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幼儿园课程乡土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初探电子教案.docx
《农村幼儿园课程乡土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初探电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幼儿园课程乡土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初探电子教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幼儿园课程乡土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初探电子教案
农村幼儿园课程乡土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初探
内容摘要:
近年来幼儿园教科研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研究的氛围日趋浓厚,如何有效推进幼儿园教科研工作的开展,成为我们重点思考的问题。
规程中指出:
学前教育机构要构建以整合、开放为特点的课程内容,根据幼儿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直接的、整体的体验,来生成课程内容。
强调让幼儿亲近大自然,主张教育者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丰富幼儿活动的经历和体验,为幼儿提供活动与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
作为一所农村幼儿园,我园的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融入到大自然中去,从而获得有关大自然的丰富经验,更容易激发他们去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农村的乡土资源唾手可得、取之不尽。
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将乡土资源应用于幼儿园课程中使幼儿园的活动更具时效性和地方特色,我园为此做了乡土资源在园本化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关键词:
课题研究 园本课程 乡土资源
我园所倡导的园本化课程建设是指幼儿园教育本土化问题的研究,是指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充分挖掘本土教育资源,使主题内容本土化,使课程能体现幼儿园的特色和内涵。
现在向我们走来的各种课程、各种教育观念都有它的可取之处,基本都满足了国家课程改革强调“满足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让每一个儿童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这一基本导向,所以我们幼教工作者总是敞开胸怀拥抱、吸纳着各种新的观念、新的课程,但我们也不能盲目崇拜,一味照搬,我们要采用的是“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内化积淀,转化行为;创新发展,唯我所有”的方式。
在尝试的过程中我们更多的是吸取各方所长,在借鉴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关注本土的教育资源,并指导幼儿通过学习本土的文化知识,找到定位课程和本土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发展具有园本特色的课程。
我园地处较偏远农村,山青水秀,民风淳朴,幼儿园周边有许多乡土资源,我们挖掘民间资源开展了有关民俗民风教育的课程。
此外利用我园在民间童谣教学研究方面所积淀的经验,在课程中注入民间童谣特色,开展园本化特色课程等。
具体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园本化课程建设
农村本土资源丰富,花、草、木都能激发幼儿发现美和创造美。
如幼儿利用收获后丢弃的稻草制作了花篮、小动物等工艺品;教师带领幼儿利用休息散步时间精心收集了各种凋谢的花瓣、树叶创作了各种贴画作品;同时我们和幼儿共同收集各类自然物品,经过改造后变成了各类教学活动的操作材料,如利用贝壳帮助幼儿巩固排序、分类等知识。
用泥巴做成冰糖葫芦、月饼、小老鼠、小刺猬、小坦克等等或做摔泥巴的游戏;这些小小的手工作品不仅美化了教室环境,同时也提高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幼儿变得更加心灵手巧。
我们的每个教室里都有自然角,教师根据季节变化把各种植物摆放在教室一角或窗台上,供幼儿观察探索,如春天我们就在窗台上摆上白菜花、萝卜花,空中悬挂上,墙上贴上老师与孩子做的手工作品柳枝、迎春花、桃花等等,使孩子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我们还适时向幼儿提供一些农村自然材料,有各种粮食、有幼儿自己收集的小树叶,各种植物的种子,果实等,在幼儿丰富的想象教师的引领启发下一件件艺术品便做成了:
