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升级版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80080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13 大小:139.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升级版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3页
完整升级版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3页
完整升级版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3页
完整升级版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3页
完整升级版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升级版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docx

《完整升级版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升级版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docx(1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升级版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docx

完整升级版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1.石榴

教学目标:

1.把握石榴的外在特征,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在此基础上,对作者借石榴寄托个人志向抒发感情有所体会。

2.品味精美的语言,积累文学语言。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把握石榴的外在特征,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在此基础上,对作者借石榴寄托个人志向抒发感情有所体会。

教学难点: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一边利用多媒体展示石榴的图片或实物,一边让学生说出有关石榴的诗句(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石榴的诗句和资料)。

2.教师补充石榴的有关知识。

(课件展示)

石榴又名安石榴、若榴等。

属石榴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夏季开花(花有结实花和不结实花两种),果在秋季成熟。

石榴原产伊朗的扎格罗斯山,喜欢阳光和温暖的气候。

我国在西汉时石榴由张骞从西域带到中原,后传布南北各地。

山东枣庄有我国最大的石榴园,有“天下第一榴园”和“冠天下石榴园”的美称。

此外云南、四川、新疆等地也是石榴的主要产区。

石榴叶翠绿,花大而鲜艳,故各地公园和风景区也常有种植以美化环境。

根据花的颜色以及重瓣或单瓣等特征又可分为若干栽培变种,如月季、石榴、白石榴、重瓣白花石榴、黄石榴、玛瑙石榴等,这些变种主要供观赏。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1914年赴日本留学,原学医,回国后从事文艺活动,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

抗日战争期间,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主要作品有:

《女神》(诗集)、《屈原》、《蔡文姬》、《棠棣之花》(历史剧)等。

《石榴》写于1942年10月31日,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一些文化人士变节投降,苟且偷生。

在此背景下,作者写成此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

三、检查预习

1.词汇积累(结合注释,明确一些词语的音或义)。

奇崛枯瘠犀利辟易金罍安普剌忍俊不禁

骨朵柔媚争妍斗艳古味盎然光嫩潜溢

2.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试说说作者的写作意图(对于写作意图,学生回答可能不够准确,教师可指出,但不必作结论)。

四、整体感知

1.朗诵全文(配以轻松愉悦的古筝音乐)。

(1)教师范读第一自然段。

(提醒学生注意听老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情感的把握和处理)

(2)学生朗读2~9自然段(每人读一段),然后让其他学生对朗读情况进行点评。

(教师稍加评价,意在指导朗读)

2.学生自由品读课文,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可以讨论、交流)

(1)在刚才的听和读的过程中,你能体会到作者表达了对石榴的什么感情?

请告诉大家。

参考答案:

对石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作者是按什么思路结构全文的?

可分几部分?

试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段意。

参考答案:

作者是按“爱石榴——画石榴——赞石榴”的思路结构全篇。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

点明石榴的可爱。

第二部分(2~6自然段):

具体描绘石榴的特征。

第三部分(7~9自然段):

抒发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本文抓住“最可爱”这三个字依次描写了石榴的哪些特征?

参考答案:

依次描写了石榴的“枝叶”、“花”、“骨朵”、“果实”和“子粒”。

枝叶:

(与梅、柳比较)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花:

深红色;单瓣的陆离,双瓣的华贵;对炎阳的直射“毫不辟易”。

——比作夏季的心脏。

骨朵:

“小茄形”,“逐渐翻红”,“顶端整裂为四瓣”,像玛瑙琢成的花瓶。

果实:

似“破口大笑”。

子粒:

“透明光嫩的皓齿”,丰腴,有酸甜两种。

五、朗读、品味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

学生自由阅读自己最喜爱的句子或段落,然后在小组内探讨、交流,说出喜爱的理由。

小组选出代表发言,在班上交流。

(教师可作巡回引导,让学生品味生动、活泼的语言以及领会拟人、比喻等修辞的作用)

答案不唯一,只要说明理由即可。

例:

(1)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写出了石榴充满生命力的特点)

(2)石榴树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对比手法,把石榴的枝干和叶片与梅柳的作比较,形象地刻画出石榴的独特风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3)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罍吗?

它会笑你呢。

(语言幽默,富有情趣,写出石榴的变化和惹人喜爱)(4)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

(这句使用拟人手法,把石榴作为一个有情有义、充满生命力的人来写,形象地描绘出石榴果实成熟的样子。

鲜活的形象和富有动感的表达令人印象深刻)

六、作业

1.复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诵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第二题,并领会作者所托之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分析了石榴的形象,初步感知了石榴的美。

本节课进一步学习课文,体会作者借石榴所托之志。

二、局部品味

1.齐读第一部分。

思考、讨论:

第一段主要运用什么写法?

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

对比写法,点出了石榴树非同寻常的品格。

2.学生品读第二、三部分。

(1)文中揭示了石榴什么样的内在特征?

(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3、7自然段)

参考答案:

揭示了石榴毫不辟易阳光的直射——敢于对抗骄阳、毫不示弱的精神;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品格。

(2)作者为什么将石榴比作“夏季的心脏”?

