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免疫学复习题重点总结.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85115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7.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大学免疫学复习题重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吉林大学免疫学复习题重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吉林大学免疫学复习题重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吉林大学免疫学复习题重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吉林大学免疫学复习题重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吉林大学免疫学复习题重点总结.docx

《吉林大学免疫学复习题重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大学免疫学复习题重点总结.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吉林大学免疫学复习题重点总结.docx

吉林大学免疫学复习题重点总结

吉大大三免疫学总结

第一章 免疫系统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

胸腺,骨髓            外周免疫器官:

淋巴结,脾脏

胸腺:

是一个扁平的双叶器官,出现于胚胎发育的第9周,是发生最早的免疫器官

胸腺的主要功能:

T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胸腺基质细胞主要包括上皮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这些细胞及其所分泌的细胞因子提供了T细胞发育和成熟所必需的微环境

骨髓:

是免疫器官,也是造血器官,其内的造血干细胞是所有血细胞(包括免疫细胞)的共同祖先;是B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骨髓基质细胞为干细胞和B细胞的发育提供微环境;是再次体验免疫应答产生的主要场所。

造血干细胞:

所有的血细胞均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免疫细胞通过血液循环前往全身各处器官和组织

粘膜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

机体淋巴组织的50%存在于粘膜免疫系统;是分泌型IgA(SIgA)的主要产生区域,对于粘膜防卫至关重要;是γδ型T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参与局部免疫应答;产生分泌型IgA;参与口服抗原介导的免疫耐受。

脾脏:

位于腹腔左上方,是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

脾脏中的免疫细胞主要有T细胞(35%),B细胞(55%)和巨噬细胞(10%);是血液的主要滤器,脾中的巨噬细胞能有效的直接清除病原体及衰老的红细胞;免疫细胞定居和免疫应答的场所;合成生物活性物质

淋巴结:

遍布全身,通过淋巴管串联,通过淋巴循环与血液相连,成熟的淋巴细胞在其间往复流动;淋巴结的主要功能是过滤淋巴液、捕捉外源性物质并且为T和B淋巴细胞的活化与应答提供微环境

(一)免疫细胞分类:

淋巴细胞、粒细胞、单核和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

淋巴细胞:

根据细胞的功能以及膜表面的标志将淋巴细胞分为T细胞、B细胞、NK细胞3个群;体内的淋巴细胞在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系统之间不断循环,在抗原刺激下被活化后具有进入外周组织的能力;少数被活化的淋巴细胞分化为记忆性细胞

T淋巴细胞:

是获得性免疫应答发生过程中最重要的免疫细胞类群。

主要的表面标志性分子是CD2、CD3、CD4或CD8,根据表面标志的不同又可分为TH、TC和TD三个亚群;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分子片段的受体--TCR

B淋巴细胞:

参与获得性免疫应答,是抗体的生成细胞;主要的标志性分子是CD19、CD21、CD40,根据表面标志的不同又可分为B1和B2两个亚群;有特异性识别抗原分子的受体--BCR

NK细胞:

NK细胞是天然免疫应答的主要效应细胞;细胞表面的标志性分子为CD56和CD16

NK细胞表面无TCR、BCR结构,因此,NK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受抗原刺激可分泌大量的细胞因子,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三)单核细胞与巨噬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有很强的变形运动和吞噬能力,有粘附玻璃及塑料表面的特性

单核巨噬细胞的主要功能:

吞噬消化作用;杀伤肿瘤细胞;加工递呈抗原;调节免疫应答;介导炎症损伤

(四)树突状细胞

DC是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PC),DC细胞表达高水平的MHC-Ⅱ类分子,具有直接激活初始T细胞能力,参与免疫应答调控

三、免疫分子:

抗体、补体、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分子、细胞因子

四、天然免疫与获得性免疫

(一)天然免疫:

任何生命有机体都具有抵御外来微生物入侵的与生俱来的本领,称之为天然免疫

哺乳动物的天然免疫系统主要由以下成分构成:

1、屏障结构(皮肤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2、效应分子(防卫素、补体系统、细胞因子、溶菌酶);3、效应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γδT细胞、B1细胞、NKT细胞、中性粒细胞)

天然免疫的识别机制:

识别特点

天然免疫

获得性免疫

识别抗原种类和靶分子结构

通常仅识别微生物及其产物的特定组分(PAMP)

也可识别非微生物抗原

识别的特异性

泛特异性,仅能识别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高度特异性,同一微生物的不同抗原组分

参与抗原识别的受体基因

在胚系中编码

TCR和BCR基因存在重排(体细胞水平)

抗原识别受体的分布

广泛

高度特异

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

PAMP指一类或一群特定的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共有的某些非特异性、高度保守的分子结构,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可表达不同的PAMP,包括脂多糖(LPS)、磷壁酸(LTA)、肽聚糖(PGN)、甘露糖、葡聚糖、细菌DNA、双链RNA等,通常为病原微生物所特有,为病原微生物生存和致病所必需.

模式识别受体PRR:

PRR是一类主要表达于天然免疫细胞表面,可识别一种或多种PAMP的识别分子。

特点(与TCR或BCR比较):

较少多样性;非克隆性表达;作用快速性 

几类重要的PRR:

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为分泌型PRR,在肝脏中合成,作为急性期反应成分进入血液,可结合甘露糖,通过激活补体发挥作用;清道夫受体为膜结合型PRR,与细菌细胞壁的成分结合,调理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

Toll样受体TLR:

因该受体的胞外段与一种果蝇蛋白Toll同源而得名,已发现11种TLR。

是一类跨膜受体,通过识别并结合相应的PAMP,介导吞噬细胞对病原微生物的捕获并参与病原微生物在溶酶体中的降解及蛋白质的加工处理。

激活天然免疫、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参与炎症反应

天然免疫的生物学意义:

抗感染免疫;参与并调控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启动;影响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强度 ;影响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类型;影响B细胞记忆、阴性选择和自身耐受

(二)获得性免疫

“获得性(adaptive)”是指免疫系统在接触了抗原产生的只针对于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获得性免疫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其对外来抗原的特异性识别(TCR和BCR);获得性免疫的另一个主要特点是具有记忆性(Tm和Bm)

获得性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

1、免疫细胞(T淋巴细、B淋巴细胞)2、免疫分子(抗体、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A)

四、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

特异性免疫的三大特点:

高度特异性;记忆性;识别“自己”和“非己”

免疫系统三大功能的生理及病理表现:

功能

生理性反应(有利)

病理性反应(有害)

免疫防御

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抗原

超敏反应(过度)免疫性缺陷(不足)

免疫自稳

清除损伤或衰老的细胞,免疫网络调节免疫应答

自身免疫疾病

免疫监视

清除突变或畸变的恶性细胞

肿瘤发生,持续病毒感染

 

Chapter2:

抗原

抗原Ag是一类能被T、B淋巴细胞识别并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一)抗原的两种性质

免疫原性:

抗原能够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具体表现为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细胞(T、B淋巴细胞),使之活化、增殖、分化,并最终产生免疫效应物质的特性;

反应原性:

抗原能在体内外与相应的免疫效应物质(抗体、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二)抗原的免疫原性

决定免疫原性的主要因素是抗原自身的分子构成和理化性质,但也与宿主的遗传背景以及宿主本身的反应状态有关

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

1、物质自身因素,分子量大小:

大于4Kd;化学组成:

蛋白质>核酸>多糖;类脂无免疫原性;空间结构:

越稳定免疫原性越强;可降解性:

越易降解免疫原性越强;抗原表位的易接近性2、异物性:

异物性是决定物质是否具有免疫原性的最关键因素,物体与机体的亲缘关系越远,差异程度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自身抗原:

某些自身成分,如精子,脑组织,眼晶状体蛋白和免疫球蛋白的独特型结构,都是免疫原性较强的自身抗原;当机体免疫功能异常时,许多自身正常成分都可成为自身抗原;自身抗原通常诱导自身免疫性疾病

3机体因素:

