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第9单元 9 《日知录》三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860315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4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第9单元 9 《日知录》三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第9单元 9 《日知录》三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第9单元 9 《日知录》三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第9单元 9 《日知录》三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第9单元 9 《日知录》三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第9单元 9 《日知录》三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第9单元 9 《日知录》三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第9单元 9 《日知录》三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第9单元 9 《日知录》三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4)故

(5)间

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

(1)朝满夕已除(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

(2)人不通古今(名词作动词,为人,做人)

(3)马牛而襟裾(名词作动词,穿衣服)

(4)摭我华而不实我实(名词作动词,汲取)

(5)谓文章止于润身(使动用法,使……受益)

(6)乐道人之善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7)然则以文人名于世,焉足重哉(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重,形容词作动词,称道,推重)

(8)一号为文人(数词作副词,一旦)

(9)无足观矣(动词作名词,可观之处)

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一号为文人

古义:

两个词,“一”为“一旦”,“号”为“称,称为”。

今义:

表示次序第一或等级第一位。

(2)空同大以为不平矣

不以为然。

由不公平的事引起的愤怒和不满。

(3)欧阳永叔与学者言

求学的人。

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第5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此子书之一变也。

(判断句)

译文:

这书虽名仍为《子》但已经历了变化。

(2)此扬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实我实”者也。

这就是扬雄说的“拾取了我的华丽形式,却没有汲取我的内在实质”。

(3)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

(状语后置句)

对国家有益处,对将来有益处。

(4)有损于己,无益于人。

对自己有害处,对别人无好处。

[常识·

速览]

清学开山之祖——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字忠清。

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昆山(今江苏昆山)人,因家乡有一亭林湖,故学者尊称其为亭林先生。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他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

开清代朴学之风气,给予后世学者以极为有益的影响,被梁启超称为“清学开山之祖”。

经世致用的文学经典——《日知录》

《日知录》书名取之于《论语·

子张篇》。

子夏曰: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顾氏于初刻本卷首对此有说明,以示其笃学之志。

《日知录》是寄托作者经世致用思想的一部书,内容大体分为三类:

经术、治道、博闻。

而核心则是“治道”。

《日知录》中的经世致用的思想是丰富的。

顾氏提出社会风气的好坏决定社会兴衰的观点,他认为“风俗衰”是乱之源,并列举大量事例,说明奢靡浮华的社会风气是导致国家衰亡的重要原因。

他还强调法制,主张严惩败坏世风的贪官奸臣,说:

“法不立,诛不必,而欲为吏者之勿贪,不可得也。

”顾炎武看到了“势”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张进行社会变革,提出要顺势而行,“物来而顺应”的变革思想,表现出初步的民主思想。

[质疑·

手记]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1:

 

解惑:

疑问2:

疑问3:

[整体·

感知]

本课所选的《日知录》三则分别从文史的功用、著书的难易、文人的名与义等方面进行论述,阐明了学以致用的务实思想,表明了作者“以实为宗”的学术主张,体现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关心民族兴亡的精神品质。

[文本·

层析]

一、阅读第一则,回答问题。

1.在《文须有益于天下》中,作者认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的理由有哪些?

这些理由各自强调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四个理由,即宣传事理、记政治得失、察民间隐情、彰美德善行。

这四个方面,可谓层次分明:

“明道”是阐明为政理论,“纪政事”是记录为政事迹,“察民隐”是体察民心,“乐道人之善”是体悟人情。

执笔为文,若能有以上功用,才称得上“有益于天下”,这样的文章,才可以多多益善。

2.顾炎武提出“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案】 他不是为帝王立论,而为天下后世立论。

他说,“怪力乱神”的事,没有根据的传闻,剽窃别人的东西,以及拍马屁的文章,这四类文章于人无益,于己有害,越少越好。

而宣扬观点的文章,记录政治事件的史料,反映民间不得上达的隐情的资料,以及引导人向上、而不是引导人堕落的文章,都是不可断绝的。

表达了作者经世致用、资政育人的思想。

这在作者生活的时代中,是最开明的。

直到今天仍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阅读第二则,回答问题。

3.“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庶乎其传也与?

