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仪征市第三中学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复习教案七年级上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82219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3.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仪征市第三中学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复习教案七年级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江苏省仪征市第三中学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复习教案七年级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江苏省仪征市第三中学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复习教案七年级上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江苏省仪征市第三中学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复习教案七年级上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江苏省仪征市第三中学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复习教案七年级上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仪征市第三中学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复习教案七年级上册.docx

《江苏省仪征市第三中学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复习教案七年级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仪征市第三中学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复习教案七年级上册.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仪征市第三中学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复习教案七年级上册.docx

江苏省仪征市第三中学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复习教案七年级上册

仪征市第三中学集体备课教案(讲学稿)

年级

初三

学科

历史

课题

七上1-6课

主备人

课型

复习课

教材

北师大版七上

授课教师

任教班级

授课时间

年月日第周星期

主备教师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七上1-6课的中考考点,达到中考要求掌握的层次

重点难点

重点:

西周的分封制

难点:

如何推算公元纪年

化解重难点的方法与手段

收集材料,多媒体展示,设置问题,围绕问题,组织学生自学、讨论,教师指导完成

教学流程设计

复习相关考点,落实到位:

一、元谋人及北京人生活年代

1、元谋人:

距今约170万年

2、北京人:

距今约70万——20万年

二、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生活地点和代表农作物

1、半坡聚落:

黄河流域;主要种植粟

2、河姆渡聚落:

长江流域;主要种植水稻

三、炎帝和黄帝——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四、禅让制——尧、舜、禹

五、大禹治水

六、盘庚迁殷:

约公元前1300年

七、武王伐纣:

1、时间:

公元前1046年;地点:

牧野

2、结果:

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八、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

2、核心内容

3、诸侯的义务

4、作用

典型例题

对西周时分封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受封者有义务镇守疆土、交纳贡赋

B.诸侯可以在封地内搞分封

C.拓展了西周的统治,加强了周的权力

D.形成了众邦林立、脱离中央统治的局面,阻碍了社会发展

课堂巩固练习

1、下列远古人类遗址位于长江流域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蓝田人  D.山顶洞人

2、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是:

A、埃及B、印度C、中国D、巴比伦

3、传说中与黄帝有关的发明是

A.养蚕缫丝B.文字C.宫室D.音乐

4、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这一年是

A.21世纪70年代 B.公元前21世纪70年代

C.公元前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70年代

5、成语生动形象,言简意赅。

通过成语“反戈一击”,我们可以了解()朝代灭亡的历史。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课后训练

(或复习巩固内容)

材料一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天子之县内诸侯,禄也;外诸侯,嗣也。

——摘自《礼记·王制篇》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诸侯朝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卿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摘自《孟子·告子》

请回答:

①材料一说明我国奴隶社会的什么制度?

分赐土地多少的依据是什么?

②材料二中的“巡狩”和“述职”各指什么?

诸侯和天子的关系如何?

③材料二对诸侯作了哪些法律规定?

为什么先“贬其爵”。

此规定的目的是什么?

教后记

仪征市第三中学集体备课教案(讲学稿)

年级

初三

学科

历史

课题

七上7-9课

主备人

课型

复习课

教材

北师大版七上

授课教师

任教班级

授课时间

年月日第周星期

主备教师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七上7-9课的中考考点,达到中考要求掌握的层次

重点难点

重点:

商鞅变法

难点:

商鞅变法成功原因

化解重难点的方法与手段

收集材料,多媒体展示,设置问题,围绕问题,组织学生自学、讨论,教师指导完成

教学流程设计

复习相关考点,落实到位:

一、春秋五霸(p34—36)

齐桓公——首先称霸

晋文公——退避三舍

楚庄王——问鼎中原

二、战国七雄(p37-38)

三、商鞅变法(p43-44)

1、主要内容

⑴编制户口,加强刑罚

⑵奖励生产——经济发展

⑶奖励军功——提高军队战斗力

⑷承认土地私有(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⑸推行县制(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深远)——加强中央集权

⑹统一度量衡

2、意义:

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四、甲骨文(p46)

五、司母戊鼎(p47-48)

典型例题

在秦孝公死后,商鞅就被处死了,那么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课堂巩固练习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⑴这句话是谁说的?

⑵针对材料中的“不法古”他采取了什么措施?

⑶这一变法有何历史作用?

