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复习六大专题精讲与点拨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858045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7.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知识点复习六大专题精讲与点拨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知识点复习六大专题精讲与点拨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知识点复习六大专题精讲与点拨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知识点复习六大专题精讲与点拨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知识点复习六大专题精讲与点拨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知识点复习六大专题精讲与点拨Word下载.docx

《高考历史知识点复习六大专题精讲与点拨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知识点复习六大专题精讲与点拨Word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知识点复习六大专题精讲与点拨Word下载.docx

一个集中:

即所有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

两对矛盾:

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三个趋势:

即分相权集皇权,形成君主专制;

分散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形成中央集权;

对思想控制日益加强的趋势。

四个发展阶段:

秦汉确立发展——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

〖点拨〗三省六部制特点、影响及演变:

(1)特点: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①相权三分;

②职权分明;

③节制君权。

(2)影响:

①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

②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③三省六部制使封建中央官僚机构更加完善,历代沿用。

(3)三省制演变:

宋代只保留“中书门下”,与枢密院、三司并称“二府三司”;

元代废三省制,只保留中书省,行一省制;

明代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

〖点拨〗宋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宋代设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权;

明代废除丞相,后设置内阁内侍机构;

清代设置军机处,君主专制达顶峰等。

其演变趋势是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废除。

〖点拨〗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

(1)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主要经历了分封制(西周)、郡县制(秦)、郡国并行制、文官知州通判制(宋)、行省制(元)等重要制度。

(2)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中央行政任命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

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度的实施,是对地方管理方式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演变趋势是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3.选官和监察制度

一个根本目的:

强化皇权统治。

两个层面:

选拔官吏和监察百官。

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

选拔方式由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

选拔形式日趋严密,趋向制度化。

〖点拨〗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有先秦世官制、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开始直至1905年废除的科举制。

(2)其演变趋势是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

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

人才选拔逐渐趋向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4.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1)小农经济是传统农业的基本模式。

(2)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3)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点拨〗古代耕作方式与土地制度

(1)耕作方式:

中国古代经历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转变,铁犁牛耕成为中国古代主要的耕作方式。

这种耕作方式决定了中国古代基本生产模式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的男耕女织为主要组织方式,推动了古代农业精耕细作技术的进步。

(2)土地制度:

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包括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和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又有三种类型:

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

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存在的基石。

5.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个政策:

重农抑商。

两个方面:

商业发展与商人地位。

三大特点:

商人社会地位低,商业发展艰难曲折;

受制于农业的发展;

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

四段历程:

春秋战国(官府垄断局面被打破,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出现)——秦汉隋唐(重农抑商政策;

坊市严格分开,对外贸易发展)——宋元(商业经济繁荣;

坊市界限打破;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清(城镇商业发展;

出现商帮;

闭关锁国)。

〖点拨〗唐宋元明清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

(1)从西周至唐:

①坊、市分置,商业活动受地域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②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③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开始出现。

(2)宋元明清:

①坊市界限被拆除,打破了空间限制,镇兴起和发展,农村的“草市”发展。

②宋元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如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③明清时期:

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减弱。

(3)经济政策:

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清末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6.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主要因素

(1)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2)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课以重税,影响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的积累和国内市场的扩大。

(3)长期以来抑商和歧视商人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4)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7.明清时期对外贸易性质、政策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1)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是政府与外国进行的朝贡贸易,目的不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的,主要是加强友好往来。

往往遵循“厚往薄来”的原则和采取“倍偿其价”的方法,政府在贸易中增加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影响了中外贸易的持续发展。

(2)明清时期对外贸易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限制了民间对外贸易的发展;

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影响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的转型。

8.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演变

(1)诸子百家思想观点:

①儒家推崇“人治”,提倡“礼治”或“德治”,即指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②法家提倡“法治”,崇尚“以法治国”,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③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秦汉以后统治者的修养生息政策正是这种治国思想的体现。

(2)演变: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封建统治思想在不同时期分别吸收了墨、儒、道、法各家的思想主张,虽被采纳的程度有所不同,但从总体来看,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取二者之长、弃各自之短,逐步形成了德法兼用、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

①秦统一中国后,采用了法家的主张,建立起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西汉初年,先后采用了儒家的“仁政”、道家“无为而治”和墨家节俭的思想。

③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现了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统”,使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正式形成了“外儒内法,剂之以道”的治国模式。

④汉代以后,道家思想仍然受到重视,逐渐被儒家思想所吸收,如宋明理学;

隋唐科举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墨家“选贤举能”的思想。

〖点拨〗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1)春秋时期:

老子主张“无为”,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

都是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思想家。

(2)战国时期:

①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要求平等,反对战争,主张任人唯贤,代表了战国时期小生产者的利益。

②战国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对于如何改造社会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③孟子主张实行“仁政”,目的是调和阶级矛盾。

④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封建集权的迫切愿望,在战国时期最受统治者推崇。

〖点拨〗宋明理学的主张及影响

(1)主张:

南宋的朱熹将儒学发展到理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宋明陆王心学,主张通过内心反省以求“理”,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①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望。

②积极:

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

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节制,发奋图强,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塑造人的性格和价值。

〖点拨〗明末清初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1)代表: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2)主张:

批判地继承儒学思想,反对理学对人性的压抑;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工商皆本;

主张学以致用。

(3)影响:

继承了晚明进步的思想传统,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9.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1)科技内容上应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

(2)在科技应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大型的工程需要,缺乏将科技有效转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意识。

(3)我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影响深远。

10.古代文学艺术发展的趋势和原因

(1)趋势:

日趋平民化、世俗化,反封建意识增强。

(2)原因:

封建专制统治加强;

商品经济发展。

1.近代列强侵华的方式和危害

(1)方式:

①军事侵略: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

②政治侵略:

通过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辛丑条约》(1901年)等不平等条约,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③经济侵略:

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政治借款、勒索赔款、设厂筑路。

④文化侵略:

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和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传入中国,泯灭中国人民的反抗意志。

(2)危害:

①政治上:

攫取和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

领土主权破坏:

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司法主权破坏:

列强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

领海主权、关税主权丧失、获得在华驻兵权。

②经济上: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倾销商品、掠夺中国原料,输出资本,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③文化上,毁灭中华文明遗产,如火烧圆明园。

④列强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还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

〖点拨〗抗日战争:

(1)“九一八”事变,日本开始局部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共同抗战。

(3)1945年,中国人民取得了近百年来反抗外来侵略第一次伟大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

〖点拨〗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背景、影响及特征:

(1)背景:

欧美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

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3)特征:

①甲午战争前列强侵华反映了工业革命后掠夺原料产地、商品输出的特征;

侵华主要国家是工业革命中经济实力强的英法美等国。

②甲午中日战争及甲午战争后的侵华,反映了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的资本输出的需要;

侵华国家增多;

主要是从瓜分中国到逐步扶植代理人。

〖点拨〗列强经济侵略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1)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促使自然经开始解体。

造成中国农民、手工业者大量破产贫困,因而具有“破坏”作用,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

(2)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