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学年高二历史上册期中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487754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17.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南阳市学年高二历史上册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河南省南阳市学年高二历史上册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河南省南阳市学年高二历史上册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河南省南阳市学年高二历史上册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河南省南阳市学年高二历史上册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南阳市学年高二历史上册期中试题.docx

《河南省南阳市学年高二历史上册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南阳市学年高二历史上册期中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南阳市学年高二历史上册期中试题.docx

河南省南阳市学年高二历史上册期中试题

南阳市2018年秋期高中二年级期中质量评估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

间9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

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4.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

第I卷(共60分)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每题2分,共60分)

1.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

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

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

者应该

A.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B.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

C.顺应天意,无为而治D.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2.当初,刘邦是一个拿儒生的帽子当撒尿便器的市井之徒,后来却成为第一位尊崇孔子的皇

帝。

他晚年路过曲阜时,用最隆重的太牢大礼祭拜孔子。

这是因为

A.三纲五常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B.“礼”有助于上下尊卑秩序的确立

C.君权神授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D.儒学信仰体系的重建稳定了统治秩序

3.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其所反映的根

本性问题是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B.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D.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

4.周敦颐(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的老师)在《通书》中阐释了自己心中的“孔颜乐处”,

他说:

“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

夫富贵,人所爱也;颜

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

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

小焉尔。

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

处之一,则能

化而齐,故颜子亚圣。

”可见理学对“乐”的本质认识是

A.心外无乐B.苦中作乐C.格苦致乐D.本心自乐

5.张琳同学在某古籍中看到这样一句话,“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

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如果把其引用于论文写作,最贴切的

论点应是

A.“三纲”为天经地义,“五常”乃人伦道德标准

B.顺应民意的统治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保持国家稳定

C.在逆境中奋斗,才能激发出强烈的进取精神

D.在忧患中才能生存,贪图安乐就必然会导致灭亡

6.斯塔夫里阿诺斯评价朱熹的思想时说:

“理学(新儒学)……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

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

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

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的独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循规守

旧。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意思是

A.理学阻止了中国独特文明的延续B.理学缺乏创新性的新观念

C.理学阻碍了儒家思想的发展D.理学成为僵化社会的理论基础

7.以下是收录在某部著作中的一段师生对话录:

生:

“必有是理,然后有是气,如何?

”师:

“此本兄先后之可言,然比欲推其所从来,则需说先有是理。

然理又非别为一物,印存乎

是气之中,无是气,则是理亦无挂搭处……”其中的“师”是

8.学者一般认为,道是中国文化之根基,是中国文化区别于其它文化的本质所在;儒是让中

国人掌握中国文化的老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在;佛是从外国请来的一个新鲜产物,中国

文化的调味品;三者都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以下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正确的是

9.“如果不是在西周转入东周的时期出现了文化上的重大变异,也许封建的体制还会周而复

始地循环一段时间……一种不同于以往的,非宗法、非宗教、绝对实利主义的文化成长起

来,谁对传统抛弃得越彻底,对实利主义奉行得越透彻,谁就能在竞争中占得先机。

春秋

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实际上就是实利主义的角逐。

”最能反映这种“文化上的重大变异”

的是

A.儒家思想B.墨家思想C.法家思想D.道家思想

10.某书云:

中国的“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

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

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

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

A。

对西方科技产生了爆炸性影响B.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

C.指南针被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D.改变了整个世界的事物面貌和状态

11.“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

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

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作科学的解释与推广。

”这主要表明的是

A.儒家主张研究人类唯有研究人本身B.儒家认为人与社会、自然不可分离

C.中国古代不重视人自身和科学研究D.中国古代不重视科技的研究与推广

12.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果丰富。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人民创造出了先泰诗歌、

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诸多文学体裁。

以下是关于上述文学体裁的表述,

其中不正确的是

A.《诗经》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体现了下层人民的呼声

B.唐诗风格各不相同,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战争诗等

C.宋词的出现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

D.明清小说主要以小说这种文学体裁表达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人们的自豪感

13.维新变法时期的粱启超曾说:

“中国学人之大弊,治中学者则绝口不言西学,治西学者亦

绝口不言中学。

此两学所以终不能合,徒互相诟病,若水火不相入也。

夫中学体也,西学

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

体用不备,安能成才?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梁启超主张中学和西学融会贯通B.梁启超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末

C.维新派与洋务派的观点基本一致D.维新派和洋务派的根本目的相同

14.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始自文艺复兴的人的觉醒,中国近代民主运动的演进则始于人们

