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服务承诺文档格式.docx
《质量服务承诺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质量服务承诺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5、设计人员在施工服务当中恪守职业道德,工作尽职尽责,不接收与该工程相关单位的礼金、红包,不索、拿、卡、要。
如有发现,我院并愿意接收建设单位10000元/次的经济处罚。
6、积极配合业主完成工程项目的设计审查、报建工作,认真及时地回复审查意见,完善设计。
7、为建设单位及时提供必要的技术文件及相关资料,完成与项目有关的其它设计技术工作。
8、除正常的施工服务外,我公司不定期派人到施工现场进行技术回访。
9、严格管理设计变更,在施工过程中加强与建设单位的沟通与协调,对设计变更进行严格控制,减少由于设计变更引起工程造价的增加。
项目设计进度
进度容
日期
图纸分数
1
方案设计完成并经过甲方确认
10月25日
8
2
技术设计完成并经过甲方确认
11月25日
3
初步设计完成进入初步设计审查
12月10日
4
施工图设计完成进入施工图审查
1月15日
项目建议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
浙商银行分行营业办公用房
2、建设地点:
市河区
3、项目建设单位:
浙商银行
4、建设容与规模
本项目计划用地面积为约4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6000平方米,容积率约7.0,地上建筑20层,建筑面积约28000平方米,地下三层,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地下车位150辆,地上车位20辆。
二、项目单位概况
浙商银行前身为“商业银行”,是一家于1993年在成立的中外合资银行。
2004年6月30日,经中国银监会批准,重组、更名、迁址,改制为现在的浙商银行。
现有股东23家,注册资本115.06872431亿元,其中单一最大股东为省财务开发公司,持股比例19.96%。
截止2014年12月31日,浙商银行总资产达6699.57亿元,各项存款余额3632.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590.23亿元;
资产规模实现对渤海银行的超越(渤海银行2014年末资产总额为6671.47543亿元),位居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第11位。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为方便浙商银行向东北地区开展业务,在地区设立大型分行,满足工作需要的同时,也将浙商银行的标志打响。
四、指导思想
本项目建设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兼顾;
坚持科学重建,注重民生。
坚持机制创新,注重自力更生与协作共建相结合。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项目建设实行统一技术规,做到规模适宜、功能适用、装备适度、经济合理。
五、主要建设条件
项目选址基本原则
⑴符合国家、地区规划要求;
⑵方便群众,靠近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位置醒目,交通方便;
⑶便于利用当地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
满足对原材料、能源、水和人力的供应;
⑷方便当地群众来办事;
⑸尽力降低建设投资,节约运费,减少成本,以便达到节约资源和提高效益的要求;
⑹安全原则,防火、防地质灾害;
⑺节约项目用地;
⑻有利于环境保护,以人为本,减少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
选址结果
浙商银行分行营业办公用房,选址位于市河区。
项目选址交通便捷、环境清静,周边没有污染源,距商业区、居民区较近,公共服务设施条件较好,基础设施齐全完善,建设条件基本具备,待项目批准后就可开工建设。
六、设计方案
银行建筑一直以其特有的建筑形式去塑造一种坚固、稳定和永久的建筑形象,同时彰显财富与实力。
1设计原则
在方案初期阶段,我们将对各地相关经典案例进行详细的研究,结合银行建筑的特殊性、标志性,提出“财富汇聚,不断前行”的概念构思。
在建筑风格上我们将采用新古典主义的建筑风格,通过对总体环境和城市空间整合,展示建筑自身的魅力。
在设计过程中严格遵循以下设计原则:
1)空间整合要符合使用功能,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体现艺术美感。
2)注重空间交通流线的组织。
3)建筑造型与建筑性质匹配,具有标志性,富有现代感。
4)在建筑设计中融合城市文化元素,成为城市形象展示的重要组成部分。
2设计方案
2.1总体布局
平面规划上面采用“财富汇聚”的规划理念,采用中轴对称式布局。
并在建筑中心空间塑造出一个视觉核心,强调建筑的凝聚力。
2.2建筑功能
建筑部按营业区、办公区、技术运行区、后勤保障区及员工活动区五大功能区设计。
1)营业区——是建筑最大的公共区域,各业务中心、经营部门办公区围绕布置,可容纳大量人员聚集,有利于人流的组织。
2)后勤保障区——包括员工食堂、招待餐厅、后勤服务部门办公室等。
3)职工活动区——职工活动区具有多种功能用途,包括综合会议中心、休闲花园、娱乐休息区,与后勤保障区共同构成银行的对功能区域。
衔接对外营业区和办公区。
