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技术交底记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技术交底记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技术交底记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交底内容:
一、施工准备
1.技术准备
(1)施工前进行图纸会审。
(2)施工前应编制施工组织(施工方案),并报上一级技术负责人审核批准。
(3)施工前应进行技术交底,明确施工方法及质量标准。
2.材料要求
1)主要材料
信息插座、光缆、铜缆、机柜、配线部件、桥架、管材、型材、铁件。
2)缆线
(1)工程中使用的对绞电缆和光缆的型号、规格及数量应符合设计中的规定和合同要求。
(2)根据材料运单对照检查对绞电缆和光缆的包装标志或标签,要求内容应齐全,字迹应清晰。
外包装应注明电缆或光缆的型号、规格、线径或芯数、端别、盘号和盘长等情况,并要与出厂产品质量合格证一致。
(3)电缆和光缆的外包装应无外部破损,对缆身应检查外护套是否完整无损,有无压扁或裂纹等现象,如发现有上述现象,应做记录,以便抽样测试。
电缆和光缆均应附有出厂质量检验合格证,还应附有本批量电缆电气性能检验报告和测试记录。
(4)对于电缆或光缆有端别要求时,应剥开缆头,分清A、B端别,并在电缆或光缆的两端外部标记出端别和序号,以便敷设时予以识别。
(5)根据光缆出厂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和测试记录,审核光纤的几何、光学和传输特性及机械物理性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光缆开盘后,同时检查光缆外表有无损伤,光缆端头封装是否良好。
3)型材、管材和铁件
(1)各种型材的材质、规格、型号均应设计文件的规定,要求表面应光滑、平整,不得变形(如显著扭曲)、无断裂、破损现象。
尺寸应符合设计中的规定要求。
有漏缺、不妥之处应形成书面记录交有关方面确认,施工整改后再进行。
(3)设备间和干线交接间等专用房间,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土建工程必须全部完工,墙壁和地面均平整,室内通风、干燥、整洁,门窗齐全,门锁性能良好,钥匙齐全,以保证房间安全可靠。
房间内按设计要求预先设置的地槽、暗敷管路和洞孔位置、数量和尺寸均正确无误,满足安装施工需要。
对设备间敷设的活动地板应认真检查其施工质量。
活动地板应有防静电措施,并符合有关标准,接地装置均应符合设计规定和相关标准要求。
设备间和交接间内均应设置可靠的220V、50HZ的施工电源,并有良好的接地装置,以便施工和维修使用。
房间的面积大小,环境温湿度条件、防尘和防火措施等都符合工艺设计提出的要求和标准的有关规定。
二、操作工艺
1.施工工艺流程
线槽、桥架敷设→主干布线子系统电缆敷设→水平布线子系统电缆敷设→信息插座模块安装→配线架安装→接地→线缆端接→信息插座端接→系统测试
2.施工要点
1)线槽、桥架敷设(包括暗敷管路系统)
(1)与土建等其他专业进行图纸会审,确认它们的走向、路由、位置、管径和线槽规格。
从整体和系统来通盘考虑,做到互相衔接,配合协调,不应产生脱节和矛盾等现象。
(2)暗敷管路系统的管材应根据其所在场合的具体条件和要求来考虑,在易受电磁干扰影响的场所,必须采用钢管,并应设置良好的接地装置。
(3)暗敷管路遇下列情况之一时,中间应增设接续盒或拉线盒。
管长度每超过30m(无弯曲)。
管长度每超过20m(有一个弯曲)。
管长度每超过15m(有两个弯曲)。
管长度每超过8m(有三个弯曲)。
