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要求规范08019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852128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5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要求规范08019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浙江省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要求规范08019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浙江省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要求规范08019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浙江省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要求规范08019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浙江省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要求规范08019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要求规范08019Word格式.docx

《浙江省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要求规范08019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要求规范08019Word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要求规范08019Word格式.docx

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HJ193-2013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O3、CO〕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安装验收技术规X

HJ654-2013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O3、CO〕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要求与检测方法

HJ655-2013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和PM〕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安装和验收技术规X

HJ653-2013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和PM〕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要求与检测方法

HJ664—2013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技术规X〔试行〕

浙环发〔2012〕65号某某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运行管理方法〔试行〕

HJ618-2011环境空气PM10和PM的测定重量法

HJ655-2013环境空气颗粒物〔PM〕手工监测方法〔重量法〕技术规X

HJ93-2013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和PM〕采样器技术要求与检测方法

HJ630-2011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导如此

HJ633-2012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

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X

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X

GB50096-1999住宅建筑设计规X

GB50343-2004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X

JGJ91-93科学实验室建筑设计规X

JGJ/T16-92民用电气设计规X

3术语和定义

1〕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automatedmethodsforairqualitymonitoring

在监测点位采用连续自动监测仪器对环境空气质量进展连续的样品采集、处理、分析的过程。

2〕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manualmethodsforairqualitymonitoring

在监测点位用采样装置采集一定时段的环境空气样品,将采集的样品在实验室用分析仪器分析、处理的过程。

3〕点式监测仪器pointanalyzers

在固定点上通过采样系统将环境空气采入并测定空气污染物浓度的监测分析仪器。

4〕开放光程监测仪器openpathanalyzers

采用从发射端发射光束经开放环境到接收端的方法测定该光束光程上平均空气污染物浓度的仪器。

4监测站点、监测项目和监测频次

4.1监测站点

4.1.1选址条件

1、监测点位置确实定应首先进展周密的调查研究,采用连续性的监测,对本地区空气污染状况有粗略的概念后再选择监测点的位置,使其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能客观反映一定空间X围内的环境空气污染水平和变化规律;

监测点的位置一经确定后应能长期使用,不宜轻易变动,以保证监测资料的连续性和可比性;

2、各监测点之间设置条件尽可能一致,使各个监测点获取的数据具有可比性;

3、监测点应尽可能均匀分布,同时在布局上应反映城市主要功能区和主要大气污染源的污染现状与变化趋势;

4、应结合城市规划考虑监测点的布设,使确定的监测点能兼顾未来城市开展的需要;

5、为监测道路交通污染源或其他重要污染源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而设置的污染监控点,应设在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的污染物高浓度区域。

6、监测点周围环境和采样口设置的具体要求详见附录A。

4.1.2站点增加、变更和撤销

各城市所设置的监测站点可根据地方环境管理工作的需要以与城市开展的实际情况增加、变更和撤消,省控监测站点由省环境保护厅负责审批站点调整,国控监测站点调整上报省环境保护厅后由省环境保护厅上报国家环保部审批。

监测点位调整的具体要求详见附录B。

4.2监测项目

根据现有的空气质量评价要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点必须要监测的项目为:

SO2、NO2、CO、O3、PM10、PM以与气象五参数。

有条件地方可以选增能见度、环境空气摄像、BC、VOCs、NH3等。

局部监测仪器参数要求详见附录C。

4.3监测频次

必测六项要求为实时在线,SO2、NO2、CO、O3气体监测项目和气象五参数要求5分钟出一次数据,PM10、PM颗粒物监测项目要求1小时出一次数据。

选增项目可根据仪器性能与特点决定监测频次。

5空气自动监测系统

5.1系统的构成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是由监测子站、中心计算机室、质量保证实验室和系统支持实验室等4局部组成〔见图5-1〕。

图5-1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根本构成框图

监测子站的主要任务:

对环境空气质量和气象状况进展连续自动监测;

采集、处理和存储监测数据;

按中心计算机指令定时或随时向中心计算机传输监测数据和设备工作状态信息。

中心计算机室的主要任务:

通过有线或无线通讯设备收集各子站的监测数据和设备工作状态信息,并对所收取的监测数据进展判别、检查和存储;

对采集的监测数据进展统计处理、分析;

对监测子站的监测仪器进展远程诊断和校准。

质量保证实验室的主要任务:

对系统所用监测设备进展标定、校准和审核;

对检修后的仪器设备进展校准和主要技术指标的运行考核;

制定和落实系统有关监测质量控制的措施。

系统支持实验室的主要任务:

根据仪器设备的运行要求,对系统仪器设备进展日常保养、维护;

