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反思Word文件下载.docx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反思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反思Word文件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通过学习,感知“白色污染”的危害;
课中学生有感而发,真正体会到“白色污染”就在我们的身边。
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真正认识了解了塑料,并体会到塑料的作用及其最大缺点,再让学生回到生活中去,用实际行动保护环境,引导学生说出“我们可以为减少白色污染做些什么?
”,从而使学生树立“从我做起,保护环境”的意识,本节课从正反两个方面研究问题主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大多数学生效果很好。
3、倾听声音教学反思
探究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提出了研究问题后往往要做出猜想与假设进行深一步的研究,许多老师总是喜欢选择猜想与假设正确的问题进行探究,这无非会扼杀孩子的自信心。
猜想与假设成为学生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极其宝贵的课程资源,它的显现和发展对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保持和发展探究的欲望、获得自信心与成功感、培养认真细致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着积极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能力也是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渠道,教师要认真对待孩子的每一个猜想假设,无论正确与否。
如教学《倾听声音》一课时,学生猜想声音是怎样的产生的:
有的同学认为声音是由物体的碰撞产生的;
有的认为是由敲打产生的;
有的认为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我把学生按问题分成小组,各小组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让学生自由的去探究,而不是重点验证“是否振动产生的”假设而对其它假设置之不理,否则会伤害一些积极思考同学的积极性,降低他们对问题假设的热情。
教师应是一个中立者和欣赏者,尊重学生的猜想,让学生真正体验猜想的乐趣,养成敢想和善于猜想的意识。
教师诱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并感受到探究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感受到自己也能象科学家一样进行科学研究,并对自己的科学探究活动充满信心,为科学探究活动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4、物体传声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首先认真研究了教材的编写思路和编写意图,认真学习了教材对教学的要求。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感到本课的教学设计还是比较成功的。
本课教学设计的重点是怎样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去设计实验,这一过程虽然占用了很多时间,但是这为学生实验探究、分析实验、判断结论奠定了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把自己融入学生的探究中去,在开放中去组织,在参与中去指导,努力创设一个平等和谐的研究氛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探究,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
本课设计较成功的另一点体会是:
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思维过程、研究学生可能产生的思维结果、研究学生可能设计的实验方法、研究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课堂教学的应急引导措施,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案。
本课实际教学中,我们反研究气体传声、固体传声、液体传声设计成了综合的实验活动,体现了教材的综合性、内容的多元性、材料的多样性以及方法的多样性,给了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进行活动,尊重学生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
本课自感遗憾的是,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5、自制小乐器教学反思
在《自制小乐器》的备课中,我发现自己的想法与作者略有不同:
教材中,“认识乐器”仅仅是作为导入,帮助学生感知到乐器发出的声音大小、高低不同,体验到乐器声音的优美,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制作小乐器的欲望。
作者希望通过“制作小乐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声音的大小、高低与震动的关系。
多次授课也证明,在我所教授的班级中这是行不通的。
于是,我考虑可以将重点从“制作小乐器”转移到“认识乐器”,在“认识乐器”上做足文章,让学生在“玩乐器”、“观察乐器”的过程中有猜测、有发现、有思考、有验证、有体验,从而揭示声音与振动之间的规律。
这样,到了“制作小乐器”这一环节,学生就可以应用自己丰富的认知和深刻的理解进行创造和实践。
学习的过程就是这样,需要不多的推翻别人、推翻自己,需要不断的反思,要知道“经验+反思=成功”,这也是学习中的一大乐趣吧!
6、声音与生活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节调查研究课,课前的调查是很重要的,课前,我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与人类生活有关的声音,但只是这样,太过于简单,对学生没有挑战性,因此,我还要求他们把搜集到的声音以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这样做不仅激起了学生兴趣,而且对于培养他们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有条理地分析、研究的习惯有好处,同时,还可以大大节约课堂上的时间,让老师有更加充足的时间进行引导对于学生搜集到的声音以及他们的分类,只要有理就要加以肯定,不要非得把学生引到自己已经设想好的答案上来,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而且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兴趣,他们感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得到了肯定。
在课中我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调动学生的兴趣,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并充分结合生活实际,利用生活中的学生经常听到,比较熟悉的声音进行教学,让学生感觉是在玩中学,学中做。
最后,发挥学生的力,让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献计献策,把所学知识在运用到生活中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7、光的传播教学反思
《光的传播》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重点是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
根据这一点,我在设计这节课时让学生观察老师演示实验并亲自动手做实验,从实验现象中得出结论。
因为我们知道“光在空气中、水中以及玻璃等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实验不仅操作简单,而且现象也很明显,如果进行探究实验的话,很多学生都能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很容易达到探究的目的。
小孔成像的实验可以事先布置学生做好准备,课堂上分组实验,教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对学生及时指导,明确的指出观察什么。
否则学生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也不知道应该观察哪里,然后由学生自己辅以作图分析小孔成像的原理、性质、特点,最后再引导学生讨论光沿直线传播在生活、生产中应用的其它实例,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特点。
由这节课我也总结了一下在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过程,运用实验、有效的提问、引导和讨论等策略,将学生带入物理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起学生的探知欲望,引导学生探索。
同时辅以相关课件如:
日食、月食的形成。
最后指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有关物理现象进行分类和归纳,总结出相关联的物理知识,得出物理概念和规律,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认识过程。
8、透明与不透明教学反思
让学生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是科学探究过程中都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如何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动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科学探究过程中去呢?
