历史选修1人教新课标第九单元第4课戊戌政变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904094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选修1人教新课标第九单元第4课戊戌政变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历史选修1人教新课标第九单元第4课戊戌政变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历史选修1人教新课标第九单元第4课戊戌政变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历史选修1人教新课标第九单元第4课戊戌政变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历史选修1人教新课标第九单元第4课戊戌政变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选修1人教新课标第九单元第4课戊戌政变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历史选修1人教新课标第九单元第4课戊戌政变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选修1人教新课标第九单元第4课戊戌政变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选修1人教新课标第九单元第4课戊戌政变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3、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漫长曲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戊戌政变;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难点: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四教材内容分析与教材地位

本单元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地位十分重要,它既是近代中国人民在民族危机下救亡图存的历史长卷中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救国努力,又是中国人民在近代不断突破自我封闭,向西方学习迈出了实质性一步,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实际意义不大,因为它只进行103天而迅速归于失败,但其在思想上和政治上的深远影响是不容抹杀的,是中国人民在探索近代化道路上的重要一环。

而本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主要向学生介绍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经过,教材对比说明了在戊戌变法中新旧势力的交锋情况,阐明了百日维新的失败结局,在史实的基础上理性分析了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是对本单元内容的总结和升华。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知识,引入新课

(1)维新思潮发展成为一场政治运动的标志是什么?

(公车上书)

(2)维新运动转入政治实践的标志是什么?

(百日维新)

(3)百日新政以一百一十多道上谕为基础,看似洋洋洒洒,但新政内容能实际执行者,却非常有限。

为什么呢?

教师:

时间短,才一百零三天;

法令太多;

康、梁等人官位不高;

或光绪皇帝没有实权;

更主要的是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中央和地方的许多官吏都在千方百计阻挠法令的贯彻执行。

这说明百日新政一开始就有两股势力针锋相对。

(二)出示目标

(三)精讲点拨,合作探究

(一)新旧势力交锋-----针锋相对

学生阅读课本第一子目,找出在戊戌变法过程中的两派势力的代表。

新势力(维新派)旧势力(顽固派)

光绪帝(弱,受约束)慈禧太后(强,主宰)

中央代表翁同龢(解除远离)人事任免权军权荣禄(提升重用)

地方代表陈宝箴地方大多数官员

群众基础弱社会基础厚

问题情景

维新派是否反对封建制度?

是否反对清政府?

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以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以资本主义文化代替封建文化,所以维新派反对封建制度。

但是维新派在实现这个目的的方式上却是企图依靠当朝皇帝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力图让清政府自己将封建制度变为封建制度,所以他们不反对清政府。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维新派和光绪帝互为依靠,相互利用的关系,反映了新势力的不成熟和光绪的软弱。

这样的新势力在与旧势力交锋中会处于什么样的态势呢?

请看一段材料。

展示材料:

以下是四道光绪皇帝的诏令──

 1898年6月11日,上谕:

「定国是诏」。

 1898年6月15日,上谕:

革除翁同龢户部尚书职务,开缺回籍。

1898年6月15日,上谕:

授荣禄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以后新授二品以上大臣,要到慈禧跟前谢恩。

思考问题1:

光绪皇帝的诏令内容有利于谁?

为什么?

生回答略

师总结,当然是以慈禧为代表的守旧派。

翁同龢是当时的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光绪皇帝的老师,最为维新派敬重和信任,是新党中最重要的人物,革除他的职务,大大削弱了维新派势力。

再加上二品以上新授职的大员,不是到光绪皇帝面前谢恩、批准,而是向慈禧谢恩,这样,慈禧太后就控制了人事任免权。

这不仅对维新派不利,对光绪帝本身也不利。

荣禄任直隶总督和统帅北洋三军,北洋军是清政府军队中的精英,驻守在首都北京及天津一带。

这表明慈禧太后不仅将人事任免权和军权牢牢控制在手中,新势力的变法在慈禧太后的严密监视下进行。

问题2:

那如果你是光绪皇帝,你会下这样的命令吗?

(当然不会)

那么,光绪皇帝为什么还要下这几道诏令呢?

光绪皇帝不得已、被逼的。

被谁所逼呢?

慈禧太后。

光绪皇帝这么做,表示什么呢?

皇帝连自己老师的顶戴都保不住,表示实权仍在慈禧太后手里

问题3:

通过刚才的分析,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百日维新开始于6月11日,仅仅过了四天,光绪皇帝就被慈禧所逼,发布了3道对维新派、也对自己非常不利的诏令。

这表明新势力弱、受控制,旧势力强、处于主宰的地位。

慈禧太后一开始就将人事权和军权控制在自己手里,说明在百日维新一开始的时候,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就做好了有朝一日发动政变的部署与准备了。

问题4:

面对这种态势,光绪和维新派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结果如何?

(先归纳守旧势力的措施有哪些?

