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IVI系统行业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887218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能汽车IVI系统行业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智能汽车IVI系统行业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智能汽车IVI系统行业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智能汽车IVI系统行业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智能汽车IVI系统行业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智能汽车IVI系统行业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智能汽车IVI系统行业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能汽车IVI系统行业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智能汽车IVI系统行业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从狭义上讲,IVI可简单理解为车载中控,中控大屏为其主流。

从功能上来看,其包括车载信息系统和车载娱乐系统两大部分,并在传统车辆内部控制、导航定位、多媒体影音娱乐基础之上,迅速融合智能驾驶及智能网联相关元素,成为“人-车-云”交互重要载体。

从广义上讲,未来IVI将融合多种人机交互功能,“一芯多屏”和大屏化将是主要发展趋势。

智能汽车对人机交互提出更高的要求,多屏信息同步控制和互动开始在造车新势力中崭露头角,随着算力提升、E/E架构等新技术应用,我们认为IVI将进入智能网联的全新时代。

从IVI的发展历程来看,其可大体划分为三大发展阶段。

(1)初级信息娱乐阶段(1924年至21世纪初):

1924年雪佛兰搭载世界上首款车载收音机,标志着车载信息娱乐时代的正式开启,但受制于当时的技术发展条件,车载收音机不仅体积巨大且成本高昂,直至20世纪50年代才进入快速普及期。

60年代卡式磁带播放器开始搭载于汽车,并直至2010年才正式消逝。

整体上讲IVI发展初期功能相对单一,能够为车主提供的驾驶乐趣较为有限。

(2)高级信息娱乐阶段(21世纪初至2012年):

伴随着信息技术以及消费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通信设备的部分设计思路开始被逐步移植于汽车,中控液晶显示屏开始出现,并陆续集成触控、导航(2006年美国开放GPS民用,助推座舱电子产业化)、音视频播放、蓝牙连接等功能,信息娱乐工具得以拓展,但智能化程度较低,不具备联网功能限制了应用边界的拓展。

(3)智能网联阶段(2012年至今):

2012年特斯拉推出的ModelS全面取消中控屏物理按键,并配以17英寸大屏,彻底颠覆车载中控设计理念,简洁的设计语言和流畅的系统运行迅速为市场所接受,其后各大车企纷纷效仿,车载屏幕逐渐向大屏方向演进。

随着智能网联技术的不断发展,IVI发展为驾驶员与汽车同外界连接的重要接口,甚至是未来智能驾驶技术的重要支撑。

(二)发展趋势:

大屏+多屏融合互动+多功能集成

随着汽车智能驾驶、智能网联技术的不断发展,车载信息娱乐系统(IVI)正呈现出大屏化、多屏融合互动(双/多联屏+一芯多屏)、多功能集成等发展趋势,单车价值量显著提升。

(1)大屏化趋势明显。

2012年特斯拉推出的ModelS搭载的17英寸液晶屏幕正式开启中控大屏时代,营造十足未来感与科技感;

2019年国内造车新势力拜腾汽车甚至计划在其首款量产车型M-Byte上搭载48寸全面屏,为目前市场屏幕尺寸之最。

除屏幕尺寸外,大屏的高清度和流畅性也已成为各大车企的关注重点。

(2)多屏融合互动趋势显现(双/多联屏+一芯多屏)。

传统座舱由于技术限制,中控、仪表等系统相互独立,并分别由单一芯片驱动,各控制器间通讯成本高昂。

伴随车内屏幕数增多,多屏融合、互动趋势开始显现,并分别体现在双/多联屏设计以及一芯多屏技术(座舱域控制器)的应用。

一芯多屏通过QNXHypervisor软件虚拟化技术,在高性能SOC系统级芯片上同时运行多个应用场景操作系统,多屏共享处理器硬件资源,使得IVI、液晶仪表、HUD等多屏间高效互动成为可能,打破原有“信息孤岛”,典型如双屏互动(中控屏、液晶仪表)、四屏互动(加上副座娱乐屏、车辆控制屏),甚至五屏互动(再加上后座娱乐屏)。

