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资的变化包括上升和下降两个方面,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工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工资的上升。
工资上升对劳动力需求产生的影响可以分解为两个影响效应。
一个是与资本的相对价格比上升而产生节约劳动力的替代效应;
另一个是因工资上升造成生产成本上升,引起产品价格上涨,导致产品需求下降,最终形成劳动力需求减少的规模效应。
8、影响社会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包括微观因素和宏观因素两方面。
其中微观因素包括:
(1)企业生产规模、
(2)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3)企业利润量、(4)工资变化、(5)其他要素价格、(6)预期等。
宏观因素包括:
(1)社会生产规模大小、
(2)国家经济体制、(3)产业结构状况、(4)科学技术进步、(5)对外开放程度、(6)相应的市场环境、(7)政府政策等。
9、分析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技术进步在各种各样的经济变量中对劳动力需求量如何发挥影响,取决于:
(1)在生产等量产品时劳动与资本可以获得何种程度的节约;
(2)通过下调产品价格,以及企业利润、劳动者收入的变化,能在多大程度上增加产品需求。
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表现在:
一是使企业能以较少的劳动投入生产既定的产品产量,减少劳动力需求量;
二是使生产成本降低,产品价格下降,产品销量上升,产出规模扩大,从而使劳动力需求量增加。
劳动力供给弹性:
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映程度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
1、劳动力供给的含义
劳动及供给,从本质上说,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
从量上说,是指一个经济体(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个企业,一个雇请了保姆的家庭)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5、何谓劳动力供给的无差异曲线
主体对于劳动收入与余暇的组合的评价或选择,如果出现这样一种情况:
A种组合与B种组合对他提供的效用相同,他不能区别何种组合的效用高或何种组合的选择顺序在前,此时,A,B两种组合对于主体来说是无差异的。
那么,将与A点所示的劳动收入与余暇的组合具有相同效用的所有组合点连接起来,得到的曲线即为无差异曲线。
6、个人劳动力供给受到哪些约束
个人劳动力供给取决于政府政策、社会意识、经济状况等多种因素,就经济因素而言,主要有财富总量、工资率、个人偏好等。
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
劳动者受教育时间的长短;
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
工资水平;
个人非劳动收入;
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
社会保障制度;
宏观经济状况;
其它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因素也会产生影响。
均衡:
它所描述的是一个系统的特殊状态,即运动的物体在受到方向各异,但作用相互抵消,合力等于零的外力作用时,受力的物体所处的相对静止的状态,即为均衡。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在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相互作用,当供给等于需求时,即实现了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
需求与供给数量虽不相等,但市场上已没有改变这种不相等格局的力量,市场价格也因此而稳定下来。
这种不稳定状态实际上也是一种均衡状态,但与传统均衡理论的解释不同,所以被称之为“非均衡”。
U——V分析:
是从失业与职业空位,也就是劳动力过剩和劳动力短缺的关系出发,研究劳动力市场资源分配功能效率问题的分析方法。
1、如何理解古曲均衡的概念?
古典经济学认为,在均衡状态下,相互对立中的任何一种力量在各种条件制约下不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或能力。
在均衡状态下,对立的行为主体的利益共同达到了最大化。
(1)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按照均衡市场的覆盖范围局部均衡分析:
在经济学中考察单个市场、单个商品价格与供求关系的一种分析方法。
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一种商品的价格只取决于他本身的供求状态,而不受其他商品影响。
一般均衡分析:
考察市场上所有市场、所有商品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化的一种分析方法。
(2)静态均衡分析与动态均衡分析——根据对均衡的时间特性的不同规定静态均衡分析:
抽象掉时间因素,设定变量的调整能瞬间完成,调整时间为零。
动态均衡分析:
认为经济变量调整过程中时间的重要性,着重变量不同时间的变动,分析变化过程。
2、如何理解现代均衡的含义?
现代经济学所说的均衡状态是指经济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因素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稳定、不再变动的状态。
现代经济学中运用的均衡分析方法与经济的均衡状态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俩系,均衡分析方法在于揭示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说明实现均衡的条件以及如何实现均衡。
6、为什么说劳动力市场是比较典型的非均衡市场?
主要有三个原因:
(1)工资率(包括名义工资率和实际工资率)作为劳动力的价格,具有相当大的刚性,因为人们的消费已达到一定水平,要退回去习惯一种更低的生活水平是很困难的。
工资刚性使价格机制往往不能在劳动力市场上充分发挥作用。
(2)由于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所以劳动力需求的数量除受工资调节外,还要受产品市场需求的调节。
(3)由于劳动是人的谋生手段,劳动力供给的数量除受工资调节外,还受人的主观偏好、财富总量和社会心理等因素的调节。
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
劳动时间:
劳动时间又称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从事有酬性社会劳动所花费的时间。
制度劳动时间:
劳动时间由企业规定,即使工资率相同,随着劳动时间的不同劳动力参与率也会变化,而且缩短劳动时间会使劳动力参与率上升的可能性增强。
既由企业制度劳动时间相关内容。
余暇时间:
除劳动时间以外的时间就称为余暇时间。
2、试述劳动时间的主要功能与特点?