遗传背景(MHC分子组成与结构);年龄和机体健康状态;抗原进入机体途径和剂量;严禁静脉注射

(三)抗原特异性

抗原分子中存在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化学基团;这些化学基团有独特的空间结构和线性结构,这些代表抗原特异性的化学基团被称为抗原决定基或表位,可分为线性表位和构象性表位

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

抗原分子中能被T细胞抗原受体(TCR)识别的结构称为T细胞表位

抗原分子中能被B细胞抗原受体(BCR)和抗体分子识别的结构称为B细胞表位

(四)交叉反应

不同抗原分子间有可能存在相同或极为相似的表位。

由于抗原的异质性,故不同抗原物质可能含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称为共同表位,而含有共同表位的不同抗原则称为交叉抗原

(五)抗原的分类

根据产生方式分为:

天然抗原、人工抗原根据抗原是否由抗原提呈细胞所合成分为:

外源性和内源性抗原 根据抗原与宿主关系分为:

自身抗原、非己抗原 根据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是否需要T细胞:

胸腺依赖性抗原、非胸腺依赖性抗原 根据抗原性质分为:

完全抗原、半抗原 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为:

异种抗原和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异噬性抗原

(六)半抗原:

能被TCR或BCR(或抗体分子)识别,但不能独立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称为半抗原,半抗原多为分子量较小的有机物,如二硝基苯甲酸(DNP)

(七)超抗原:

超抗原是指那些同时能与MHC分子及TCR多肽链结合、从而激活多克隆T细胞的蛋白质大分子,超抗原只需极低的浓度(1-10ug/ml)即可激活2%-20%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

(八)免疫佐剂 与抗原混合使用能够增强机体对抗原免疫反应强度的物质称为免疫佐剂

佐剂的种类:

   化合物:

氢氧化铝、明矾、多聚肌苷酸、胞苷酸(polyI:

C)、弗氏佐剂

   生物制剂:

处理的细菌及其代谢产物、细胞因子、热休克蛋白

佐剂的作用机制:

改变抗原的物理性状,延缓抗原降解和排除;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增强其抗原递呈的能力;刺激淋巴细胞增殖与分化

抗原决定基:

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构或化学集团称为抗原决定基。

抗原结合价:

抗原分子表面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功能性表位的数量。

更具表位的结构特点可分为:

线性表位(T细胞或B细胞)和构象性表位(B细胞)

 

Chapter3:

免疫球蛋白

一、免疫球蛋白与抗体

免疫球蛋白:

将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

可分为分泌型和膜型。

抗体:

是能与抗原分子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分子,抗体是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效应分子,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在粘膜、唾液及乳汁中也有分布

二、抗体分子基本结构

由两条相同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以二硫键共价连接组成,根据氨基酸变换频率,分为可变区V区(重链和轻链近N端约110个氨基酸序列的变化很大,分别占重链和轻链的1/4和1/2)和恒定区C区(轻链和重链除V区以外的部分,位于肽段羧基端,其氨基酸序列相对恒定,分别占重链和轻链的3/4和1/2),绞链区、结构域,其内有较多的脯氨酸V区变化主要集中在6个(H和L链各3 个)由6-1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区域内,称其为超变区,该区域是抗体分子与抗原分子表位特异性结合的区域,而二者的结合又属于空间构象的互补结合,因此又将该区域称为互补决定区CDR,CDR以外的V区,其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相对不易变化,称为骨架区FR。

在木瓜蛋白酶的作用下,可降解为Fab和Fc片段。

四、抗体分子类别及亚类的特性

抗体分子IgH链C区之间的差异使它们的理化特性有所不同,可以用血清学和电泳等方法加以鉴别

免疫球蛋白的重链可分为五种类型α链-IgA;γ链-IgG;δ链-IgD;ε链-IgE;μ链-IgM

免疫球蛋白的轻链可分为两种类型:

κ型和λ型

抗体分子有两种存在方式:

可溶性抗体分子、膜结合型抗体分子(可溶性抗体分子即体液中存在的抗体分子,膜结合型抗体分子主要存在于B细胞表面,作为B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BCR),执行抗原识别与信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