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第2版.ppt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1462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4.8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第2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第2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第2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第2版.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第2版.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第2版.ppt

《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第2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第2版.ppt(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第2版.ppt

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2016年第2版,发布2版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第1版2月3日,第2版3月30日,概述,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临床特征主要为发热、皮疹、关节痛、结膜炎,极少引起死亡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新生儿小头畸形、格林-巴利综合征(吉兰-巴雷综合征)可能与寨卡病毒感染有关,寨卡病毒命名&起源,乌干达-Zika丛林中来,传播历史,Zika病毒最早于1947年从乌干达的寨卡丛林中的恒河猴中分离,因此而命名。

后传播至东南亚造成散发感染。

最早的一次暴发流行为2007年发生在西太平洋密克罗尼西亚群岛的雅浦岛;更大的一次流行于2013-2014发生在大洋洲的法属波利尼西亚,累及感染了约32000人。

洲际传播,当前流行,2015年5月,巴西开始出现Zika病毒感染截至2016年3月8日,至少在非洲、亚洲、欧洲、美洲的55个国家有寨卡病毒传播的证据,以巴西疫情最为严重我国于2016年2月9日在江西省发现首例输入性病例,截至2016年3月11日共发现输入性病例13例(第2版新增国内寨卡疫情报道),寨卡病毒,Zika病毒是由伊蚊传播的虫媒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40-70nm;有包膜,包含10794个核苷酸,编码3419个氨基酸。

根据基因型别分为非洲型和亚洲型,本次美洲流行的为亚洲型,寨卡病毒抵抗力,Zikavirus不详黄病毒属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6030分钟即可灭活70%乙醇、0.5%次氯酸钠(第一版指南为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能灭活,传染源,患者无症状感染者(第一版为隐性感染者)感染寨卡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传播途径,带病毒的伊蚊叮咬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亦可通过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血源传播和性传播(第2版新增)病毒血症持续时间一般在10天以内(第2版新增)在感染者的唾液、尿液、精液中可检测到寨卡病毒RNA,且持续时间可长于病毒血症期(第2版新增)乳汁中可检测到寨卡病毒核酸,但尚无通过哺乳感染新生儿的报道(第2版新增),传播媒介-伊蚊,伊蚊Aedesssp又称花脚蚊。

足有黑白斑纹。

一般在白天活动和交配,在阳光下,雌蚊也能叮咬人、畜。

攻击性很强;埃及伊蚊(热带)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广东雷州半岛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临沧市以及台湾部分地区白纹伊蚊(温带)广泛分布于我国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西藏一线及以南广大区域(第2版新增)此外还有非洲伊蚊和黄头伊蚊,埃及伊蚊-背部4条线,白蚊伊蚊-头部1条线,易感人群,普遍易感既往感染者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有否ADE抗体依赖的增强效应?

),临床表现,无症状感染很常见,Zika病毒感染者只有20-25%出现临床症状(感染5个人,1个人发病)症状体征在蚊虫叮咬后2-12天时出现(所以潜伏期最长为12天)病情通常较轻,症状可在2-7天内缓解需要住院的重症病例少见,病死率很低(所以不是那么可怕),特殊临床表现,婴幼儿感染病例可出现神经系统、眼部和听力等改变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胎盘功能不全、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胎死宫内和新生儿小头畸形等(第2版新增)有与寨卡病毒感染相关的格林-巴利综合征(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Syndrome)病例的报道,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尚未明确,典型临床表现,症状体征-典型的Zika病毒感染的症状体征包括急性起病的低热、中度热(37.8to38.5C)斑丘疹关节痛(主要手、足等小关节)非化脓性结膜炎出现上述2种或以上症状即可怀疑Zika病毒感染其他症状包括肌痛、头痛、眼眶痛及虚弱无力;另外少见的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粘膜溃疡和皮肤瘙痒,重要体征,斑丘疹,结膜充血,小头畸形,小头畸形引起重视,在巴西伴随当前的Zika病毒暴发流行发现了很多小头畸形的新生儿(出生的新生儿头围与匹配的相同性别和孕龄的孩子比,低于平均值超过了两个标准差)在2015年5月-2016年1月间,在巴西,有3500例感染了Zika病毒的母亲分娩了小头畸形儿。