(4)管弯曲时弯成角度不应小于90︒,其弯曲半径不应小于保护管外径的10倍。
(5)暗敷管路管径大小除考虑管路长度、弯曲角度、弯曲次数外,还需考虑穿放电缆的管径利用率。
(6)引入管路的施工要求。
引入管路的位置应邻近综合布线系统的设备间,其距离一般不宜超过15m。
但不应与其他地下管线(如给排水管、煤气管、热力管和电力电缆等)过于接近,并应满足有关规定要求。
引入管路与建筑内管路的连接方式。
a.引入管路与地槽连接。
管口的下边缘与地槽的底面一致或稍高1~2cm,以利于电缆(或光缆)平直安放。
b.引入管路与走线架连接:
管口可伸出墙壁2~3cm,其位置应与走线邻近衔接,以便电缆或光缆布置。
c.引入管路为多孔管群时,管群口边缘应做成喇叭口形状,以利予电缆光缆敷设。
d.引入管路的管孔内径一般不应大于90mm,但不得小于50mm。
e.引入管路的室内外部分应尽量取成直线,不采用弯曲管道,以利于穿放电缆或光缆。
引入管路埋设要求。
a.在靠近建筑处应在地下0.8m,不得小于0.5m。
如穿越绿地,要注意覆土层的厚度,适当加大埋设深度,或采取保护措施。
如管道外加做8cm厚度的混凝土包封或在管道上覆盖钢筋混凝土板等。
b.引入管路向室外人孔或手孔方向做倾斜的坡度,一般为0.3%~0.4%,最小不宜小于0.25%,以防引入管路中有渗水流入室内。
(7)主干道路施工要求。
上升管路安装。
a.上升管路不得在办公室或客房等房间内设置,更不宜过于靠近垃圾道、煤气管、电力管、热力管和排水管以及易爆易燃的场所,以免对信息网络造成危害和干扰等后患。
b.上升管路的连接方式应根据建筑的结构体系和综合布线系统的总体网络系统等情况来选取。
c.检查所选用的管种(如钢管或硬聚氯乙烯管)、管径和长度应符合设计图纸要求。
在混凝土浇筑时,上升管路应与附件的钢筋焊接(管材为钢管)或绑扎牢固(管材为硬聚氯乙烯管)。
在砖砌墙体中,上升管路的管子应不受力压损,并牢固可靠。
电缆竖井安装
a.专用电缆竖井的位置不应过于靠近热力管、排烟道或厕所、浴室和水房等过于潮湿的场所;
宜避免与电梯井和楼梯间相邻近,以免影响缆线的绝缘程度,降低使用年限,并应不受外界干扰以及符合防尘、防震等要求。
b.专用电缆竖井其宽度不宜小于1.5m。
电缆竖井在每个楼层的外壁都应装设外开的操作门,并用具有阻燃防火性能的材料制成,门的高度不得低于1.9m,门的宽度不得小于0.7m。
c.合用竖井时与电力线缆间距不宜小于1.5m,或采取切实有效的隔离措施,以保证综合布线的缆线的安全运行,减少电磁干扰影响。
不得和电梯井或管道井(包括排烟道、排气道和垃圾道等)使用同一竖井。
d.电缆竖井中采用穿钢管敷设时,应预留1~2根备用。
(8)水平管路施工要求。
配线管路的安装。
a.浇筑在楼层地坪及在抹灰层或垫层中,应尽可能避免与其他管线的交叉,
b.将管材浇筑或砌埋在墙壁内,应与建筑的墙壁徒步施工,不得先后脱节;
在墙壁内必须可靠固定,相隔一定距离(小于1m)用木塞和木螺钉等把管路固定在墙上;
在管路的外面应采用水泥砂浆或灰浆抹面层保护。
c.暗敷管路在设备或技术夹层中应注意尽量远离对信息网络不利的环境。
水平配管常采用发射式(星状)分布方式、格子形分布方式(包括大厅立柱式分布方式)、分支式分布方式和混合式分布等几种形式。
放射式分布方式(星状分布方式)适用场合:
各种公共建筑,高层办公楼或租赁大楼,技术业务楼,楼层面积较小的建筑和住宅楼等。
(9)线槽施工要求
在综合布线系统主干路由上缆线较多且较集中的场所(如上升房或电缆竖井中以及设备间内),宜设置信息缆线专用线槽,其装设的路由和位置应以设计文件要求为依据,尽量做到隐蔽、安全和便于缆线敷设和连接。
一般宜选用带盖的全封闭无孔槽式桥架,如有防火要求,应选用阻燃材料制成的耐火型全封闭无孔槽桥架。
合用线槽(通信电缆、监视控制电缆、计算机用电缆、有线电视电缆和火灾报警电缆等合用)宜分层安排。
如必须同层布置,他们之间应设置金属隔板,并有一定间距,以免互相干扰。