课后训练

(或复习巩固内容)

1、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秦穆公

2、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主要原因是()

A.实行商鞅变法B.更多使用铁制农具

C.牛耕得到推广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3、下列内容中不属于战国时商鞅变法内容的是( )

A.奖励耕战B.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C.建立县制D.推广铁农具和牛耕

4、认为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制度的最主要理由是( )

A.承认土地私有B.推行县制C.奖励军功D.奖励耕织

5、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农耕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发展农业生产  B.限制商业活动 C.增强秦国实力    D.废除旧贵族特权

6、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下列哪个时期开始的(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教后记

仪征市第三中学集体备课教案(讲学稿)

年级

初三

学科

历史

课题

七上10-11课

主备人

课型

复习课

教材

北师大版七上

授课教师

任教班级

授课时间

年月日第周星期

主备教师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七上10-11课的中考考点,达到中考要求掌握的层次

重点难点

重点:

孔子及其思想

难点:

百家争鸣

化解重难点的方法与手段

收集材料,多媒体展示,设置问题,围绕问题,组织学生自学、讨论,教师指导完成

教学流程设计

复习相关考点,落实到位:

一、孔子(p50-51)

1、大思想家

⑴主要思想⑵影响

2、大教育家

3、学术成就

二、百家争鸣(p51-52)

1、出现原因2、主要流派和代表

三、都江堰(p54)

四、编钟(p56)

典型例题

想一想:

哪一家思想学说最适合当时时代的发展?

为什么?

课堂巩固练习

思考:

儒,法,道论治国

儒:

以礼治国

道:

无为治国

法:

以法治国

课后训练

(或复习巩固内容)

1、下列这些思想家中,不属于儒家学派的是:

A孔子B庄子C荀子D孟子

2、“己所不欲,无施于人”是那一派的观点?

A、道家B、儒家C、法家D、墨家

3、孔子鼓励学生要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的意

见时,他说: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C、当仁不让于师。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再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强调用“刑罚”加强统治的学派是;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5、下列关于孔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春秋时期鲁国人B、名丘,字仲尼

C、主张“兼爱”“非攻”D、主张施“仁政”于民。

教后记

 

仪征市第三中学集体备课教案(讲学稿)

年级

初三

学科

历史

课题

七上13-14课

主备人

课型

复习课

教材

北师大版七上

授课教师

任教班级

授课时间

年月日第周星期

主备教师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七上13-14课的中考考点,达到中考要求掌握的层次

重点难点

重点: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难点:

评价秦始皇

化解重难点的方法与手段

收集材料,多媒体展示,设置问题,围绕问题,组织学生自学、讨论,教师指导完成

教学流程设计

复习相关考点,落实到位:

一、秦统一六国(p64-65)

1、原因

2、意义(p65第二段)

二、秦末农民战争(p66)

1、领导人

2、口号

3、建立政权的名称——张楚政权;

地点——陈;

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它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一)政治:

废分封,立郡县(p69)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

(二)经济文化方面(p70-71)

(三)军事方面:

御匈奴,筑长城(p71-72)

(四)思想:

焚书坑儒(p72)

典型例题

2002年底,著名导演张艺谋的电影《英雄》开始热播,影片的主题是“为天下的人是大英雄”,秦始皇是一个大英雄。

为此网上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暴君。

你对这个问题有何看法?

(表明观点并说明理由)

课堂巩固练习

材料“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医药、占卜和种植等书,其余一律集中焚毁。

他又把暗中诽谤他的儒生400多人,全部活埋。

阅读材料回答:

①材料中反映的内容在历史上称为什么?

②秦始皇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有何危害性?

课后训练

(或复习巩固内容)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什么时候建立的( )

A.公元前221年  B.公元220年

C.公元前220年  D.公元221年

2.建议秦始皇实行郡县制的是( )

A.李斯  B.蒙恬  C.赵括  D.淳于越

3.秦统一后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使用的货币是( )

A.刀形币  B.蚁鼻钱  C.铲形币  D.圆形方孔钱

4.秦长城的起止点是( )

A.西起临挑,东到辽东  B.西起辽东,东到临洮

C.西起长平,东到临挑  D.西起临洮,东到长平

5.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主要目的是( )

A.树立秦的形象   B.加强思想控制

C.限制人们的言论  D.禁止儒学传播

教后记

仪征市第三中学集体备课教案(讲学稿)

年级

初三

学科

历史

课题

七上15-16课

主备人

课型

复习课

教材

北师大版七上

授课教师

任教班级

授课时间

年月日第周星期

主备教师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七上15-16课的中考考点,达到中考要求掌握的层次

重点难点

重点:

汉武帝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难点:

丝绸之路

化解重难点的方法与手段

收集材料,多媒体展示,设置问题,围绕问题,组织学生自学、讨论,教师指导完成

教学流程设计

复习相关考点,落实到位:

一、汉武帝的大一统:

(一)思想文化上:

(p74)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政治上

⑴(p75-76)削弱封国势力

⑵(76)强化监察制度

(三)影响(p76)

二、张骞通西域

1、过程

2、西域都护

3、作用

三、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典型例题

张骞不辱使命的事迹给我们怎么样的启发?

课堂巩固练习

有人说:

“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不能不研究孔子;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不能不研究秦始皇;研究中国古代边疆史,不能不研究汉武帝。

”你认为此话对么?

请用史实来证明你的判断。

课后训练

(或复习巩固内容)

1、西汉时,成为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交通要道是( )

A、陆地之路B、水上之路

C、绢帛之路D、丝绸之路

2、公元一世纪的一天,罗马执政官凯撒穿着灿若朝霞的长袍出现在剧场时,百官们惊呆了。

后来才知道,凯撒穿的“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