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糖果》教学案例2篇Word文件下载.docx
《《分糖果》教学案例2篇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糖果》教学案例2篇Word文件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镜头一:
第一小组对老师选好的组长(成绩较好)不满意,几个人一直在嘀咕,一问原因,这个同学经常打人,大家都不喜欢他。
[分析:
在进行人员组合的时候,老师不仅要考虑学生能力的组合,还要考虑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因为这组安排的组员是三个女孩子和那个爱打人的组长,这样很影响她们的学习兴趣,如果把这位组长安排在几个男同学当中可能较为合适。
]
镜头二:
第二小组在填写记录表时发生争议,因为名字有先有后,大家都争着排在前面。
在布置任务时,教师应该明确组长的作用,树立组长的威信,比如在布置写名字时,让组长确定顺序,组员要听从组长的安排,就不会出现以上的现象。
镜头三:
在分黄豆时,因为数量较多,第三小组还是按照前面分糖果的方法一粒一粒地分,所以分了很多次都没有分完,我在走前辅导时,一位同学就气嘟嘟地对我说:
“我早就说这样的方法太慢,组长不信。
”
这一小组的合作变成了组长一人操作的学习,组长认为自己的权力极大,不听取组员的意见,小组内没有充分地讨论,没有找出最佳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变成了“走过场”。
镜头四:
第四组三位成员的记录表完成得很好,但另一位同学柯耿彬(学困生)的却填写得一塌胡涂,可是没有人向他提出,并辅导他改正。
不成熟的小组全作学习,组员几乎没有关注自己本组成员的学习,只存在个人责任,应教育学生相互督促,以保证自己和他人有高质量的学习成果。
篇章2:
“分糖果”教学案例【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平均分的含义。
2、过程与情感目标:
让学生经历分糖果和分100根小棒的活动,体验平均分策略的优化,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平均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使学生获得一些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
“分糖果”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第三册“分一分”中的一个主题,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目的平均分以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这课时安排了“分糖果”和“分小棒”两个数学活动。
“分糖果”主要是复习平均分的策略,为“分小棒”作好铺垫,而“分小棒”主要是通过大数目的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平均分的含义,同时为学生学习除法作好准备。
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方案时,我的主要思路是:
首先,注重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培养。
本课时的数学活动在活动方式上主要是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学习,同时又注意把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有机结合。
其次,注重学生数学活动的过程。
本课时在设计时,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反思改进”,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构建数学知识。
此外,还注重评价方式的转变。
在设计中,安排了小组中个人互评及小组间的互评,注重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策略、学习结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三、学校与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镇级中心校,同时也是晋江市课改实验基地校之一。
学校的教学设备比较先进,如配备了多媒体电教室、电脑室等许多专用教室。
同时我校施行了小班化教育(在课改实验年级,每班不超过40人),为课改实验的推进,特别是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许多有利条件。
通过一年来的课改实验,我校实验年级的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改善,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不管是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上都有了实质性的突破。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基本上能做到有序、有效,懂得尊重他人、能够大胆提出问题,但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意识还比较淡薄。
在学习本课时的内容之前,学生对平均分的含义、平均分的策略已经有了一定的体验,这些主要是小数目(20以内)的分,而对大数目的分这是第一次接触。
四、教学设计
活动一(分糖果)
教师谈话:
如果有客人到同学们家中做客,你们准备怎样招待客人?
这天,淘气和班上的4位小朋友到智慧老人家做客,智慧老人拿了20块糖果招待他们,你能帮智慧老人分一分:
把这些糖果平均分给这些小朋友吗?
说说你想怎么分?
我们可用20根小棒代表糖果,用5个小圆片代表5个小朋友;
分的时候请注意:
(1)、自己先分一分;
(2)、再把分的过程记在下表中;
1
2
3
4
5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每人分块糖。
(3)、最后看一看:
每人分到块糖。
1、生分。
2、小组交流:
每位同学是怎么分的?
3、全班汇报。
可是淘气不喜欢吃糖,那其他的小朋友每人能分到几块糖?
活动二(分小棒)
大家每人手上都有20根小棒,如果老师要你们每小组拿出100根小棒,你们有办法吗?
如果要把这100根小棒平均分给你们小组中的小朋友,你们准备怎么分?