一只小手套稍加捆绑描画,就呈现出一只活泼可爱的小兔子;一粒蚕豆加上两粒豌豆,再采一片杨树叶,便做成了一条金鱼;一串串染色的山菱角便可组成一帘五彩的门帘,配上叮叮当当的小铃铛做成一串悦耳的手铃、脚铃……
自然材料对于农村幼儿园的孩子们来说是极为普通的,但只要善于加以利用,它就会发挥无穷的力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注意利用农村美丽的大自然,陶冶幼儿的情操,丰富幼儿的科学常识,加强对幼儿观察、思维能力、口语能力的训练,促进了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使幼儿对家乡的认识由表及里,逐渐深化,激发了幼儿热爱家乡、热爱农村的情感。
我们充分利用农村的广阔天地,带幼儿到大自然中去,在温暖的三月,大地洋溢着一片初春的景象,小动物们睡了一个冬天,开始苏醒了;春天最早的花“迎春花”开放了,小草发芽了,花儿开放了,枝头上冒出了点点绿色。
这时,我们就带领孩子们到田野乡间去观察、去寻找,体会春天的变化。
就象小蝌蚪在我们这里随处可见,但谁也不会认真地去注意它们是怎么成长,变成小青蛙。
孩子却不是这样,他们对自然界的一切都那么好奇,为了让幼儿更清楚地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我便定期带领幼儿在散步之际,到小水溏边去观察:
第一次去观察看到一块块的蛙卵,被无色的卵泡包裹着连在一起,通过讲解,幼儿知道这是为了不让蛙卵散开而造成伤亡的缘故,当小蝌蚪从卵里钻出来,我便组织幼儿将这些小生命带到幼儿园里观察,孩子们通过长时间地观察,终于知道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直接经验,这种直接的经验使得幼儿获取到不少科学性的知识,在活动中也能较好地发挥才能。
同时,我们还带幼儿去感受季节更替的自然物、自然景象,让幼儿知道每个季节都有其不同的特点:
如春季是个万物复苏、万象更新的季节,秋天则是丰收的季节。
在领略大自然的丰富多姿的过程中,激发了幼儿热爱家乡的山水,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结合乡土资源课题研究,进行园本化课程建设
我园申报了县级实验课题《农村幼儿园课程乡土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在近三年的研究实践过程中,我们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并加以整理,并将其运用于幼儿园课堂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我们课题主要针对“民间童谣”、“民间游戏”、“民间手工艺”三方面开展的,在教学中,童谣可以和教材同步进行,以童谣为纽带,联系教材及其相关领域。
例如,童谣《筛麦秸》,就是综合了健康、语言领域的活动。
儿歌内容是“筛筛筛麦秸,麦秸开花结石榴。
石榴籽我吃了,石榴皮我卖了,叮啊铛的过来了”,幼儿一边唱一边做游戏,“两幼儿两手相扣边晃动边说儿歌,当念到叮啊铛的过来了时,将胳膊撑起并翻转过来成背靠背”。
琅琅上口的儿歌,加上有趣的游戏,既增强了幼儿的体质,又使孩子们在相互游戏中锻炼了交往能力,这样孩子们乐于学习乐于接受。
我们还组织幼儿“画童谣”,让孩子形象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拉近了文字与绘画的距离,激发了儿童对绘画表现题材的兴趣。
给孩子以自由表现的空间,哪怕是一个符号、几根线条、几块色彩,只要是发自孩子内心的感受,都要好好保护,要尊重儿童自己的想象、创意。
允许孩子夸张、离奇的想法,鼓励他们用自己的独特想法来表现。
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导孩子用画笔画出来。
就开发出幼儿多方面的思维空间。
如童谣《月亮》“初一一根线,初二看的见,初三初四像弯眉,十五十六大团圆”。
为了便于记忆可以边念边画,赋予童谣形象化。
在画的过程中,既让幼儿对月亮的变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又发掘了幼儿的想象和创造潜能,增强了幼儿的记忆。
很多童谣本身就是一个个浓缩、完整的故事,老师带领孩子们把童谣改编成小型故事表演,开发幼儿的表演能力。
在改编过程中,让孩子的想像自由驰骋,激发他们的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便会乐此不疲来学。
如童谣《抱狗》,我们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先让小朋友学会说童谣,然后选定角色,有独白、有大娘、有抱狗人。
独白:
“撒把麦秧,撒把糠,一直撒到王家庄,王家庄里有一对小花狗,回来回去咬一口,大狗咬俺俺不怕,小狗咬俺俺打它。
”抱狗人:
“大娘!
开门!
”大娘:
“乎腾腾吓散了架,半夜干啥?
”抱狗人:
“抱恁那小狗啊!
”大娘:
“小狗还没睁眼来,恁走吧!
”整个过程老师都是在一旁指点,让孩子们自己动脑,自己想像,自编动作,这样既发展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又锻炼了表演能力,使教学目标轻松的完成了。
根据幼儿的语言发展能力,我还还在大班开展了创编童谣教学活动,我们根据传统民谣的形式,鼓励孩子们结合周围事物、景物、人物,即情即景地创编。
例如教学童谣《姓啥》时,孩子们创编出很多的句子,原文是这样的“你姓啥?
俺姓李,姓李的孩子好吃梨。
你姓啥?
俺姓张,姓张的孩子好吃糠;你姓啥?
俺姓王,姓王的孩子好吃糖;你姓啥?
俺姓宋,姓宋的孩子好吃杏。
”孩子们创编出“你姓啥?
