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留守儿童社会化中存在的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801420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留守儿童社会化中存在的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我国留守儿童社会化中存在的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我国留守儿童社会化中存在的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我国留守儿童社会化中存在的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我国留守儿童社会化中存在的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留守儿童社会化中存在的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

《我国留守儿童社会化中存在的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留守儿童社会化中存在的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留守儿童社会化中存在的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

指导老师

张俊

2011年4月8日

目录

内容摘要……………………………………………………………1

关键词………………………………………………………………1

正文………………………………………………………………2

一、留守儿童社会化的现状……………………………………2

1、留守儿童自身现状………………………………………………………2

2、农村环境现状……………………………………………………………3

二、留守儿童社会化原因分析……………………………………4

1、家庭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意识淡薄………………………………………4

2、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不足………………………………………5

3、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程度不够………………………………………5

三、解决当前问题的对策及建议…………………………………6

1、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7

2、加强学校的管理和教育…………………………………………………7

3、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8

结束语……………………………………………………………9

参考文献……………………………………………………………10

留守儿童社会化中存在的问题

【内容摘要】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关键词】留守儿童社会化关键时期思想认识价值观念

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

一方面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市场对劳动力资源需求不断增加。

于是,农村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形成民工潮。

但是受到现有地域、户籍等因素影响,很多家有子女的农民工无法把他们的未成年子女带进城市,只能把这些未成年子女留在家乡生活和学习,由此形成当下数量庞大的一个群体,通称之为“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中国社会在转型期大规模流动人口背景下的必然产物。

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

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留守儿童在父母监护缺失的情况下,其家庭及学校等社会化因素出现弱势状态,同辈群体与大众传播媒介补位过度,出现强势与弱势的错位,严重影响了正常社会化。

一、留守儿童社会化现状

1、留守儿童自身现状

1.1心理方面

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而多数外出务工的父母每年回家一次,有的好几年不回家。

不少父母只满足于寄钱回家,并不在意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况。

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成长环境中,与父母的亲情关系趋于淡漠,无法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与父母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无法享受到父母在价值观念上的思想指导,也无法享受到完整的家庭人格教育,孩子因此变得内向、敏感和脆弱,不愿与别人交流,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和行为偏差。

这种长期无法排遣的郁闷感势必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

孩子的行为常常会有失控倾向,严重的可能发展成为“问题少年”。

1.2教育方面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有很多:

首先是农村义务教育总量投入不足,结构失衡,师资水平较低,而政府部门本身对留守儿童也关心不够,没有形成明确的相关政策。

其次是农村基础教育缺乏针对性:

没有正确的教育理念、薄弱的师资力量、较差的办学条件,导致农村中小学教师身兼数职。

没有专门的心理教师、生活指导老师,难以给本来就欠缺家庭教育的留守儿童加以悉心指导。

再次是家庭教育缺失,与父母的分离造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弱化,隔代教育往往造成溺爱或放任,不能经常在身边教育子女的父母,又可能为了弥补心理的愧疚而对孩子的需要百依百顺或用物品金钱代替其他教育。

1.3物质生活方面

农民外出打工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子女,或为其上学,或为其成家。

很多打工的农民都会定期寄回子女生活费,所以,留守儿童的物质生活一般是有一定保障的。

但是由于留守儿童大多为隔代监护、亲戚监护、同辈监护或自我监护,留守儿童的生活水平有下降趋势;

1.4人生观、价值观方面

随着社会改革的逐步深化,城乡交流逐步加强,农村受到各种价值观念的冲击。

传统的乡风民俗影响力开始逐步萎缩。

有些农村留守子女价值主体向个人本位转移,道德价值取向呈现功利化、实用化倾向。

在打工浪潮的冲击下,他们看到一些打工者虽然没有文凭也能赚大钱;

同时社会成员的贫富差距造成心态失衡,农村留守子女的价值观念﹑情感认同受到了冲击和影响,因而一些农村留守子女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不求上进,甚至注重奢侈享受,轻视艰苦奋斗。

