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的实施意见0918Word文件下载.docx
《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的实施意见0918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的实施意见0918Word文件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加强学科建设是学校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通过不断加强学科建设,我校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学科门类及学科专业数量已具规模。
但是,我校学科专业优势不突出、特色不鲜明、影响力不大等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
因此,加强学科建设,突出学科特色,提升学科整体水平,既是当前我校学科建设的迫切任务,也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现实选择,更是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全校上下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理清思路,强化措施,努力为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国内外有影响的优势学科而奋斗,实现我校学科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二、理清思路,确立学科建设的新目标新任务
(一)总体思路
积极探求新的学科建设思路,遵循学科建设发展规律,按照“整体规划、分层建设、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原则,以加强内涵发展,全面提升学科水平为主线,以打造学科特区,建设国内一流特色优势学科、实现国家级学科和平台零的突破为战略目标,以打造学术创新团队为核心,以培育标志性科研成果为抓手,加大学科建设投入,创新学科建设工作体制机制,改善学科建设条件,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建成一批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特色鲜明的优势学科,形成以优势学科为龙头,各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科体系。
(二)建设目标
(1)重点建设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临床医学等学科,形成济南大学学科高地。
设立“学科特区”,瞄准国家科学研究前沿,突出学科建材特色,实现材料、化工和医学等优势学科的快速发展。
建成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国家级平台基地,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两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学科排名进入全国同类学科前30%,部分学科方向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
(2)重点培育控制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等学科。
加大投入和培育力度,凝练学科方向,打造学科特色,使之在“十二五”末达到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水平,力争建成一级学科博士点。
(3)整体推进基础学科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等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的建设。
力争每个学科着力打造一个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力争建成一批省内一流的学科方向,全面提升学科整体水平,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4)重点突破硕士专业学位建设。
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这一历史机遇,整合资源、凝练特色,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和教学实践条件建设,使硕士专业学位类别达到5个以上,进一步优化研究生教育体系结构。
(三)建设任务
大力推进学科建设工作是学校强化内涵建设、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
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科队伍、学科平台、科学研究、国际合作、人才培养等学科内涵建设关键指标的层次和水平,重点实施九大工程。
(1)学科建设体制创新和条件保障工程
学科建设是学校事业的基础,全校上下必须树立和强化四种意识:
一是学科建设的龙头意识,要切实从战略高度重视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学科建设为主线统领学校的事业发展;
二是学科建设的全局意识,要从全校学科建设一盘棋的总体战略上规划各学科的定位、目标和建设路径,把握特色,凸显优势,促进交叉,错位发展;
三是学科建设的开放意识,要立足本土、放眼世界,自觉把握学科发展的趋势,既要瞄准和参照国际同类一流学科的建设水平、标准和范式,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也要主动参与国内同领域的学科交流与竞争,积极适应学科建设规律和学术“生态环境”;
四是学科建设的质量意识,要树立学科建设的内涵发展观念,以人为本,注重长效,练好内功,通过学科建设水平和竞争能力的不断提升,推动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学科建设资源配置必须与建设目标和建设任务紧密结合。
(1)要形成一个从上至下,分工合理、权责明晰、长效运行的管理体制架构。
(2)建立多部门协同机制,各相关职能部门按学科建设的分层次建设目标,按照优先权、分层次按比例设置资源配置分配计划。
(3)建立常规经费与专项经费相结合的经费保障体系。
(4)建立健全科学的学科评估指标体系。
(5)建立健全学科建设竞争激励机制。
(6)建立健全学科特色优势重点培育机制。
将学科建设目标作为学院的行政领导聘任和任期考核的核心指标,目标必须明确且可以考核评估。
(7)切实落实学科带头人责任制。
(2)特色优势学科建设工程
大学的高水平主要在于学科特色与人才优势,我校要实现学科的跨越式发展,建设高水平大学,就要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科。
学校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和“有所先为、有所后为”的原则,按照“分层建设、重点突破”的思路,大力实施特色优势学科建设工程。
根据现有学科基础和特点,将我校学科分为三个层次进行建设,以“学科群”和“学科特区”的运作方式,使学科群从“面”上加快学科发展的进程,使学科特区从学科的交叉点上建立学科的高峰,开创建设高水平学科的新局面,培育和打造具有济南大学品牌的优势特色学科。
第一层次:
结合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二五”相关行业领域以及地方重点发展规划中面向循环经济、低碳建材和高端化的重大需求,整合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两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以及化学、物理学、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学科资源,设立济南大学“学科特区”,凝练出体现我校材料、化工、机械和物理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特色鲜明、满足国家和地方以及行业重大需要的学科方向。
学校在人才引进机制和运行管理机制上,打破现有制度的约束,给学科特区以特有的政策,特事特办,在科研、人事、财务等方面具有决策权,为学科特区提供良好的运行机制和制度保障。
学校将在高水平带头人的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科学研究、资源配置、科研平台建设、学术交流与合作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着力打造学科在绿色建材领域的优势与特色,打造具有济南大学品牌影响力的特色优势学科。