俺姓陶,姓陶的孩子好吃桃;你姓啥?
俺姓周,姓周的孩子好喝粥……”五六岁的孩子也能创编出这么完整、唱起来又比较押韵的童谣,比我们大人编写出来的更有童趣。
自己编童谣了,一旦得到老师的肯定的时候,那是一种莫大的惊喜和鼓励!
孩子们在编童谣的过程中既开发了智力,又发展了口语表达能力。
在将民间游戏运用于幼儿园教学中时,我们主要采取让幼儿在做中学的方法。
小班幼儿年龄较小,身体动作的平衡性、协调性发育不完善,我们就选择一些诙谐有趣、琅琅上口的有儿歌的手指游戏,如:
“豆豆飞”、“黑豆绿豆啪”、“拉大锯”等,不需要任何的道具,孩子们就可以自由结伴,随时随地进行游戏活动。
在游戏中首先发展了幼儿手指的协调性,又发展了幼儿与同伴间的合作交往能力,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许多家长都反映不知道如何来教育孩子,总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
在开展乡土游戏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乡土游戏简单易做、自由灵活等独有的特点很利于在家庭中运用,所以每周都会安排一个亲子游戏,让家长在家里和小朋友一起玩,通过亲子游戏,从家长的反馈表来看,表示非常的赞成,希望多开展一些此类的乡土游戏。
在游戏中,父母和子女成了一种平等、独立的关系,还具有一种朋友关系。
比如做游戏“抓痒痒”,一家人全都笑到了床上,这时一家人全都成了孩子,难怪许多孩子都说:
“我现在不怕爸爸了,爸爸和我一样大”,游戏“在哪头”一家人团团坐,让孩子猜测豆子在哪个手,培养了幼儿的反应能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更融洽了
通过三年多的课题研究和园本化课程建设我园在幼儿园园本教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⑴、挖掘了一套具有乡土特色的园本教材。
在几年的园本化课程建设中,挖掘了一套具有乡土特色的园本教材其核心是“乡土资源”,其特点主要有:
①乡土游戏,让幼儿在做中学。
发展了幼儿与同伴间的合作交往能力,同时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②民间童谣,将民间童谣引入幼儿教育,不仅能够让幼儿潜移默化地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独具魅力的文化,还可以帮助每一个孩子实现其富有个性的发展,乐在其中,悟在其中,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和积极的情感态度,从而促进素质的全面多元发展。
③农村手艺,让幼儿在动中学,不仅能了解家乡的传统手工艺,还能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等。
④家乡特色融入校园,培养幼儿从小爱家乡的情感,可以充分挖掘那些以前被忽视的自然和社会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使用,幼儿可以在每天的游戏当中了解家乡的特色环境。
⑵、促进了幼儿智力的发展
园本课程资源教育由于其内涵和本身的特点,它更能够引导幼儿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其教育的内容贴近幼儿生活,且经常处于动态的变化中,便于幼儿直观的了解,很容易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因此利用园本化课程资源这一突破口培养幼儿新能力是切实可行的。
现在,他们会主动的去探索、发现身边的事物,还会一起讨论、解决问题。
我们也经常能听到孩子在说:
“老师,这是什么?
为什么会这样?
”“真奇怪,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别急,我们一起找,一定会有办法的”。
孩子们成了活动的主人,他们不再跟随老师做这个,学那个,而更多的是几个人围在一起商量玩法,寻找材料;孩子们争着将自己的玩法告诉大家,完成设想,体验成功;他们热情地邀请朋友们、老师们去玩一玩,分享快乐。
而且从我们的研究结果也充分证明了它的可行性。
它既促进了幼儿智力的发展,也加深了幼儿对家乡的认识与了解,激发了浓厚的爱家乡情感,同时动手能力也得到了体现。
⑶、促进教师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
教师对所教对象主体性的认识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其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
在实践中我们不仅对幼儿教育的主体性在观念上予以充分的重视,而且始终将这一观念贯彻于地方园本课程资源教育活动中,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近三年的课题实践使教师的观念从被动转变到主动,起到了质的变化。
如:
在几次对外开放的地方园本课程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幼儿融为一体、和谐互动,教师引导而不替代,让幼儿在自由的操作、尝试、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去发现问题,让幼儿在自身的直接感受中得出结论等,得到了听课老师、家长的一致好评。
记得以前教师们总认为搞教科研是很难的、多余的、没必要的,一提教科研,她们就说:
“这是专家的事,凭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