与时对发生故障的仪器设备进展检修、更换,存贮备机。

5.2监测子站站房技术要求

监测点站房〔子站房〕的建设和内部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5.2.1一般要求

1、新建监测站房房顶应为平面结构,坡度不大于10°

,房顶安装防护栏,防护栏高度不低于1.2m,并预留采样总管安装孔。

站房内使用面积不小于15㎡。

监测站房应做到专室专用。

2、监测站房应配备通往房顶的Z字型梯或旋梯,房顶承重要求大于等于250kg/㎡。

3、站房室内地面到天花板高度应不小于2.5m,且距房顶平台高度不大于5m。

4、站房应有防水、防潮、隔热、保温措施,一般站房内地面应离地面〔或房顶〕有25cm以上的距离。

5、站房应有防雷电和防电磁波干扰的措施,防雷接地装置的选材和安装应参照YD5098的相关要求。

6、站房应为无窗或双层密封窗结构,有条件时,门与仪器房之间可设有缓冲间,以保持站房内温湿度恒定,防止灰尘和泥土带入站房内。

7、采样装置抽气风机排气口和监测仪器排气口的位置,应设置在靠近站房下部的墙壁上,排气口离站房内地面的距离应保持在20cm以上。

8、使用开放光程监测系统的站房,开放光程监测系统的光源发射端和接收端应固定安装在基座上。

基座应采用实心砖平台结构或混凝土水泥桩结构,建在受环境变化影响不大的建筑主承重混凝土结构上,离地高度〔0.6~1.2〕m,长度和宽度尺寸应比发射端和接收端底座四个边缘宽15cm以上。

9、使用开放光程监测系统的站房,应在墙面预留圆形通孔,通孔直径应大于光源发射端的外径。

10、在已有建筑物屋顶上建立站房时,应首先核实该建筑物的承重能力。

11、监测站房如采用彩钢夹芯板搭建,应符合相关临时性建〔构〕筑物设计和建造的要求。

12、监测站房的设置应防止对企业安全生产和环境造成影响。

13、站房内的环境条件:

温度〔15~35〕℃;

相对湿度≤85%;

大气压〔80~106〕kPa。

低温、低压等特殊环境条件下,仪器设备的配置应满足当地环境条件的使用要求。

14〕在站房顶上设置用于固定气象传感器的气象杆或气象塔时,气象杆、塔与站房顶的垂直高度应大于2m,并且气象杆、塔和子站房的建筑结构应能经受10级以上的风力〔南方沿海地区应能经受12级以上的风力〕。

5.2.2配电要求

1、站房供电系统应配有电源过压、过载保护装置,电源电压波动不超过AC〔220±

22〕V,频率波动不超过〔50±

1〕Hz。

2、站房应采用三相五线供电,入室处装有配电箱,配电箱内连接入室引线应分别装有三个单相15A空气开关作为三相电源的总开关,分相使用。

3、站房灯具安装以保证操作人员工作时有足够的亮度为原如此,开关位置应方便使用。

4、站房应按照电工规X中的要求制作保护地线,用于机柜、仪器外壳等的接地保护,接地电阻应小于4Ω。

5、站房的线路要求走线美观,布线应加装线槽。

5.2.3辅助设施

1、站房内安装的冷暖式空调机出风口不能正对仪器和采样总管。

2、空调应具有来电自动启动功能。

3、站房应配备自动灭火装置。

4、站房应安装有排气风扇,排风扇要求带防尘百叶窗。

5、为保证监测数据传输的可靠性,监测站点均需采用环保专网光纤接入。

5.2.4站房示意图

点式连续监测系统站房示意图见图5-2,开放光程连续监测系统站房示意图见图5-3。

图5-2点式连续监测系统站房示意图

图5-3开放光程连续监测系统站房示意图

5.3.1多支路集中采样装置技术要求

1、在使用多台点式监测仪器的监测子站中,除PM10、PM监测仪器单独采样外,其它多台点式连续监测仪器可共用一套多支路集中采样装置进展样品采集。

采样装置一般包括两种结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5-4和图5-5。

图5-4采样装置结构示意图1

图5-5采样装置结构示意图2

2、采样装置总管入口应防止雨水和粗大的颗粒物进入,同时应防止鸟类、小动物和大型昆虫进入。

采样头的设计应保证采样气流不受风向影响,稳定进入采样总管。

3、总管内径选择在1.5~15cm之间,采样总管内的气流应保持层流状态,采样气体在总管内的滞留时间应小于20s。

总管进口至抽气风机出口之间的压降要小,所采集气体样品的压力应接近大气压。

支管接头应设置于采样总管的层流区域内,各支管接头之间间隔距离大于8cm。

4、采样装置的制作材料,应选用不与被监测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响和不释放有干扰物质的材料。

一般以聚四氟乙烯或硼硅酸盐玻璃等作为制作材料;

对于只用于监测SO2和NO2的采样总管,也可选用不锈钢材料。

5、为了防止因室内外空气温度的差异而致使采样总管内壁结露对监测物质吸附,需要对总管和影响较大的管线外壁加装保温套或加热器,加热温度一般控制在40℃。

6、分析仪器与支管接头连接的管线应选用不与被监测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响和不释放有干扰物质的材料;

长度不应超过3m,同时应防止空调机的出风直接吹向采样总管和与仪器连接的支管线路。

7、为防止灰尘落入分析仪器,分析仪器与支管接头连接的管线应安装孔径不大于5μm聚四氟乙烯过滤膜。

8、为防止结露水流和管壁气流波动的影响,分析仪器与支管接头连接的管线连接总管时应伸向总管接近中心的位置。

9、在不使用采样总管时,可直接用管线采样,但是采样管线应选用不与被监测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响和不释放有干扰物质的材料,采样气体滞留在采样管线内的时间应小于20s。

5.3.2点式连续监测系统采样装置安装要求

1、采样总管应竖直安装。

2、采样总管与屋顶法兰连接局部密封防水。

3、采样总管与各支路连接局部密闭不漏气。

4、采样总管支撑部件与房顶和采样总管的连接应结实、可靠。

5、在采样口周围270°

捕集空间X围内环境空气流动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