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梳理地理必修一解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480536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02.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识点梳理地理必修一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知识点梳理地理必修一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知识点梳理地理必修一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知识点梳理地理必修一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知识点梳理地理必修一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知识点梳理地理必修一解读.docx

《知识点梳理地理必修一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识点梳理地理必修一解读.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知识点梳理地理必修一解读.docx

知识点梳理地理必修一解读

知识点梳理——地理必修一

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宇宙:

1.天体的含义:

天体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总称。

2.最基本的天体:

恒星和星云。

3.天体系统的含义: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地球

地月系

太阳——中心天体

4.天体系统的划分:

月球

八大行星及卫星

太阳系

银河系

其他行星系

彗星、流星体系

总星系

其它恒星系

河外星系(简称星系)

(二)太阳:

5.太阳的大气层,从内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我们肉眼所见的太阳表面为太阳的光球层。

6.太阳的能量来自其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7.太阳活动主要包括发生在光球层的太阳黑子和发生在色球层的耀斑,周期活动约为11年。

8.通常把太阳黑子和耀斑作为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9.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①太阳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

②太阳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运动等提供能量。

③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能源。

10.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干扰地磁场,发生磁暴现象。

②太阳活动产生的短波辐射和粒子流会造成极光现象。

③影响近地面大气状况,使气候异常。

④太阳活动会引起电离层的扰动,影响无线电波通信。

(三)地球与其它行星:

11.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到远依次是: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12.从结构特征来看,八大行星可分为三类:

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每一类具体包括: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13.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

14.为什么说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答:

普通的原因:

从运动特征来看,地球与其他七大行星十分相似;

从结构特征来看,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有许多相似之处。

特殊的原因:

它是目前人类发现的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

15.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①都是自东向西运动;②近圆形;③共面型。

16.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⑴外部条件:

①光照稳定;②安全的宇宙环境。

⑵自身条件:

①质量、体积适中,具有适宜的大气;②具有液态水;

③运动周期适中,日地距离适中,具有适宜的温度。

 

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一)地球的自转:

1.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

运动方式

绕转中心

方向

周期

角速度

线速度

自转

地轴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

1恒星日:

23时56分04秒

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其他地点都相等,每小时约15度

线速度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小,极点速度为0

※南北回归线所对应的纬度是23°26′S/N;南北极圈所对应的纬度是66°34′S/N。

(二)昼夜交替:

2.昼夜更替的周期是24小时,即通常所说的一天,又叫1太阳日。

3.地球上产生昼夜的原因:

地球是个自身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地球只有一半面向太阳。

地球上产生昼夜更替的原因:

地球自转。

4.晨昏圈:

昼夜更替的界线,由晨线和昏线组成。

由黑夜向白天过渡的界线是晨线,由白天向黑夜过渡的界线是昏线。

晨昏线所在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三)时差:

5.地方时:

由于地球自转使地球上经度不同的地点,地方时间不同。

地方时的规定:

一天中太阳高度最高,日影最短时为正午,地方时为12时。

6.地方时的特点:

①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

同一纬线上位置较东的地点,时间较早。

②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

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秒钟。

7.时区划分:

①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宽15度;

②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7.5度为中时区,向东依次为东一区到东十二区,向西依次为西一区到西十二区;

③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7.5度,合称东西十二区;

④各时区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

8.时区的计算:

相邻的时区,区时相差1小时;两个时区之间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小时。

求东面时区区时用加法,求西面时区区时用减法,即“东加西减”。

9.国际日界线:

⑴位置:

基本上与180°经线重合。

⑵日期换算:

由西向东跨过日界线,日期要减一天;由东向西跨过日界线,日期要加一天。

10.法定时间:

⑴北京时间:

北京时间不是北京的地方时,是东八区的区时,东经120°经线的地方时,是我国各地统一使用的时间。

⑵国际标准时间:

国际上把中时区的区时,即经过伦敦的本初子午线的地方时,称为国际标准时间,用于科学统计。

(四)地转偏向力:

11.在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在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左偏;赤道上物体不发生偏向。

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地球的公转:

1.地球的公转运动:

绕转中心

方向

周期

角速度和线速度

太阳

自西向东

1恒星年:

365日6时9分10秒

※同一纬度,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特点均是:

1月初在近日点附近较快,7月初在远日点附近较慢。

2.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叫黄道平面,通过地心与地球自转轴垂直的平面叫赤道平面。

