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81214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诗三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杜甫诗三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杜甫诗三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杜甫诗三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杜甫诗三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杜甫诗三首》教案.docx

《《杜甫诗三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诗三首》教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杜甫诗三首》教案.docx

《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杜甫生平及其在诗歌发展史中的地位;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

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杜甫诗歌忧国忧民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教学重点:

感受、品味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方法:

点读法

教学过程与步骤:

秋兴八首

一、知识积累

1、关于作者及生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

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

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对于这些高度的称誉,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

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杜甫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作品有《杜工部集》。

杜甫20岁以后可分四个时期。

(1)读书壮游时期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流露了诗人对一切事业的雄心壮志。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

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2)困守长安时期

天宝五年至十四年,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

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

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

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确立了现实主义创作方向。

(3)陷贼与为官时期

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

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高度的人民性和爱国主义精神。

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

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

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

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

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

(4)漂泊西南时期

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带有更多的抒情性质。

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

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

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

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

 

2.了解古体诗与近体诗

旧诗有古体、近体之分。

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往体诗”。

按每行诗字数可分为四言、八言、七言、六言、杂言等。

每首诗不拘字数,不求对仗,不讲究平仄和押韵,节奏也较自由。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使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和绝句的统称。

每诗句数固定(排律诗除外);每句字数固定;押平声韵,不换韵,位置固定;讲究平仄对仗。

近体诗包括:

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

(绝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诗。

排律则是律诗的延长)。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

格律严密,故名。

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八句,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

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

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之后依次称“颔联”“颈联”“尾联”。

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律诗必须符合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1)押韵: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要求押平声,且一韵到底。

(2)对仗:

律诗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3)平仄:

律诗和绝句的每句平仄都有规定,误用者谓之“失粘”。

所谓“失粘”,应该是指邻句不相粘——“粘”的意思是两句诗的平仄相同,而邻句则是指下一联的上句和上一联的下句。

与“失粘”类似的规则,还有“失对”,也就是同一联的上下两句没有平仄相对。

3、诗歌鉴赏指要

(1)基本要求:

鉴赏诗的内容、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基本要领:

A、朗读吟诵,整体感受。

B、披词入情,激发感情。

C、展开想象,探究意境。

何谓“意境”?

这里的“意”,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情);“境”是指客观世界(景),两者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

因此,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是诗情和画意的完美统一。

D感受韵律,品味语言。

4、关于作品:

《秋兴》八首是杜甫在公元766年(大历元年)、55岁旅居夔府时的作品。

这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写这组诗时,离开安史之乱的爆发(755)已十一年。

二、研读诗歌

全诗感情基调——孤独抑郁

整体感知

一、二联——巫山、巫峡的秋色秋景;

三联——由眼前丛菊的开放联系到“故园”

四联——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砧声所打断

  通过对巫山巫峡秋色秋景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受秋色秋景扑面惊心,抒发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分析本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问:

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

玉露、枫树林、波浪、风云、菊花、孤舟、白帝城等。

问;景物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秋的萧杀,人的忧伤与孤独。

问:

如何感受意境

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及下,使秋天萧森的气息充塞于巫山巫峡中,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隐晦,不见天日,形象表现诗人的极度不安,和胸中的郁闷不平,象征了国势的危急。

——用豪迈、宏阔写出哀愁,既抓住景物特点,又融入自己情感,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问:

丛菊两地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体现诗歌主旨,诗人此时身在夔州,暮年飘零,羁旅江上,面对第二次看到菊花大的开放却是秋天满目萧条,不觉得潸然泪下,联想自己老病孤舟,又不觉引发诗人对国家盛衰及个人身世的感慨,忧国伤时。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作者没有机会回到故园,秋意却越来越深了,秋风也越来越冷了,当地人家都开始做寒衣了。

又一次回应了诗题中的“秋”字。

过去人们冬天穿棉衣,棉衣穿过一冬,里边的棉花就板结起来不暖和了,到秋天就要拆洗重做。

“砧”,是捣衣石,现在你听那山上山下的人家,已经到处都是刀剪声和捣衣的声音。

人们的生活习惯都是差不多的,都是在秋天拆洗寒衣。

可是我杜甫带着我的一家漂泊在旅途中已经好几年了,我始终没有一个安定的生活,我用什么来抵御羁旅途中的寒冷?

三、小结,这一首诗,从夔州的秋天起兴引出了他的感发,而他感发的重点则在对“故园”的思念。

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课后反思:

咏怀古迹(其三)

一、整体感知

  《咏怀古迹》是一篇结构严密的组诗,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关于它的整体结构。

   

诗歌的感情基调:

沉郁,怨愤

首联:

点出王昭君出生地,从侧面烘托昭君形象。

颔联:

叙述昭君遭遇,正面赞扬昭君坚强性格。

颈联和尾联:

指斥君王昏聩,侧面烘托昭君形象。

 二、鉴赏要点    

1.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王昭君

2.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怨恨

3.昭君怨恨什么?

诗眼:

“怨恨”: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

    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空归月夜魂”)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及汉元帝的昏庸糊涂的怨恨(“画图省识春风面”)

4.题为“借古咏怀”作者有怎样的怨恨?

联系背景。

背景:

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

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板书: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5.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

“群山万壑赴荆门”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其中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

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

板书:

群山万壑——坚强性格的象征——侧面烘托昭君形象

6.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分析该联中“独”的表达效果。

“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情。

三、鉴赏咏史诗三步骤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3、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

例子: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主卷土来?

弄清史实——项羽垓下战败,逃至此地,乌江亭长驾船请他渡过江东。

项羽说:

“我当年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乃自刎。

(2)体悟感情——杜诗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不灰心,重整旗鼓,再争取胜利也是可能的。

王诗却认为项羽已经众叛亲离,丧尽人心,江东子弟不可能再为他卖力了。

(3)分析技巧:

两首诗有何不同之处?

杜牧诗一开始就提出自己的观点,再用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设想做证据宣扬了百折不挠的精神,颇有积极意义;王安石的诗先分析项羽面临的形势,再针对杜诗的说法,说明项羽人心丧尽,不可能卷土重来。

小结:

诗人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