另外在多屏融合方面,特斯拉相对较为激进,其2016年发布的Model3车型彻底摒弃液晶仪表盘,通过中控屏+HUD的方案进行替代。

(3)多功能集成(智能、互联、娱乐)。

汽车作为未来智能移动出行终端,其智能、互联、娱乐属性将更多为IVI所承接,智能方面如驾驶辅助,互联方面如手机互联、智能家居控制,未来伴随车载服务和应用生态的逐步建立和完善,IVI应用场景将加速拓展,功能更加丰富化、生活化,如基于车辆位置信息,提供智能推送、智能停车充电、线上预订、车机快捷支付、车辆身份认证等,为车主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车辆及生活服务。

(4)人车交互方式日趋丰富。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车交互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语音识别、手势识别、人脸识别等技术陆续搭载于汽车,传统实体按键被陆续取代(为帮助驾驶员在紧要关头控制汽车,极少数重要实体按键并不会完全消失,而且会在紧急关头帮助人们去控制汽车),交互方式和使用习惯同智能手机逐渐趋同。

(5)安全可靠性要求更高。

作为车载专用零部件,IVI与生俱来便被要求相比于消费电子产品更高的安全和可靠性要求。

安全性要求包括信息安全和行车安全,分别指代免受外部网络攻击以及在行车过程中避免对驾驶员产生过度干扰的能力;

可靠性要求则指代系统在高温、无规则振动、电磁干扰甚至碰撞等严苛条件下稳定运行的能力。

二、软件+硬件体系革新,提升人机交互体验

(一)应用现状:

广义乘用车前装渗透率58%,2025年有望达92%

广义乘用车、狭义乘用车前装渗透率分别为58%和65%。

为深入分析IVI在国内市场前装渗透情况,我们统计了汽车之家1296个在售车系12296款车型(广义乘用车+皮卡+轻卡)的配置信息,并假设“中控液晶屏+GPS导航”为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的必要组件,进而得出以下结论:

(1)总体、广义乘用车和狭义乘用车IVI渗透率分别为54%、58%和65%。

狭义乘用车为IVI前装渗透最主要市场。

(2)IVI渗透率与单车售价高度正相关。

0-10万车型渗透率仅为29%,百万以上车型则高达91%,10-20万、20-35万、35-100万元车型渗透分别为60%、70%和85%,其逻辑与基于成本考虑的同款车型高配搭载IVI而低配可能进行阉割相同。

(3)新能源汽车IVI渗透率高出传统汽车12pct达到64%。

凸显电动智能深度融合属性。

(4)总体市场自主渗透率远低于合资,狭义乘用车市场两者趋于一致。

总体来看,自主品牌渗透率仅为48%,低于合资以及进口车型的58%和83%,但我们认为其主要系自主品牌中皮卡、轻卡等车型占比较高所致,若将范围缩小至销量占比更高的狭义乘用车市场,则自主品牌IVI渗透率为62.4%,甚至略高于合资品牌0.4pct。

(5)核心自主品牌IVI渗透率整体高于主流合资。

具体到各车企来看,造车新势力特斯拉、蔚来、小鹏等由于主打高端纯电动路线,IVI渗透率高达100%;

自主品牌中除长城汽车略低外,几大主流汽车品牌渗透率大体在60-85%区间,整体高于欧美日系主流合资大众、福特和丰田。

多增长点助推IVI前装加速渗透,2025年广义乘用车渗透率将达92%。

对于前装IVI系统的未来发展,我们认为将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随着自主品牌产品力提升及产品差异化诉求的不断加剧,IVI系统升级不涉及底盘控制、品质提升易感知的特点将促使自主品牌在应用态度上更为激进,合资品牌受限于中外双方力量博弈以及安全因素考虑则相对保守,短期内自主品牌渗透率的领先份额将呈放大趋势,长期回归等同(当前国内狭义乘用车市场,自主品牌IVI渗透率62.4%,略高于合资品牌0.4pct);