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简称为黄赤交角。

目前黄赤交角是23°26′。

※若黄赤交角变大,则会引起地球热带、寒带的范围扩大;

若黄赤交角变小,则会引起地球热带、寒带的范围缩小。

3.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南北的这种周期性往返运动,成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其运动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即1回归年。

(二)正午太阳高度:

4.正午太阳高度指正午时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

5.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同一时刻,各地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6.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时间

直射纬线

变化规律

夏至日

23°26′N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是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地区是南半球的各纬度。

冬至日

23°26′S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是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地区是北半球的各纬度。

春分日

秋分日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是赤道,其他地区介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例:

夏至、冬至日时,徐州(34°N)的正午太阳高度H是多少度?

(提示:

太阳光线相互平行)

公式:

正午太阳高度H=90°-︱当地纬度-直射点纬度︱

带入计算:

徐州(夏):

H=90°-︱34°-23°26′︱=79°26′

徐州(冬):

H=90°-︱34°-(-23°26′)︱=32°34′

(三)昼夜长短变化:

7.晨昏线将纬线圈分为昼弧和夜弧两部分,若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若夜弧长于昼弧则昼短夜长。

8.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

夏至日

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有极昼现象;

南半球各地昼最短,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有极夜现象。

春分日、秋分日

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冬至日

北半球各地昼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有极夜现象;

南半球各地昼最长,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有极昼现象。

9.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时间

直射点位置

北半球

赤道

南半球

夏半年(北半球)

北半球

昼长夜短

昼夜等长

昼短夜长

春秋分(北半球)

赤道

昼夜等长

昼夜等长

冬半年(北半球)

南半球

昼短夜长

昼长夜短

10.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⑴赤道地区终年昼夜等长;

⑵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该半球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

⑶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时,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

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时,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

※晨昏圈与经线圈的位置关系:

春秋分时,两者重合;其它时候,两者斜交。

(四)四季的更替:

11.四季更替现象的产生:

⑴由于地球公转,一年中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的变化,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的多少不同,从而产生四季更替——(直接原因)

⑵黄赤交角的存在——(根本原因)

12.四季变化的纬度差异:

低纬度地区:

全年皆夏;高纬度地区:

全年皆冬;中纬度地区:

四季更替最明显。

13.五代的划分:

北寒带

66°34′N—90°N

有极昼、极夜现象

北温带

23°26′N—66°34′N

无阳光直射

热带

23°26′N—0°—23°26′S

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

南温带

23°26′S—66°34′S

无阳光直射

南寒带

66°34′S—90°S

有极昼、极夜现象

14.四季的形成:

⑴从春分日到秋分日,太阳直射于北回归线和赤道之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而且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因此获得太阳光热较多,气温较高,属于夏半年。

⑵从秋分日到春分日,太阳直射于南回归线和赤道之间,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而且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较小,因此获得太阳光热较少,气温较低,属于冬半年。

※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叠加运动。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1.地球的圈层结构:

2.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3.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

地壳、地幔、地核。

4.地壳是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部分,由岩石组成。

地壳可分为两层,上层为硅铝层,是一个不连续圈层;下层为硅镁层,是一个连续圈层。

5.地幔:

位于莫霍面以上,古登堡面以上。

在上地幔的上部,存在软流层,其物质呈熔融状态,一般认为该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6.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不包括软流层)与地壳主要由岩石组成,构成了岩石圈。

岩浆岩图解: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岩石种类

常见岩石

特点

成因

岩浆岩

花岗岩(侵入性)

硬度大,结晶好

岩浆上升

冷凝

玄武岩(喷出型)

气孔构造

沉积岩

页岩、砾岩、砂岩、石灰岩

层理构造

外力作用

变质岩

板岩、大理岩、片麻岩

\

变质作用

7.三大类岩石及特点:

※在沉积岩岩层中有时能找到已经成为化石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

※常见原岩与变质岩的关系:

(前面是原岩,后面是变质岩)

·大理石有辐射!

原因:

它是由石灰岩演变的,它接近岩浆,具有放射性物质。

石灰岩→大理岩页岩→板岩花岗岩→片麻岩

8.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9.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

①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

③实现了地区、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运输,从而改变了地表的环境。

(三)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10.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合称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

能量来源

表现

对地表的影响

两者关系

内力作用

地球内部的热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

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共同作用

外力作用

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

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

使地表趋于平坦

11.地质构造:

⑴概念:

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

⑵分类:

①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