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版 福建省教师招考综合整理备考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84469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306.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打印版 福建省教师招考综合整理备考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打印版 福建省教师招考综合整理备考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打印版 福建省教师招考综合整理备考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打印版 福建省教师招考综合整理备考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打印版 福建省教师招考综合整理备考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打印版 福建省教师招考综合整理备考1.docx

《打印版 福建省教师招考综合整理备考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打印版 福建省教师招考综合整理备考1.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打印版 福建省教师招考综合整理备考1.docx

打印版福建省教师招考综合整理备考1

教育学考核知识点

一、教育及教育学:

1、教育

(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

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

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有着本质联系:

一方面教育为社会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了保证,另一方面,社会和人的发展又不断向教育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从而促进教育的不断发展。

(二)教育发展的过程。

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教育,即:

礼、乐、射、御、书、数。

礼是政治、历史和以“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乐是音乐、诗歌、舞蹈教育;射是射技教育;御是以射箭、驾兵车为主的军事技术教育;书是学字书写的书写教育;数是简单数量计算教育。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

古代印度把人分为四个等级:

僧侣祭祀、刹帝利、吠舍种姓、普陀罗种姓。

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

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是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古代雅典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

古代巴斯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严厉。

罗马帝国灭亡以后,西欧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神学和七艺。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2、近代(16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①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②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③教育的世俗化;④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3、20世纪以后的教育的特点:

①教育的终身化;②教育的全民化;③教育的民主化;

④教育的多元化;⑤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2、教育学

(一)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1、中国古代教育学思想

孔子,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儒家文化的代表,教育思想记载在《论语》中,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以他注重后天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

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

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表现启发性教学原则;“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

战国后期,《礼记》中《学记》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

①“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②“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③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④“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启发式教学;

⑤“学不躐等”即主张循序渐进。

2、西方古代教育学思想

苏格拉底问答分三步:

①苏格拉底讽刺;②定义;③助产术。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国家的,每一个公民都属于城邦,所有人都应收同样的教育。

著作《政治学》。

3、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提出泛智教育,最早提出班级授课制。

近代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

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主张绅士教育。

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规范教育学建立的标志,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他认为教育学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理论基础。

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美国杜威的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他是现代教育的代表,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

他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中学。

还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

4、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第一个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

补充:

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是:

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1、教育者:

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主要体现在:

教育者是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的传播者;是科学知识和社会文明的传播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对教育活动的展开起领导作用;是学生学习发展的指导者;是一个具有自我提高能力的学习者。

2、学习者

特征: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的人在学习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不同的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3、教育影响:

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从内容上说,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关系:

上述三要素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二、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

2、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可以促进民主。

(二)教育与生产力

1、生产力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3、传统西方经济学把土地、劳动、资本看做生产的三要素;二战后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

(三)教育与文化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学校文化:

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学生文化的成因:

①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②同伴群体的影响;③师生的交互作用;④家庭社会经济地位;⑤社区的影响。

学生文化的特征:

具有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三、教育与个体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1、概念:

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观点主要有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内发论:

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代表人物:

中国的孟子、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

外铄论:

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代表人物及学说:

中国的荀子,英国的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个体的身心发展主要受到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

1、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遗传有称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又一定的影响作用;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2、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成熟的标志:

生理方面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3、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①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②对个体的发展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如“孟母三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③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4、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①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②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对个体的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④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5、个体主观能动性具有目的性、指向性和程序性。

四、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念、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概念:

广义——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是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功能(作用):

①导向作用;②激励作用;③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3、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

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4、教学目标:

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5、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础上。

6、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宗教本位论:

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

(2)社会本位论:

荀子、柏拉图、涂尔干、纳托普、凯兴斯坦纳、孔德、巴格莱。

(3)个人本位论:

孟子、卢梭、罗斯杰、马斯洛、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康德、萨特、马利坦、奈勒、艾伦.凯、帕克。

(4)“教育无目的论”由杜威提出的。

(5)重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

(二)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996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①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②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③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