2、农村环境现状

2.1家庭环境

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是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开端和基础。

现有农村留守儿童固有的家庭环境是缺失的,他们或与祖辈一起,或寄居亲戚,或自己生活,从而形成一个个全新的生活环境。

由于这些环境中相关教育的缺乏,留守儿童的基础性社会化环境出现巨变,其社会化随之出现诸多问题。

2.2社会环境

古人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生存环境对其的影响虽然是间接的,但作用是潜移默化的。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他们生活的村落环境同样对其成长起着这种作用。

当前农村社会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基础设施缺乏。

在广大中西部农村,道路交通状况、饮水状况仍未改观,留守儿童翻山越岭上学仍是普遍现象;

文化设施匮乏,村里没有文化室,没有图书室,留守儿童在课余假期除了农活,仅有的娱乐项目就算是看电视或与同伴玩耍了。

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对留守儿童社会化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农村整体精神文明状况有所下降。

随着外出打工和国家减负政策的实施,农村整体经济状况有很大改善。

但是相应的,精神文明却没有同步跟上。

很多农村没有任何文化设施,也没有任何文化活动,农民茶余饭后唯一的娱乐就是打麻将。

加之受外界负面舆论影响(打工主义至上、拜金主义等)冲击,农村固有的传统礼俗影响力逐渐减弱,道德水准日益下滑。

二、留守儿童社会化原因分析

因国民经济大幅度提高,城市发展突飞猛进,农村大力推行机械一体化,造成了劳动力过剩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域性差异,进而出现了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数量的增长与经济增长成反比,经济越发达,外出务工人员少,留守儿童就少;

经济越不发达,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守儿童就多。

其中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

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

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1、家庭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意识淡薄

父母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

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行为、心理健康、道德观念与智力发展将起着决定的因素。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尤为淡薄。

一是监护人和代养人大多数是老年人,文化程度不高,有的是文盲和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家庭教育意识模糊,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

且知识、能力上难以承担对孩子的道德培养和学习辅导的任务。

二是父母与留守子女沟通少,缺乏亲情上的交流,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放任自流,顺其自然发展。

三是父母由于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偶尔打电话联系大多只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而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子女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

缺乏对留守儿童精神上的鼓励、鞭策与开导。

四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不对,父母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老师的事,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取决于学校和老师,事实上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

2、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不足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能适应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方法和措施。

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目前,农村中小学尤其是村小的办学条件较差,教学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合格师资紧缺的现象依然存在。

一些农村中小学除讲授文化课的智育教师之外,思想品德教育、美术教育的教师比较奇缺,基本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和生活指导教师,不能为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提供悉心教育、关爱和照顾。

一些教师几乎与学生缺乏课外交流和谈心,有些老师甚至歧视他们,这种缺乏特殊性、针对性的管理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一是外出打工人员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依赖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教师没有精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

二是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学校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难度真大,有时半年甚至一年难见留守儿童父母一面,很难反映孩子在学校的真实表现和存在的问题,难以实现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的目的。

三是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缺乏有效的措施,很难在学习上、生活上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并针对性给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

3、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程度不够

政策性壁垒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因。

随着我国城镇建设框架的拉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尤其是东南沿海和全国各地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化代发展的必须结果。

但长期以来我国存在城乡二元制结构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流动的最大障碍,也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政策性壁垒。

由城乡二元制结构衍生的城乡之间隔离制度,不仅人为形成了城市人和农村人的界限,也加剧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分化。

这种现阶段难以跨越的城乡鸿沟和羁绊,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员的自由流动和发展,也对城乡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由此产生的中招、高考户籍地考试制度等一系列限制性政策,使得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子女不得不在户籍地生活。

另外,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现象严重,对缺乏父母关爱,并在成长中留守儿童的思想上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心理、生理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

一是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的不足;

二是一些娱乐场所缺乏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屡禁不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