(2)0-30万的中低端车型将成为主要增长点,短期增长斜率0-10万<

10-20万<

20-35万,长期增长斜率则以0-10万车型为甚;

(3)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提升,进一步带动前装渗透率增长。

根据我们预测,2025年广义乘用车市场IVI前装渗透率将达到92%,除部分较低端车型不搭载外,成为标准配置。

(二)上下游:

硬件+软件并重,打破传统边界

1、上游:

硬件+软件并重,手机互联方案为短期补充

IVI系统产业链上游覆盖面较广,简单可划分为硬件+软件两大组成部分,其中硬件层主要包括芯片、显示面板和通信及导航定位组件,软件层主要包括底层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信息与内容服务),手机互联方案短期内为重要补充。

(1)硬件层:

芯片

全球座舱域控制器出货量至2025年CAGR高达78.6%。

随着座舱系统多屏融合互动趋势的不断显现,座舱域控制器应用开始加速渗透,作为控制器核心硬件,芯片性能对系统功能界限、流畅程度等起到决定性作用,逐渐向工艺制程小型化、高算力、低功耗方向发展。

据伟世通预测,2025年全球座舱域控制器出货量将达到1300万套,2019-2025年CAGR高达78.6%,我们预计座舱控制器芯片会与其保持同步增长。

芯片主要市场份额仍为国际企业所占据。

相较于消费电子芯片,车载芯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更高,设计、测试等环节均需投入巨大的时间和资金成本,开发难度较大。

目前前装IVI系统车载芯片主要市场份额仍为国际企业所占据,主要参与者包括传统汽车芯片制造商NXP、瑞萨以及积极向汽车领域拓展的消费电子芯片巨头高通、英特尔等,从已经发布的搭载座舱域控制器车型的芯片选用情况来看,高通凭借骁龙820A芯片市场占有率较高,包括理想ONE、小鹏P7、天际ME7、领克05、全新款奥迪A4L等多款车型均有应用。

国产芯片短期突破难度较大。

自主方面,地平线征程二代车规级AI芯片上车长安UNI-T,华为方面也已传出同比亚迪开展合作的讯息。

连续多年占据国内IVI后装市场50%以上份额的杰发科技,凭借四维图新市场资源有望加速向前装市场渗透。

总体来看,国产芯片仍以缓慢渗透自主车企为主,市场份额短期突破难度较大。

(2)硬件层:

显示面板

LCD液晶屏为主流,OLED市场份额仍较低。

车载显示技术早期主要应用于中控与仪表,尺寸小、分辨率低,多为断码屏和点阵屏,随着车载影音、导航的不断渗透以及消费者对于屏幕分辨率、流畅性需求的不断提升,TFT-LCD显示屏开始逐渐渗透,并成为当前车载显示技术的主流方案。

从发展趋势来看,曲面屏、OLED显示屏有望抢占更多市场份额,但当前受限于成本较高等因素,市场份额仍然较低,2018年不足1%。

2025年LCD液晶屏出货量将达2.5亿块。

据市场调研机构IHSMarkit预测,2025年全球车载TFT-LCD显示屏出货量将达到2.5亿块,2019-2025年CAGR为8.2%。

而在车载显示面板出货结构中,中控显示占比近50%,但随着车载屏幕数的不断增多,这一比例将呈下降趋势。

CR3为44.2%,中日韩三足鼎立。

从竞争格局来看,JDI、天马、友达光电位居车载显示面板市场份额前三,市占率分别为15.8%、14.4%和14.0%,CR3为44.2%,行业集中度较高。

行业总体呈现中(含台湾)、日、韩资企业三足鼎立态势,大陆企业深天马、京东方分居第二、第七位,具备较强竞争力。

(3)硬件层:

通信及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