与往年小头畸形的比例相比,上升了20倍,小头畸形到底发生了什么,巴西35例小头畸形的新生儿的头颅CT及头颅超声提示存在弥漫的脑组织钙化,主要发生在侧脑室旁,薄壁组织旁和丘脑区域、基底节区域皮质和皮质下萎缩造成的脑室萎缩也很常见。

小部分婴儿出现关节挛缩,提示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实验室检查,血常规:

部分病例可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其他:

目前报道较少,血清学检查,寨卡病毒IgM检测: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荧光法等进行检测寨卡病毒中和抗体检测:

采用空斑减少中和试验(PRNT)检测血液中和抗体。

应尽量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开展检测寨卡病毒抗体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和西尼罗病毒抗体等有较强的交叉反应,易于产生假阳性,在诊断时应注意鉴别,病原学检查,病毒核酸检测:

采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血液、尿液、精液、唾液等标本中的寨卡病毒核酸。

在起病后7天内,外周血中通过RT-PCR检测血清中Zika病毒RNA获得诊断。

RT-PCR阳性窗较短(3-7天),因此,阴性结果不能除外感染病毒抗原检测: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寨卡病毒抗原病毒分离培养:

可将标本接种于蚊源细胞(C6/36)或哺乳动物细胞(Vero)等方法进行分离培养,也可使用乳鼠脑内接种进行病毒分离,诊断及病例定义,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疑似病例:

符合流行病学史且有相应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

发病前14天内在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报告或流行地区旅行或居住;或者接触过疑似、临床诊断或确诊的寨卡病毒病患者临床表现:

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等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且寨卡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同时排除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其他常见黄病毒感染(第2版增加要排除其他黄病毒感染)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寨卡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分离出寨卡病毒恢复期血清寨卡病毒中和抗体阳转或者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以上升高,同时排除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其他常见黄病毒感染,鉴别诊断,主要与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进行鉴别诊断登革热和寨卡病毒临床表现类似,传播方式相同。

登革病毒感染通常体温更高,肌肉疼痛更严重,头痛有可能与头颅出血相关;除此之外,登革热中结膜炎少见基孔肯雅热-通常热度更高、关节痛较强烈,影响手、足、膝盖及背部。

感染可导致功能障碍,引起病人弯腰明显,不能行走;甚至不能完成简单的手工的作业其他:

与微小病毒、风疹、麻疹、肠道病毒、立克次体病等相鉴别,治疗,无特殊治疗对症:

多休息,多饮水退热不建议使用阿司匹林,可以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对乙酰基酚,成人用法为250-500mg/次、每日3-4次,儿童用法为10-15mg/kg/次,可间隔4-6小时1次,24小时内不超过4次伴有关节痛患者可使用布洛芬,成人用法为200-400mg/次,4-6小时1次,儿童5-10mg/kg/次,每日3次伴有结膜炎时可使用重组人干扰素滴眼液,1-2滴/次,每日4次对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建议每3-4周监测胎儿生长发育情况小头畸形肯定对生长发育有影响,具体影响要进一步观察中医药治疗,出院标准(第2版新增),综合评价住院患者病情转归情况以决定出院时间建议出院时应符合以下条件:

体温正常,临床症状消失血液核酸连续检测2次阴性(间隔24小时以上)不具备核酸检测条件者,病程不少于10天,预防措施,目前尚无疫苗进行预防,最佳预防方式是防止蚊虫叮咬建议准备妊娠及妊娠期女性谨慎前往寨卡病毒流行地区患者及无症状感染者应当实施有效的防蚊隔离措施10天以上,4周内避免献血,2-3个月内如发生性行为应使用安全套(第2版新增),小结,寨卡病毒来源于非洲乌干达Zika丛林中恒河猴分离得到,故命名目前在寨卡病毒流行区,针对孕妇有旅行警告寨卡病毒感染后发病率只有20-25%;发病了也是轻症病例占大多数妊娠期间感染可能会导致小头畸形抗病毒治疗无特殊;对症支持为主预防被伊蚊叮咬,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