”这句话有什么内涵?

【答案】 这句话实际上是顾炎武回答了什么样的著作才有永久性价值的问题。

那就是过去的人不曾说过、不曾涉及,而将来的人又不可缺少的内容,发前人所未发,想前人所未想,对后世有极大的意义的文章,才可以流传下来。

而顾炎武本人毕生著书,正是严格地遵守了这一原则。

4.顾炎武的“著书之难”的含义是什么?

你如何看待“著书”这个问题?

【答案】 顾炎武所说的“著书之难”是指“要著作永久流传很困难”不是说“写书很图难”。

顾炎武指出要写出传世之作需要两个条件:

一是要适应时代要求,言他人所未言,写“后世之所不可无”的有深刻思想的书;

二是要求作家用一生精力去写就著作,精益求精,力求避免有“舛漏”,否则“愈速而愈不传”。

当今社会,出书为求成名,急功近利之人不在少数,而此类人不久即湮没无闻。

学者文人应该学顾炎武皓首穷经,苦钻博览,方成传世不朽之著作的精神。

三、阅读第三则,回答问题。

5.文章引用韩愈《符读书城南》一诗,有何用意?

【答案】 引用韩愈之诗首先有力佐证了作者“士当以器识为先”,要重实轻虚的观点;

其次能拓展文章内容,深化作者的表达主旨,增加文章的文采,吸引读者。

6.顾炎武写道:

“黄鲁直言:

‘数十年来,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后生,故华而不实。

’本朝嘉靖以来,亦有此风。

”他想说明什么问题?

【答案】 华而不实指只开花不结果,比喻外表好看,而内容空虚。

古人有“翠纶桂饵,反而失鱼”的说法。

传说古代鲁国有一个特别喜欢钓鱼的人,他用桂花做鱼饵,用黄金做鱼钩,用白银做鱼漂和坠子,用翡翠鸟的羽毛做钓线,十分奢华,可是拿到水里去钓鱼,一天也钓不上一条鱼。

黄庭坚说:

“几十年来,先生君子只根据文章来提拔奖励后生,所以只是外表好看,内容空虚(所选拔的人才徒有其表,而无其实)。

”顾炎武对自己所生活的时代追求华而不实的弊端进行了讥讽。

文须有益于天下

著书之难

文人之多

[课内·

素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崇祯十年,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灭亡了,三十岁的顾炎武却浴火重生了,从此,他的人生历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顾炎武忠于明朝,不愿投降清廷。

明亡之后,他参加抗清义军,然而在当时纷纭变换的大势之下,他一个人的力量难免微弱,遍布全国的抗清活动在清廷的武装高压之下走向低潮,顾炎武也因政治牵连而被迫四处漂泊。

坎坷的遭遇,也没有使顾炎武的耿耿孤忠有所销蚀。

他决计北游,以结纳各地抗清志士,考察山川民情,研究政治得失,力图复明大业。

顾炎武涉猎广泛,著述颇多,作为一个学者,顾炎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跋涉山川,实地考证,结识名士,成就辉煌。

作为一个思想家,顾炎武着眼现实,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创造了“经世致用,学以致用”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不朽的影响。

【应用角度】 “忠诚”“坚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

[热点·

国民的良心该怎样

银幕上的《一九四二》,正在还原1942—1943年中原地区发生过的特大饥荒,再现着那个时代老百姓的苦难与辛酸。

然而,当银幕上一次次出现形如枯槁的灾民为了活命卖儿卖女的场面时,观众席上却传来了阵阵笑声。

当影片中的乡村牧师为冻饿而亡、死不瞑目的人祈祷时,当从饿死的母亲怀中滑落出一个嗷嗷待哺的新生婴儿时,当日本飞机把无辜的灾民炸得血肉横飞时,当一幕幕令人窒息、令人流泪的惨烈场景反复出现时,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