又如何把分的过程记录下来?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
3、小组互评分的方法。
小组分小棒时,要做到:
(1)、每次分之前,小组的成员要先商量每人分几根,然后再分。
(2)、对分的结果,记录员要及时记录在下列表格中。
姓名
每人分到根,还剩根。
(3)、每位同学在拿小棒时要有小组长的主持下按顺序进行。
(4)、分的时候可以对分的方法进行修改。
1、小组活动:
分100根小棒。
2、小组汇报、比较。
3、小组互评:
你认为哪组同学的分法比较简便。
五、教学反思
1、教学方案的设计要注重学情分析和调查。
我认为:
学生学习知识的起点并不是对知识的一无所知,也就是说学生学习知识并不是从“0”开始的;
他们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建构知识,也就是把自己的生活经验数学化。
因此,我们在教学实施前,应该把握好学生学习的起点。
这样就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同时也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如我在教学“分糖果”时,了解到学生对分的方法已基本掌握(通过前两节课的指导和观察),而把分的过程记录下来对学生来说也不是十分困难,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分,自己记录。
在分的过程中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加以指导,这样即使学优生“吃得饱”,同时也使学困生“吃得消”,使课堂教学即做到面向全体,又做到因材施教。
2、小组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有赖于教师的指导。
小组合作意识和技能的培养绝不是孤立于课堂教学之外的,我们绝不可能说,我先让学生形成小组合作意识,先把学生小组合作技能训练好,然后再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
小组合作意识的形成和小组合作技能的训练是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情境中进行的,离开了解决具体问题的情境,是不会使学生形成小组合作意识,也不能够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技能的。
同时,小组合作意识的形成和小组合作技能的培养也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我们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
因此,我们要根据所需解决的具体问题情境,精心设计小组活动。
如在教学“分100根小棒”时,大数目的平均分对学生个体来说还是有很大困难的,因此像这样的活动可以以集体的力量去解决它。
再考虑到之前对学生的分工、合作技能的培养也比较少,所以我对小组合作过程的要求作了详细的说明,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小组合作技能的学习与掌握。
同时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互相谦让、互相尊重、互相欣赏,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集体的荣誉、集体的温暖,从而形成小组合作意识。
3、课堂实施中学生的生成性资源要敏感的把握和利用。
我们的课堂实施的起点是学生的独特生活经验,这就使课堂教学有更多的生成性资源成为可能。
而有一些生成性资源是非常宝贵的,它可能就是解决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的金点子。
如我在教学“分糖果”时,在巡视指导时,我就发现有位同学既没有动手分,更没有动手记,我感觉很奇怪:
以他平时的表现不应该如此啊!
?
于是,我走到身边问他怎么回事,他说:
“我可以不用分就知道是5根了。
”我更奇怪了:
“你怎么知道?
”他说:
“四五二十。
”当时我是眼前一亮。
于是在汇报时,我特地叫这位学生讲了他的想法,并且表扬了他“能够把以前学过的知识运用到学习中”。
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我能把他的思路进一步提升,告诉同学们我们在分的时候可以先估算后再分,那么在解决“分100根小棒”的时候,学生就有可能少走一些弯路,就有可能提高学生分的效率,节省一些时间,那就可能没有下面一点遗憾。
4、如何提高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是的,我们说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对课时的概念淡化了,但这决不能成为我们降低课堂教学效率的借口。
再说对一个数学活动来说必定还是有其完整性的,如果每节课都把它的完整性打破,我总感觉有许多的遗憾。
本节课学生在“分小棒”的过程中,出现多种策略:
组1(6人小组):
先是1根1根地分,结果分了几次以后,把前面分的擦了,改成5根5根地分,分了3次5根,最每人分1根,剩4根。
我问他们:
“为什么把第一次分的擦了?
”他们说:
“那样要分很多次,太麻烦了。
组2(6人小组):
先每人分10根,再每人分5根,最后每人分1根,剩4根。
我问他们是怎们想的,他们说:
“6个10是60,还剩40根;
每人5根,五六三十,还有10根,每人还可以分1根。
组3(6人小组):
先是每人分20根,结果发现最后一个同学没有,再改同组2的分法。
组4(4人小组):
5根5根地分,分5次,正好分完。
组5(4人小组):
先每人分20根,再每人分5根,正好分完。
我问他们是怎样想的,他们说:
“我们原来自己的20根可以不分,只要把借来的20根(注:
这20根是向6人小组的同学借的)拿来分,每人分5根就行了。
小组汇报时,刚汇报完两个小组(我班有7个小组,其中6人的有5组,4人的有2组),下课的时间就到,我就只好就这两组分的情况作简单的比较,学生难以体验到分小棒策略的优劣。
按我先前设想应当把6人小组和4人小组的方法进行比较它的不同点,得出哪些方法比较好;
然后把6人小组和4人小组比较简便的方法进行比较,比较出它们的相同点。
这样学生对方法的优化就有比较深刻的体验。
然而当我第二天再延续前一天的活动时,我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热情、效果都在我的意料之外。
上面我也提到,如果我在前面能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成性资源,就可能为后探索过程节约一定的时间,就可能不会有这些遗憾。
--------DesignedByJinTaiColle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