(一)劳动时间的特征1、法律规定的工作时间。
劳动者每日/周从事工作时间最长限度由法律规定。
2、劳动者履行劳动义务和用人单位计发劳动报酬的时间。
劳动者按照用人单位依法规定的实践从事劳动;
用人单位则按照劳动者在工作时间内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计算和支付劳动报酬。
3、实际劳动时间与从事有关活动所花费时间的总和。
包括劳动者的实际劳动时间、从事与生产有关的活动的时间、依照法律法规或有关行政指令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
(二)劳动时间的功能1、计量功能。
劳动时间是计量劳动投入量多少的主要尺度。
2、指示功能。
劳动时间是经济发展的指示器。
3、保证个人及社会维持和发展的功能。
4、人际交往功能。
生命周期:
本书所说的生命周期系指与就业密切相关的人生各重要阶段,因此也可能称为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
。
就业与就学决策:
在生命周期中,人们首先面对的重要选择是就学还是就业。
随着社会、经济与教育的发展,在人们对教育的支付能力提高的同时,教育能够吸纳更多的求学者,再加上人们对教育、知识、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等方面认识的发展,选择就业的年龄出现了向后推移的倾向。
这种倾向可以通过不同年龄组劳动参与率的变化和大学入学率的变化显示出来。
即是进入社会参加就业,还是继续读书多学知识的决定层面。
退休决策:
达到规定的年龄,看是否退休还是继续就业,从方面因素去考虑这个问题。
2、影响就业与就学决策的因素是什么?
人们接受教育活动最终要与参加有酬的社会劳动联系在一起,接受学历教育的活动总有终结之日,接下来便是就业。
学历教育的发展要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大学入学率的增加在经济与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时期可能更快,但并不是在任何时期都能保持增加的态势。
在经济和高等教育调整期,大学入学率还有可能下降,这意味着就业年龄前移。
把大学作为投资加以考虑,通过受教育对未来能够获得更大的收益的预期,为此有必要放弃现在的收入机会(就业)。
把大学教育当作消费看时,与其他消费需要相同,家庭收入和相对价格的变化会对人们参与大学教育的愿望造成影响。
工资形式:
按要素类别分配社会总产品或收入,称为功能性收入分配,作为劳动要素均衡价格的工资,亦称之为劳动报酬。
在明确工资等同于劳动报酬后,工资形式即劳动报酬获取的形式。
(一)基本工资、
(二)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三)福利。
工资职能:
工资职能即由本质属性所决定的作用。
工资具有补偿职能、激励职能、调节职能和效益职能。
相对工资:
工资水平决定于维持工人自身及其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总价值或价格。
工资刚性:
是指劳动力市场上的货币工资水平向下浮动的可能性或工资向下变动的弹性非常低。
按要素分配:
该理论认为各种报酬取决于各种相应的投入,凭投入取得报酬,投入了什么要素就按一定的标准取得相应的报酬。
社会各阶层、居民之所以有资格取得报酬收入,是因为他们为生产这些“收入”提供了生产要素,即有所“投入”,这些投入才是收入的来源。
按劳分配:
在收入工资分配中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调控原则,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配合“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改革而提出的。
5、如何正确理解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理论?
(一)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阐述:
1、板块论。
即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反块式的结合。
2、过渡论。
即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过渡性的,是为了防止发生思想混乱而采取的变通策略。
3、融合论。
即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具体实现形式1、“五要素比例分配法”,即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就是要公平地处理“五要素比例分配”——劳动力、资本、经营能力、技术、土地。
2、“劳动分工论”,即劳动者不仅获得工资,还要从剩余利润中分享一部分。
3、“广义结合论”,即从社会、企业、个人三个层次来进行。
两者结合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工资差别:
所谓工资差别,是指劳动要素供给者之间在要素服务收入数量方面的差异和相互关系。
职业间工资差别:
现代经济学一般用职业的非货币(或职业的非金钱)特征来解释为什么相同素质的劳动者之间工资会有差别。
也就是说,对某些职业必须支付较高的工资以补偿不同职业的非金钱差异,从而形成职业间工资差别。
劳动负效用补偿工资差别:
劳动者的能力相同,贡献也一样,工资应该是无差别的,但事实上往往是存在差别的。
这是因为有些职业的劳动环境恶劣(危险、不愉快、紧张、枯燥、劳累、肮脏等),给劳动者带来精神损失、健康损失、这种由于“劳动负效用”造成的“非货币损失”需要在工资中给予补偿;
否则,就雇用不到劳动者。
风险补偿性工资差别:
亦称职业收入的变动性差别、稳定性差别有些职业的工资较稳定,有的则变动大;
有的职业较稳定,有的则不稳定甚至有失业风险。
因此,虽然其他条件相同,工资却会有差别,这种差别为风险性补偿工资。
人力资本补偿性工资差别:
人力资本理论指出,人们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是要取得回报的,劳动者进行了教育费用等的投资后,在工资上就应有所回报。
因此,不同职业之间工资就会有差别,甚至在同一职业中的不同劳动者,其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