《透明与不透明》一课的教学给了我许多有益的启迪。
一、活用教材,拓宽科学探究的空间
《透明与不透明》这课是冀教版三下教材,我从教材编排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入手,对教材进行合理地整合,采用新理念新教法进行教学。
首先,以“玩各种透明镜子”导入激趣,创设探究情境,以学生常见“凸透镜点火”的现象,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集体讨论释疑,以分组实验鼓励学生大胆操作,仔细观察,深入探究“物体的透光性”的关系。
其次,将教材中的“观察一”、“观察二”进行有机合并,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感受探究的乐趣。
第三,恰当运用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放手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
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
课堂上我抓住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心理,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验,给学生提供了科学探究的机会,保证学生的探究时间,让学生亲自感悟“物体成像”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更增强了科学探究的能力,科学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联系实际,加强科学与生活的结合
科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在教学中,我注重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引领学生将生活中事例融入课堂,让学生真正领悟科学课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真正体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9、镜子教学反思
创设情境,激发了学习兴趣。
上课伊始我先展示万花筒,让学生观看,学生都看得眼睛发光,全神贯注。
这样既利于组织教学,又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当众揭穿谜底,“原来里面是几面普通的镜子!
”把学生从对镜子的好奇心引导到镜子的探究上,帮助学生确定了探究的主题,也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做个万花筒),作了精心的铺垫。
摆正了教师和学生间的关系。
我注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我只是起到一个组织者、点拨者的作用。
如:
在探究“请你想办法让反射的光更亮”时,根据课本内容设计教案,我预想学生可能设计的方案很单一,只会用教材上提示的方案去分组实施。
实际却大出我的预料,学生各组设计的方案都不相同。
我放手不管,尊重了学生的猜想和实际,并把实施的探究过程带到了大课堂,达成了科学和人文的有机融合,成为本节课的亮点。
小组合作在设计方案、实施活动、动手制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比如每一组的方案的实施没有全组的通力合作是完不成的。
在合作中学生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感,分享到了合作的快乐。
科学课的探究活动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应向课外、校外延伸,使知识得到扩展。
本节课之所以顺利完成,这与学生课前的准备和课下的探究是分不开的。
另外教室并非探究科学的唯一阵地,让探究深入生活、探究生活中的秘密,从而改善生活才是我们科学人的真正目的。
这节课活动多,教师巧妙的安排了教材,调整了教材。
学生看似在玩,其实在玩中既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又使学生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
充分展示了“猜想——设计——方案——探究——交流——应用”这一完美的过程,也使这节课上得更有活性。
我认为教学中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
学生讨论流于形式,很多小组讨论基本上是一个人在说,缺乏争辩。
“镜子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引导的不够,要更多的引导学生用镜子造福社会和为社会服务。
最后一个环节,如果做万花筒时间不够,可以作为课下的一个实践作业。
10、七色光教学反思
一、整合效果看课前准备
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自行研究色光的混合,首先先通过陀螺的旋转混合色光,然后是拓展——混合各种颜色。
2个操作都不难,但是这得有材料和软件的支持,脱离了材料和软件的支持,将是纸上谈兵、空无一物,学生虽然能够接受有这么一回事,但是缺乏体验,这样的刺激很快就会淡忘。
所以课前一定要准备好相应的材料、软件,上课时让学生动起手来,这样才能达到整合课程资源,最大限度的利用课堂时间获得最大的感受体验。
二、整合手段服务学生体验
色光的混合是不是要让学生能够记住那么多的颜色组合后能调出怎样的新颜色呢?
不是的,目的其实是让学生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了解混合后颜色会发生变化,能知道一两个混合的结果就可以了,毕竟知识会遗忘的,但是这样的体验却能带来高昂的兴趣、热情、成就感,这是比知识技能更宝贵的东西。
不管使用的手段如何,其根本目的也是为体验而服务的。
三、整合目的是为了提高效果
课程整合的目的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的,这是检验整合效果的决定性标准,所以整合一定要为教学服务,以实现提高教学、学习的效果,千万不能出现为了整合而整合的情况,留于形式的多样、新颖、花哨,却不能实在的提高学习的效果。
《七色光》一课里,利用软件进行色光混合的模拟实验,是对陀螺旋转实验的补充,而不是替代,它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于色光混合的理解而设立,教学效果表明,这样的做法确实体现了它的价值。
11、电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