参考答案:

第一次将石榴比作“夏季的心脏”,主要是从石榴花的色彩和外形的角度比喻;第二次将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主要是从“热烈”、“充满活力”、不受束缚这一内在特征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石榴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内在品格。

“心脏”使人具有活力,而石榴能给火热的夏天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二者在这一点上相似),因而把石榴比作“夏季的心”。

(3)作者喜欢石榴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作者喜欢石榴,不仅因为它美丽,还因为它与众不同——在夏日的炎阳下抗争,毫不示弱;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无畏精神和品格,而这精神正好与作者的性格特征相契合,所以作者喜欢石榴。

三、主题探究(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讨论、交流后归纳)

作者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了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精神,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著坚定的信念和热情。

四、学生与文本对话

学生通过质疑,互助互学,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互动一起解疑。

五、小结本文写法上的特色

提示:

1.抓住特征,仔细描摹。

2.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3.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六、感悟拓展

1.对比阅读。

牡丹的拒绝

一个又冷又静的洛阳,让你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你悄悄闭上眼睛不忍寻觅。

你深呼吸掩藏好了最后的侥幸,姗姗步入王城公园。

你相信牡丹生性喜欢热闹,你知道牡丹不像幽兰习惯寂寞,你甚至怀着自私的企图,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拜和瞻仰。

然而,枝繁叶茂的满园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

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

惊愕伴随着失望和疑虑——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

(1)在作者印象中,牡丹的性格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在文中找答案)

参考答案:

喜欢热闹,耐不住寂寞,喜欢众人的参拜和瞻仰。

(2)文中画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写出了牡丹的什么品格?

参考答案:

作者用拟人手法写出了牡丹的卓尔不群、不肯媚俗的高贵。

(3)你知道关于洛阳牡丹的典故吗?

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本应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

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传说唐朝时,女王武则天在冬天赏花,命令百花齐放,只有牡丹因为自己是花中之王没有听从,从而惹怒武氏,被逐出都城长安,流放东都洛阳,所以洛阳从此成为牡丹的故乡;第二问答案,可引导学生。

参考“思维点拨”,学生言之成理即可肯定。

把《牡丹的拒绝》与本课课文比较,试举例说说它们在语言运用等方面的异同。

提示:

相同点:

两文都运用拟人手法,语言生动形象。

不同点:

《石榴》语言较活泼,催人向上;而《牡丹的拒绝》一文的语言

则较含蓄,让人沉思等。

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思维点拨:

牡丹象征着雍容华贵,它被人称为花中之王。

作者怀着参拜和瞻仰的心情来到洛阳,满心以为牡丹也会喜欢热闹,没想到牡丹“朱唇紧闭,洁齿轻咬”,拒绝盛开。

作者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花中之王的卓尔不群、不肯媚俗的高贵品质。

作者的心情由期待变成失落,甚至还有“惊愕伴随着失落和疑虑”,这也引发了作者对牡丹为什么要拒绝的思考。

2.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

请向同学们描绘你最喜欢的一种,要求尽量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最好用上比喻或拟人等修辞手法,可以适当抒情。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由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七、作业

1“思考与练习”中的第四题。

2.把本课中你喜爱的词语、句子摘录下来,抄进你的摘录笔记本中。

板书设计

石榴

郭沫若

爱石榴——“最可爱”

枝叶美:

“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画石榴花朵美:

“夏季的心脏”

果实美:

子粒透明光嫩、丰腴酸甜

赞石榴——“喜欢夏天”,“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2.海燕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小燕子形象的意义,领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学习本文咏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3.品味语言,并尝试通过朗读来再现文中的优美意境。

教学重点:

对小燕子特点的准确把握。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故乡的燕子、海上燕子与作者乡愁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迫害进步人士。

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于5月21日只身乘船前往法国巴黎。

航行途中,作者放眼海天,发现了几只在海面上勇敢地斜掠翻飞的海燕,勾起绵绵不绝的思乡之情,于是写成这篇咏物抒怀的散文。

二、解释题意

(可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后所附的关于海燕的说明文字,了解相关知识。

有条件的还可以展示一些图片或音像资料,以增加学生对海燕的感性认识。

补充相关知识:

燕子:

鸟纲,燕科各类鸟的总称。

体型小,翼尖长,尾呈叉状,喙扁而短,口裂很深,飞行时捕食昆虫,为益鸟。

海燕鸟纲,海燕科。

小型海鸟。

鼻孔呈管状,位于上嘴背面,左右相接。

中国所见海燕体长在30厘米以下。

较普通的为黑叉尾海燕,全身青灰近煤黑色。

尾羽呈叉状,捕食水生动物。

作者将浓浓的乡愁寄托在小小的海燕身上,赞美它的身姿,赞美它的勇敢,关心它的生活。

在作者眼里,它不仅仅是“海上的小燕子”,而是一个象征物,是作者深沉而浓厚的思想感情的化身。

三、初步阅读课文,了解基本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并借助工具书,弄清文中生字和新词的音、形、义。

(本文写于20年代,遣词用语与当代有一些差别,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理解障碍,在学生质疑后,应作必要的讲解。

2.请两名学生分别朗读课文前后两部分,其他同学边听边在书上勾画描写小燕子外形和动作的词句。

3.根据课文内容填写“思考与练习一”的表格,通过比较初步了解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的异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