通过建设,使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学科水平达到国内一流,学科排名进入全国同类学科前30%,部分学科方向在国际具有重要影响。
在建材领域实现国家级重点学科或科研平台的突破。
通过总结学科特区建设经验,推广学科特区建设模式,挖掘其它特色优势学科,提升学校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
第二层次:
以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建设为重点,围绕国家和山东省重大发展战略以及行业需求,紧密结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及西部经济隆起带等区域战略,建设控制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等学科群。
在智能电网及控制、太阳能开发利用、水资源及水污染处理、跨国经济及公司金融、出土文献、文化产业等领域培育新的学科特色优势和学科增长点。
通过强化科研条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等内涵建设,使控制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中国古代文学、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水利工程等学科达到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水平,学科整体水平居省内一流。
第三层次:
大力加强各硕士一级学科建设,全面提升基础学科、人文社会学科的学科水平。
以现有学科为基础,科学分析学科现状,瞄准山东省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需求,大力发展新兴与交叉学科,科学规划,凝练方向,以二级学科建设为重点,每个学科应确定重点建设的特色学科方向,围绕确定的学科方向,立足于培育特色,集中财力、物力重点加强学术队伍、科研条件等方面的建设。
通过建设,力争建设一批省内一流或特色明显学科方向,不断提升学科整体水平。
(3)学位点建设工程
扩张与提升学位点建设数量与水平,大力实施学位点建设工程。
对拥有博、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应根据自身特点和资源配置状况,充分利用目录外二级学科自主设置权,设置反映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符合本学科发展趋势的目录外二级学科,在发展中形成优势和特色,不断提高学科水平。
遴选3~5个博士点培育学科,力争通过建设,达到一级学科博士点水平;
对现只具有二级学科硕士点和尚无硕士点的学科进一步加强建设,着力加强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建设,推进学校一级学科硕士点的布局更加合理。
充分发挥学校在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方面的自主权,加强对现有学位授权点的检查和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通过学位点评估,撤销需求不足、水平不高的授权学科,增列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学位授权点。
真正实现授权学科动态调整,能上能下,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的学科和类型结构。
扩大和改善研究生教育规模与结构,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逐步实现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1:
1。
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这一历史机遇,整合资源、凝练特色,优化研究生教育资源,围绕学科领域覆盖面广和办学资源良好的专业学位开展建设工作,重点加强师资队伍和教学实践条件建设,使硕士专业学位类别达到5个以上,进一步优化研究生教育体系结构。
(4)学术队伍造峰工程
围绕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省级重点学科和省重点实验室等学科平台,大力实施学术队伍造峰工程。
依托国家“千人计划”、省“泰山学者”工程等高端人才引进计划,重点引进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高水平人才,尤其要注重高水平学术团队的整体引进。
制定特殊政策,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完善机制,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学校在加大学科一流领军人才和学术大师引进力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术骨干和青年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制定相关政策,营造有利于青年人才快速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吸纳一批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培养、引进一批学术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的中青年学术骨干,着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勇于创新、善于合作、求真务实,可持续发展的学科队伍;
依托一级学科建设平台,实施学科方向团队建设项目,建设一批学科方向团队。
学校设立团队建设专项经费,加大团队条件建设力度,鼓励团队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积极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参加各类学术团体,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支持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到国内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等从事研修活动,提升整个团队的国际视野和学术水准;
加强对团队特色、团队创新力、团队成员学术关联度、团队梯队结构与自身凝聚力以及团队发展能力的评估,提高团队建设整体水平;
学院要建设院级学科方向团队,并为学科方向团队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制度环境,扶持学科方向团队的发展。
围绕学科方向团队,在教师岗位设置与考核、职称评定、教学科研奖励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学校从团队组建、资源配置、岗位考核等方面为团队营造良好的学术发展空间,力争建设一批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团队,为实现国家级创新团队的突破奠定坚实基础。
(5)科研平台建设工程
加大投入,重点建设现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和校级科学研究机构,打造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高端平台。
以“先进建筑材料绿色制造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和“资本市场创新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等省级、校级202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契机,以省级科研平台的相对独立运行为试点,在机构人员编制、岗位考核、财务管理、仪器设备配备等方面进一步探索我校高水平科研平台的相对独立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校内管理部门和各级科研平台负责人职能,强化管理,理顺平台管理的各种关系。
确定一批研究基础较好、学术队伍结构合理、研究方向特色突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