4)技术运行区——作为维持整个大楼设备系统运作的技术部门。
5)办公区——银行管理部门的各级办公室和资料室等均在此区。
6)地下室——包括金库、保险库、人防工程、设备用房、停车场等。
2.3流线设计
交通流线组织结合建筑功能设置考虑。
办公流线与营业流线分开,要形成明确而简捷的人行流线。
车行入口与人行入口分开,社会车辆与专用车辆流线分开,满足银行库房“安全、适用、独立、封闭式管理”的特殊流线原则。
充分考虑库房的“人”“物”流线,以货币出入库业务功能为主导,人员防安全守卫原则组织库房流线。
建筑部根据不同使用功能分别设置独立的交通流线,减少流线交叉带来的干扰,使不同功能区的使用者能快速通行。
2.4景观绿化
充分利用好建筑的第5立面,把屋顶打造成空中的园林景观空间,打造绿色生态的立体办公空间。
建筑周边公共开放空间,以硬质景观为主,利用地面铺装的变化划分广场空间,配合富有本土特色的植被景观和可移动景观小品设施,营造城市开敞空间。
2.5消防设计
建筑设计符合防火规要求,外围预留环形消防通道及足够的消防登高扑救面。
车行、消防通道及消防登高均满足要求,车行道路与广场设计结合,在满足消防车荷载要求下,做硬质铺装;
结合室外的景观设计相应的消防应急系统,以确保紧急情况下消防车顺畅通达各建筑物。
2.6建筑节能
立面材质充分考虑高质量、环保等因素,幕墙玻璃采用遮阳、隔热、低反光的高强度钢化玻璃,其他部分均使用高效节能的环保材料,把创新技术运用到建筑中去。
结合生态设计,建筑物屋面设置隔热层,以降低顶层的能耗。
高层可以利用大小天井的拔风效应,组织夏季主导风,改善用地的小气候环境条件,做到冬暖夏凉,达到环保节能的效果。
2.7建筑风格
以“财富汇聚”作为主题概念,采用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在细节构筑和建材选用上采用现代形式,萃取古典元素特征,以现代建筑手法重组组合。
经典的尺度比例,延续古典建筑的神韵,宛如古罗马神庙的现代再现,体现一种聚包容的企业精神。
玻璃材质与实墙的材质对比,更加突出了一种财富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建筑立面将以磐石墙面做为主要建筑材质,突出金融建筑经典、稳健的气质。
3总结
优秀的银行建筑设计不仅仅是以展现其坚固、稳定和永久的建筑为目的,而更要从空间整合上去考虑。
注重建筑的部功能空间合理的布局,合理组织交通流线,注重细节设计,充分考虑建筑节能、环保和人文关怀。
七.生态设计
建筑形体上,我们采用利于自然采光通风的板式建筑形态。
通过竖向遮阳方式,减少日晒影响;
塔楼设屋顶花园或空
中花园,提供绿化环境的同时,避免了屋顶日晒。
丰富的绿色办公环境与通透的办公环境减少空调与人工照明的使用。
使用保温隔热材料的墙体和断热中空玻璃窗,减少部能量的损耗。
在太阳能的利用上,塔楼屋顶设置太阳能电池板,用于地下车库及广场的辅助照明。
在水的循环利用上,将雨水通过中水系统处理,作为浇花,冲厕的用水来源。
在设备的使用上,运用各种成熟的节能设备,提高效率,避免浪费。
八.结构设计
一.工程概况
1.本工程位于市府大路南侧用地东侧为太清宫。
本工程为一栋高度约88米的超高层建筑,层数为22层,属一类建筑。
地下室三层,平时为车库及设备用房,局部战时为人防工程。
地上四层为裙房,上部主体用途为办公。
2.风载及活载取值:
本工程所处位置其本风压按50年一遇考虑,其值为
0.75KN/m2。
其余活载按照《建筑结构荷载规》(GB50009-2012)取值
人防荷载按照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GB50038-2005
取值。
二.设计依据
1.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
50年
2.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10g。
设计分组为第一组。
建筑场地类别Ⅱ类。
3.基本风压值按100年重现期取值:
0.85KN/m2。
4.本工程执行的主要规和标准:
(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
2001)
(2)建筑结构荷载规(GB50009-2001)2006
年版
(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GB50010-2010)
(4)建筑抗震设计规(GB50011-2010)
(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GB50007-2011)
(6)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GB50108-2008)
(7)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50105-2010)
(8)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9)建筑等相关专业提供的文件、图纸
三.建筑结构特点和结构方案考虑
1.本工程主体平面形式呈方形,竖向构件连续,形式较简单
因塔楼高140米,属于B级高度高层建筑,塔楼采用框架-
核心筒混合结构体系。
2.本工程裙房及地下室采用框架结构体系。
3.基础方案考虑:
本工程基础形式拟采用桩基,具体桩的形式待地质报告提
供后再定。
本工程建筑物安全等级为二级。
四.设计施工注意点
1本工程地下室部分施工时应注意边坡稳定。
设计时应注
意地下室外墙及底板,除外部防水以外还应按抗裂要求设
计。
,
2.本工程高层部分结构竖向布置为复杂形式,宜采用
SATW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