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健康教案Word格式.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801762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心理健康教案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幼儿心理健康教案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幼儿心理健康教案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幼儿心理健康教案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幼儿心理健康教案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心理健康教案Word格式.doc

《幼儿心理健康教案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心理健康教案Word格式.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心理健康教案Word格式.doc

心理健康;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及其影响因素;

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原则和方法

复习题

仪器教具

审批意见

审批人:

20年月日

讲授内容和过程

方法与指导

第六章幼儿心理健康与教育

概念:

1、健康:

我们常说的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

一个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三者处于完好状态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符合健康标准的人。

2、动作常模:

发展心理学将大多数儿童的某一种行为模式发生的时间,称为动作常模。

3、分离焦虑:

是儿童在于养育者分离时产生的强烈负面情绪,具体表现为害怕、退缩、哭泣、胡思乱想等。

4、边缘儿童:

有一些儿童,虽然有交往的愿望,但由于缺乏社交技巧往往不受同伴的欢迎,这类儿童往往会变成在集体中处境不良的边缘儿童。

5、自尊:

自尊是对自我评价的接受程度。

6、特殊儿童:

是指在一个或多个方面具有与一般儿童有着显著不同特征或特质的儿童。

7、工具性攻击:

是指并不带有伤害的动机,而只是通过攻击性行为达到占有某种资源(玩具或食物)的目的的行为。

8、敌意性攻击:

具有伤害别人或自己的目的,这类攻击性行为称为敌意性攻击。

第一节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及影响因素

1、心理健康的特征:

(一)积极的自我观念

(二)悦纳他人

(三)恰当地面对现实

(四)智力正常

(五)情绪适度

(六)热爱生活

(七)形成完整统一的人格。

2、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第一,动作发展总体符合常模。

第二,语言的运用符合语境。

第三,热爱游戏,善于游戏

第四,情绪明朗,善于表达情感。

第五,年龄特征明显。

第六,很快适应环境的变化。

3、影响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遗传与疾病

(二)家庭的教养方式

(三)社会文化

(四)个体因素

第二节积极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

关注婴幼儿的情绪健康

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关注儿童的情绪健康:

注意儿童情绪发展的任务要与年龄阶段相适应。

形成新的依恋。

帮助幼儿集中注意力。

多与家长沟通。

帮助幼儿克服情绪危机

妥善处理分离焦虑

敏锐觉察幼儿情绪

关心单亲家庭的幼儿

帮助幼儿了解死亡

帮助幼儿掌握社会性技巧

培养幼儿的移情

帮助幼儿积累分享的经验

帮助边缘儿童提高社交技巧

维护幼儿的自尊

为了维护幼儿的自尊,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接纳和关心所有的儿童

肯定和认可儿童

尊重幼儿

爱护特殊儿童

帮助注意力障碍的儿童发展自控能力

引导情绪障碍的儿童度过纷扰

善待攻击性的幼儿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健康的维护:

(一)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

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

3.游戏成为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活动。

4.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二)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维护:

成人对儿童进行教育教学,在与儿童进行交流、沟通的过程中要采用适合儿童思维发展水平的方式,争取做到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寓教于乐,让儿童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接受。

满足儿童好奇的求知欲,避免抽象生硬,切忌强制服从。

针对儿童情绪性强、自控力差的特点,成人一方面要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和感情基础,另一方面要在各种不同的活动中,采用不同的方法,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强化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有意性,从而提高儿童的控制能力。

开展游戏活动,鼓励儿童与人交往,充分利用游戏中的多种成分,给儿童的心理发展以滋养。

对于儿童显现出来的最初的个性特征,成人应给予充分的注意,教师在面向全体儿童进行教育的同时,一定要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促使每一名儿童全面健康地成长。

三、教师对儿童心理健康的维护:

(一)、用爱抚慰儿童的心灵

(二)、教师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三)、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

(四)、让儿童的生活充满快乐。

(五)、帮助儿童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六)、强化儿童的亲社会能力。

(七)、消除儿童的恐惧心理。

(八)、正确处理儿童的痛苦情绪。

(九)、训练儿童的交往技能。

(十)、执行合理的生活制度。

幼儿园常见的儿童心理偏差的行为表现:

一、吮吸手指:

(1):

症状:

婴儿吮吸手指极为常见。

随着年龄增长,这种行为会逐渐消退。

但若随年龄增长,仍保留这种幼稚动作,并成为习惯,则应及时纠正,因为儿童吮吸手指的行为会收到非议,使幼儿感到紧张、害羞。

这种不良习惯还易引起肠道寄生虫、肠炎等疾病,且可引起手指肿胀、发炎。

若持续到六七岁换牙时期,则可导致下颚发育不良、开唇露齿等,妨碍面容的和谐,也不利于充分发挥牙齿的嚼功能。

(2)原因:

常因婴儿喂养不当,不能满足儿童吮吸的欲望,以及缺乏环境和爱抚。

导致儿童以吮吸手指来仰制饥饿或进行自我娱乐。

(3)预防:

要消除儿童生活环境中可能引起儿童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因素,用玩具、图片等儿童喜爱之物,或感兴趣的活动去吸引其注意力,冲淡其吮吸手指的欲望,逐渐改掉固有的不良习惯。

不宜采用在手指上涂苦味药或裹上手指等强制方法。

二、咬指甲癖:

(1)症状:

经常的、控制不住的用牙将长出的手指甲或脚上的指甲咬去,称“咬指甲癖”,这在3-6岁的儿童中常见。

大都出现于儿童精神紧张之时,如不原去幼儿园,家长管束太严,缺少小伙伴和游戏。

情绪不安,低落时,以咬指甲自慰。

养成顽固习惯后,有时终生难改。

(3)预防和矫治:

从消除儿童心理紧张的因素入手。

良好的生活习惯,户外活动和游戏,使儿童情绪饱满、愉快、可逐渐克服惰性兴奋灶。

另外,需养成按时修剪指甲的卫生习惯。

用苦药或辣物涂指甲一般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口吃:

口吃为常见的言语障碍。

它的发生并非因发音器官或神经系统的缺陷,而与心理状态有关。

表现为正常的语言节奏受阻,不自觉地重复某些字音或字句,发音延长或停顿,伴跺脚、摇头、挤眼、歪嘴等动作才能费力地将字迸出。

1:

患儿大都自卑、羞怯、退缩、孤僻、不合群。

有的表现为易激惹,情绪不稳。

出于对口吃的恐惧心理及高度注意,终成心理痼疾,越怕口吃越口吃。

发病率约占儿童的1/-2/,多起始于2-5岁,男多于女。

2:

儿童出于好奇,模仿成人或同伴的口吃现象所致。

3:

发育性口齿不流利。

值得注意的是,2-5岁的儿童是语言和心理发展十分迅速的阶段,词汇也渐丰富,但言语功能尚未熟练,不善于选择词汇,说话时常有迟疑,不流畅的现象,一般到上小学前,就可口齿流利了。

这种现象称为“发育性口齿不流利”,不属于“口齿”。

如果大人对幼儿的“发育性口吃不流利”,流露出担心、不安的心情,并时时提醒“别结巴”,或强迫幼儿“把话再说一遍”。

幼儿在开口之前,心理先紧张了,就更张口结舌,可能真发展成“口齿”了。

应从解除幼儿的心理紧张入手。

避免因说话不流畅遭到周围人的嘲笑、模仿以及家长、教师的指责或过分矫治。

大人不要当众议论其病态,或强迫他们把话说流畅,不许急巴。

需知,这样只会适得其反,加重心理障碍。

应安慰他们,使他们有信心克服。

大人要用平静、从容、缓慢、轻柔的语调和他们说话,来感染他们说话时不着急,呼吸平稳,全身放松,特别是不再去注意自己是否有结巴了。

可以多练习郎诵和唱歌。

四、遗尿症:

幼儿在5岁以后,白天或夜晚仍不能主动控制排尿,经常夜间尿床,白天尿裤,称“遗尿症

引起遗尿的原因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心理因素:

主要指精神方面受到创伤,如突然受惊、大病一场、对生活环境的改变不能适应等。

DougIas(1973)研究4500例儿童后发现,有精神创伤的儿童的发生率是无精神创伤儿童的两倍。

父母对儿童的爱抚不足或过度,都有可能引起儿童精神紧张,或因宣泄内心不满情绪而引起遗尿。

训练不当:

排尿过程的自主控制,既需要大脑发育成熟到一定得程度,也需要学习和训练。

一般两三岁的幼儿旧可以开始自行控制排尿。

如训练方法不当,儿童没有形成良好的排尿习惯,亦可发生遗尿。

遗传因素:

研究发现,遗尿与遗传的关系密切,约有70/遗尿患儿的一级亲属中有遗尿史。

4:

器质性遗尿症:

因疾病所引起的遗尿症称“器质性遗尿症”,如蛲虫病、膀胱炎等等,均可使儿童不能主动控制排尿原因。

五、多种行为模式:

表现为儿童在不同的环境当中采取不同甚至相反的行为方式,而且较为稳定。

如在幼儿园里的一个特别听话的孩子,一旦回到家里,马上就会变得非常任性,一切都得听他的,还富于攻击性。

这并不是儿童适应性强、灵活善变的表现,恰恰是一种值得重视的行为问题,因为他有可能为儿童成年以后出现“双重人格”、导致精神分裂埋下隐患。

家园教育的不一致,甚至是完全相反,加之儿童的年龄小、知识少、缺乏判断,但模仿力强,都是造成这种行为摸式的主要原因。

幼儿园和家庭两方都要积极、主动地与对方联系,及时沟通育儿的做法和经验,力求做到统一要求、目标一致。

家长要树立榜样,增加儿童与社会相接触的机会,有的放地加以引导,提高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六、攻击性行为

这类行为在儿童身上并不少见。

当儿童遭受挫折时,常会显得焦燥不安,采取打人、咬人、抓人、踢人、冲撞别人、抢夺别人的东西、掷东西以及其他类似的方式,与别人争斗。

一些心理专家认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通过别人的攻击行为摸式而学来的,并由于这类行为所造成的环境后果而得以维持,就是说“模仿”和“强化”是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发展和维持的重要机制。

还有一些心理学家则认为,攻击性行为是儿童对于挫折的发应,常常是由于儿童想要达到的行为目标受阻而引起的,是宣泄紧张、不满情绪的消极方式。

成人要以身作则,不可采用武力方式对儿童进行教育,尤其不能在儿童情绪激动时强迫他接受教育,以暴制暴,而应转移他的注意力,当他情绪平静下来时,耐心加以引导;

多给儿童成功的机会,减少挫折感;

组织儿童参加多项活动,如打球、下棋、绘画和音乐等活动,陶冶性情;

对儿童自控能力的提高,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七、说谎

这是指儿童编瞎话骗人,把根本没有发生过的事情说得有鼻子有眼睛的,出现说和事实完全不相符合的情况。

原因比较复杂,成人应根据儿童说谎的情景和不同的心理状态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般来说,可有以下几种情况。

1.:

无意说谎:

儿童由于思维、记忆、想象和判断等方面出现错误,说出与事实不相符合的“谎言”,如把渴望得到的东西说成已经得到了,把希望发生的事情当做已经发生的事情来描述……这是由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所限而产生的,属于无意说谎。

2.有意说谎:

儿童为了某种目的的说谎。

如希望得到表扬、奖励,或逃避责备、惩罚等故意编造谎言。

说谎是一种不被社会所接纳的行为,且容易演变成习惯,应该引起成人的重视。

对儿童不同原因的说谎应采取不同的对策。

A、对儿童的无意说谎,成人不必紧张,也不可过度的指责儿童。

一方面要在适当的时机进性引导,另一方面也可从中了解到儿童的心理需求。

B、对儿童的有意说谎,成人也要主要区别其缘由,不要错怪了儿童善意的谎言,不仅要让儿童明白说谎的后果,还要创造宽容的气氛,允许儿童犯错误,鼓励儿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