对西方民主制度的了解、学习和移植。

前者是从人的觉醒到制度的建立;后者却是从制度

的觉悟到制度的建立,期间缺少人的观念普遍更新这一重要演进环节。

为弥补这一演迸环

节的缺失,中国开展了

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D.国民革命运动

15.美国19世纪末知名社会活动和经济学家亨利·乔治主张土地国有,征收地价税归公共所有,

废除其他一切税收,使社会财富趋于平均,从而达到他称之为“大协作”的理想社会。

的这些主张被看作是社会主义流派的一种,即“单税社会主义”。

参照此学说而诞生的是

A.孙中山的民族主义B。

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C.孙中山的民生主义D.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16.孙中山说:

“伦敦脱险后,则暂留欧洲……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

始知徒致国

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

革命之运动也。

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以下言论能够体现孙中山“一劳永逸之计”思

想主旨的是

A.“敢有垄断以制国民之生命者,与众弃之”

B.“要去这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

C.“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D.“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17.2008年,一位学者研究了中国共产党“十一大”(1977年)至“十七大”(2007年)七

个报告的词汇变迁,其中四个报告的词汇使用有如下特点,按照时间先后。

排序正确的是

①“中国特色”和“市场经济”成为报告的新词汇

②“改革”、“对外开放”第一次出现在报告中

③报告中“毛主席”一词高居所有实词的第一位,平均每个自然段提及两次

④报告中“理论”和“邓小平”成为高频词汇

A.①②③④B.③②①④C.③②④①D.②③①④

18.马克思主义产生后,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下列有关这些变化的说法

中正确的是

①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为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②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方向,使中国革命获得成功

③戈尔巴乔夫提出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否定

④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

A.①②⑧B.②⑨④C.①⑨④D.①②④

19.邓小平指出: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

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

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下列选择中,属于邓小平理论中“吸收和借鉴”

表现的是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B.和平赎买的改造政策

C.“一五计划”工业化方针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关于雅典民主政治,苏格拉底说:

“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用一位舵手和建筑师、

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

这段话

A.表明雅典人用抽签的方法雇用一些行业的人

B.认为抽签选举方式的危害小

C.实质上揭示了直接民主制度的弊端

D。

管理国家事务比抽签雇人容易出错

21.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是西欧向近代社会迈进时期发生的三次重大运动,它们的

共性主要表现在

①发展了人文主义精神②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

③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④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①②⑧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

22.莱思想主张“走出修道院,大步跨入生活的集市,把规矩渗透到尘世生活,并以不懈努力

的创业精神和反对奢侈浪费的生活方式,积极进取增加财富,践行自己的神圣责任,光大

上帝的荣耀”。

下列与该思想明显不符合的是

A.财富本身绝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

B.我自己个人奋斗,发家致富,不是我贪财,而是上帝要我去当商人,让我去奋斗

C+.上帝凭耶稣的救世功劳而赐予信徒灵魂的超自然恩赐,人们可通过祈祷求得一切

D.上帝不是要人们以苦修的禁欲主义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完成个人在现世里所处地

位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

23.著名史学家钱乘旦对欧洲近代某一思想解放运动有过这样的评价:

“它促成了西方现代

文明的兴起和西方支配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格局的形成。

几个世纪以来,它被誉为西方文化

世俗化的决定性阶段和世界现代文明各种特征发展的起点。

”下列有关这一运动的说法正

确的是

A.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特征B.强调人的价值,是人文精神的起源

C.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D.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政治构想

24.在宗教改革运动中,人文学者伊拉斯谟虽然同路德存在争论,但也有一些与路德相同的观

点。

伊拉斯谟认为,如果人们心中没有上帝,他们表面上的虔诚活动,如朝圣、立誓、守

.夜、禁食,仍是没有用的。

这一主张与路德的思想相似之处是

A.反对教会兜售赎罪券的欺诈行为B.主张教随国定并实行宗教宽容

C.激励人们积极进取与发财致富D.苦修不能达到救赎的目的

25.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剐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蒙运动在进一

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笼子”的同时,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

据此可知,启蒙运动的

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

A.反对封建专制制度B.批判宗教神学

C.提出民主制度的构想D.促进思想解放

26.有学者认为:

17世纪末的英国,既实现了“地上(指社会)的平衡”,又建立起“宇宙体

系平衡”。

有了对“地上的平衡”的信心,才推动人们去研究、认识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