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81798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谈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谈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doc

《浅谈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doc(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doc

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

“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所谓习惯,指由于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这样讲“良好的习惯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行为的协调性不高,认识水平低,若不注意,行为就有可能成为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习惯,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一、言传身教,认知良好习惯

知、情、意、行是道德教育界的四个重要层次,而“知”是最基本的。

任何一种道德现象,只有当学生对它产生了正确的认识后,才有可能内化为情感和思想,外化为行为和习惯。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说: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充分说明人在自然状态下,不假思索,不必费什么心思,更不用意志去控制而形成的某种行为,就是一种习惯。

所谓习惯也可以理解成人的一种自动化的行为,坏习惯也是一种自动化行为。

因此,教师应通过言传身教,使学生知道什么是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有努力的方向。

才有助于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创造机会,“练”出好习惯

习惯是人经过长期练习和反复实践而养成的自动化的稳定的行为方式,习惯不是“说”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

乌申斯基说:

“我们应当对这种行为方式经过周密的思考,并把它用简单明了而又尽可能扼要的规则表达出来,然后要求学生坚定不移地去执行这些规则。

”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创造机会,搭建平台,使他们“练”出好习惯。

在工作中,我很重视将空洞的教育变成具体形象的教育,在课堂上注重教育学生做事要持之以恒,同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例如采用多种口才历练的形式,使学生愿说,敢说,会说,强化日常学习中的口才培训和锻炼能力,使口才训练和传递信息、交流沟通信息互为提高。

通过讲故事、演讲、辩论等形式开展口才训练,以阅读课,语文课为抓手,开展“课前五分钟大擂台”和“辩论课”等活动,促使读书成为学生学习和平时生活的主体内容,长久坚持下去,促进良好读书习惯的形成。

小学生的精力旺盛,课间喜欢追逐打闹。

学校活动空间较大,他们在奔跑中极容易发生突然事件。

学校将此也是作为重要工作狠抓、严抓。

作为一个班主任,我必须对学生的安全尽责。

对此,我主要采取两种方式。

一是充分利用班会课十分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安全方面的教育。

通过讲解、示范、榜样激励等督促学生认真遵守,务必使每个学生具有"服从集体,服从命令"的思想,具有自我约束力,形成习惯,保证整个班集体随时表现出"活而不乱,严而不死"的良好班风班貌。

二是课间我会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对不良行为即时纠正,再请班干部负责提醒、监督、制止任何违背常规的行为。

我们班班级的侧墙上一直张贴着“比一比,谁最棒”的评价表格,根据我在班级内部制定的一套奖励措施,每周为表现好的学生贴上对应的五角星。

经过师生的不懈努力,学生已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好习惯。

为此我们开展“送自己一个好习惯”的活动,充分发挥其陶冶、激励、感染、提示的功能。

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创设情景渗透责任意识,在活动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参与行动,“练”成做事持之以恒意识,形成做事持之以恒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身体力行——对学生潜移默化影响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长期生活在一起,由于教育者的身边,比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

学生自然地视班主任老师为学习的楷模,他的一言一行都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教育意义。

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作示范,严以律己、从我做起、为人师表、言行一致,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成为小学生最直观、最重要、最活生生的典范。

平时教师要身体力行,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自觉拾起一片废纸,扶正课桌椅等,学生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也都会自觉坚持学习。

长期坚持,学生会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记得有一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

“做出的比喊出的有份量。

小事情大内涵,大道理小行为。

”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不光动嘴去说服教育学生,更多的时候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学生。

使学生逐步养成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良好习惯。

四、家校合作——深化学生行为习惯养成

叶圣陶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

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

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

儿童的行为习惯,主要是在家庭和学校养成的。

儿童的行为习惯如何,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面镜子。

很多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存在校内和校外,自己说的做的不一致的现象,校内是好学生,而在家里是“小皇帝”,这是两元人格的现予纠正,发展下去就会形成双重人格,染上言行不一的恶习必然会影响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因此,让孩子始终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的作用不可忽略。

家庭作为儿童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但父母及家庭血缘关系的影响,使家庭教育更具有亲和性与权威性,同时也具有先入性、基础性的特点;家庭教育与儿童的成长同步,使家庭教育带有持续性与稳定性的特点;另外,家庭教育以言传身教、情境影响为主,更具有感染性和潜移默化的特点,在儿童的教育中起重要作用。

对此,我利用家长会,使家长明白:

一个人从小养成的行为习惯会长远地起作用,甚至会影响一生。

希望家长能配合老师的工作,共同将孩子培养成人。

总而言之,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需要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逐渐养成。

而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会成为他们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