同槽内采取分层安排时应遵守如下次序:
通信电缆应在最上层,其次是计算机用电缆,再次是有屏蔽性能的控制电缆,然后其他控制电缆依次往下排列安放,毫伏级信号线应布放在最下层。
且采取措施使层间距离达到20~30mm,必要时可增大间距。
这样有利于屏蔽电磁干扰。
强电电缆线路和弱电电缆线路不应在同一线槽内,除非采取特殊措施,以保证信息网络的安全可靠。
线槽的路由和位置宜设在公用部位(如走廊等),不宜设在房间内。
在吊顶内敷设要有规则地整齐布置,线槽顶部距顶棚或其他阻碍物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0.3m。
如为封闭型线槽,其槽盖开启的净空应有80mm以上,以便槽盖开启和盖合。
吊架、支撑等安装件牢固可靠,吊顶应有检修孔,以利于维修管理。
如线槽明敷时,安装高度不宜低于2.2~2.5m。
线槽在屋内垂直敷设时,其垂直度的偏差不应超过3mm。
距离1.8m以下应加装金属盖板,以保护缆线。
为了防尘、防潮和防火,线槽均应采取密闭措施加以保护。
线槽水平支撑跨距一般为1.0~2.0m,垂直固定点间距一般为1.0m,不宜大于1.5m。
a.直线段线槽在下列部位应设置支撑或吊挂固定:
线槽本身相互接续的连接处,且水平度偏差不应超过2mm;
距离接续设备的0.2m处;
线槽的走向改变或转弯处。
b.非直线段线槽的支撑点或吊挂点的设置应按以下要求:
当曲率半径不大于300mm时,应在距非直线段与直线段结合处300~600mm的直线段侧设置一个支撑点或吊挂点;
当曲率半径大于300mm时,除按上述设置支撑点或吊挂点外,还应在非直线段的中部增设一个支撑点或吊挂点。
c.吊挂线槽的吊杆直径不应小于6mm,吊装件与线槽(桥架)保持90︒垂直,安装间隔均匀整齐,牢固可靠,无歪斜和晃动现象,并保持同一直线上安装;
靠墙壁安装方式也应符合上述要求;
在吊顶内敷设的线槽,宜采用单独的支撑件和吊挂件固定,不应与吊顶或者其他设施的支撑件或吊挂件共享。
室内的普通型、湿热型和中腐蚀型等环境可采用镀锌冷轧钢板线槽。
强腐蚀型环境可采用镀镍合金钝化处理线槽。
室外的轻腐蚀型和中腐蚀型可采用镀锌冷轧钢板或镀镍合金钝化处理线槽,强腐蚀型可采用不锈钢线槽。
在线槽内的电缆总截面积不应超过50%,且宜预留10%~25%的余量。
钢制槽式桥架、梯架的直线段每隔30m,铝合金、玻璃钢槽式桥架、梯架的直线段每隔15m时,应预留伸缩缝,连接采用伸缩板。
电缆线槽与室内各种管道平行或交叉时,其最小净距应符合下表1的要求。
表1电、光缆暗管敷设与其他管线最小净距
管线种类
平行净距
垂直交叉净距
避雷引下线
1000
300
保护地线
50
20
热力管(不包封)
500
热力管(包封)
给水管
150
煤气管
压缩空气管
在线槽表面涂刷过氯乙烯涂料,并应符合《钢结构防火涂料应用技术规范》(CECS24-1990),其整体耐火性能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要求。
同一高度平行敷设的相邻电线线槽之间应留有维修空间距离,不宜小于600mm。
2)建筑群主干布线子系统电缆敷设。
(1)建筑群主干布线子系统一般设在智能居住小区、校园式的大院内或街坊中,其电缆敷设方式通常有架空悬挂(包括墙壁挂设)和地下敷设两种类型。
宜采用地下敷设,只有在旧区改建或建筑布置分散时才采用架空杆路悬挂电缆,在街坊内如建筑物排列整齐、外墙面比较平直,电缆不会遭受外力损伤时,可以采用墙壁挂设敷设方式。
(2)地下通信电缆管道工程应注意复测定线、管道敷设、建筑人孔或手孔及工程检验等各个阶段的质量控制,做好随工经验、隐蔽工程签证、竣工验收,按照有关标准和设计要求严格把关。
(3)地下电缆敷设要求。
电缆敷设前检查。
a.对所有电缆规格数量进行核对,外观、长度和电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