在找出维新派的应对措施。

举措:

旧势力

新势力

人事权

军权

慈禧解除翁同和的军机大臣,任命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

光绪帝革去礼部两尚书四侍郎,任命谭嗣同等“军机四卿”

基础

荣禄等人暗中勾结密谋慈禧训政

拉拢袁世凯,不识其真面目

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抵制新政

游说列强争取支持;

各省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变法

(二)政变

学生梳理戊戌政变的过程

慈禧太后训斥光绪帝---光绪帝授密谕---谭嗣同请求袁世凯起兵勤王----光绪帝接见伊藤博文---慈禧太后“临朝听政”囚禁光绪帝---袁世凯将密谕暴光---屠杀戊戌六君子----取消新政----百日维新失败

问题探究

问题1:

维新派为何要求助袁世凯,与狼共舞?

维新派没有自己可依赖的军队,也不敢发动群众,而袁世凯掌握新军。

因此,维新派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了袁世凯的身上。

2:

慈禧太后对光绪第接见伊藤博文为何如此敏感?

担心外国人会干涉清廷的内政,支持光绪帝,害怕自己沦落为和日本守旧势力一样的结局

3:

慈禧太后为什么在袁世凯将密谕暴光后才采取血腥镇压?

维新派有针对慈禧太后的兵变计划,这直接威胁到她的地位和生命。

展示材料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狱中题壁》)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谭嗣同绝命诗)

问题情景3:

上述诗句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谭嗣同的勇于牺牲的精神值还是不值?

当时,谭嗣同事实上是能走的但他选择了牺牲,这是体现他爱国,大无畏的精神,更体现他高大的形象。

总之,不论是暂时逃离的还是留下牺牲的他们都是光明磊落的,他们有着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

爱国主义精神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革命战争年代,需要抛头颅洒热血。

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我们不提倡轻易放弃生命,因为生命是无价的。

谭嗣同生命的付出并没有挽回戊戌变法败局,戊戌变法最终还是昙花一现。

(三)评价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

1同样是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同样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为什么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而戊戌变法仅维持了103天就失败了?

(1)国际环境:

①日本:

当时列强仍处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以打开市场、倾销商品为主要目的,且列强在亚洲正集中主要精力侵略中国。

②中国:

19世纪末,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输出资本、瓜分世界的要求日益增长,在中国,列强掀起了瓜分狂潮,不会允许中国走上自强之路。

(2)国内环境:

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资本主义发展相对充分。

封建专制统治达到顶峰、顽固势力异常强大,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发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3)思想文化:

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及早。

儒家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不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4)领导力量:

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民的拥护,部分大名支持,建立倒幕基地。

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力量弱小。

(5)改革途径:

先有自下而上的倒幕运动,成立了明治新政府,再有自上而下的改革,阻力较小。

维新派依靠无实权的光绪皇帝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顽固保守势力强大。

(6)改革措施:

全面、系统,既体现了发展资本主义、实行民主宪政的精神,又充分考虑到了日本的具体国情。

虽然也有政治、经济、文教、军事方面的内容,但由于维新派的妥协退让,缺少民主宪政精神。

且一些措施操之过急、全面出击,便利了顽固派的反扑。

加之地方督抚持观望态度或阳奉阴违,变法法令实际上成为一纸空文。

2根据上一步的讨论,进一步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

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生存,力量薄弱,这就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而新势力的主要阶级来源就是民族资产阶级。

旧势力的阶级根基封建势力在中国有千年历史,力量雄厚。

悬殊的力量对比是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3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

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是走不通的,实现近代化只有走革命道路;

⑵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漫长而又坎坷的,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实现国家近代化

4戊戌变法的性质和历史意义

设问:

有人认为:

资产阶级改良派所颁布的一系列新政法令,除了一个京师大学堂(即现在北京大学的前身)以外,其余全部被废除,因而什么也没有留下。

但也有人认为:

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具有特殊意义,为此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全面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其功不可没。

”你们怎么看?

(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背景、目的、内容、过程等方面思考、讨论、归纳总结)

性质:

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良运动

历史意义:

①背景看:

变法运动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背景下进行的,其直接目的是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爱国的,是进步的。

---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②从内容看:

政治上,维新派试图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

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文化上,要求用资产阶级文化取代封建文化。

推行资本主义在当时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尝试。

③过程看:

维新派上书、办刊物、办学会、学堂、团体、著述、论战等方式宣传变祖宗之法,学西学,兴民权,这样不仅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感情和民族意识。

同时,对封建思想和文化展开猛烈的抨击。

----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因此,戊戌变法作为政治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留下的遗产却成为中华文明上的宝贵财富。

 

维新时期的遗产

(1)具备新意识的近代知识分子在维新时期形成了。

(2)宣传和变法起到了开阔眼界、解放思想的作用。

(3)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获得较快发展。

(4)出版印刷事业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人们的认知空间空前扩大。

(5)摒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新风。

(6)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4单元小结:

本单元以戊戌变法这一历史事件为中心,阐述了19世纪60年代初到19世纪末40年的历史。

这一时期,随着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