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财建筑识图与构造作业答题库文档格式.docx
《东财建筑识图与构造作业答题库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财建筑识图与构造作业答题库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8、用规定符号和(或)较形象的图线绘制图样的表意性图示方法是(D)。
A、简化画法B、规定画法C、省略画法D、示意画法
9、概要表示工程项目或产品的设计意图的图样是(A)。
A、方案图B、设计图C、施工图D、总布置图
10、在工程项目或产品进行构形和计算过程中所绘制的图样是(B)。
A、方案图B、设计图C、施工图D、总布置图
11、表示施工对象的全部尺寸、用料、结构、构造以及施工要求,用以指导施工用的图样是(C)。
A、方案图B、设计图C、施工图D、总布置图
12、表示特定区域的地形和所有建(构)筑物等布置以及邻近情况的平面图样是(D)。
13、由图纸的宽度和长度组成的图面是(A)。
A、图纸幅面B、图框C、图纸标题栏D、会签栏
14、图纸上限定绘图区域的线框是(B)。
15、由工程名称区、图名区、图号区、签字区等组成的栏目是(C)。
A、图纸幅面B、图框C、图纸标题栏D、会签栏
16、A1图纸基本幅面尺寸是(C)。
A、841*1189B、594*841 C、420*594D、297*420
17、一个工程设计中,每个专业所使用的图纸,一般不宜多于两种幅面。
A、对B、错 V
18、一般情况下,一个图样应选用一种比例。
A、对B、错 V
19、绘图比例为1:
50,说明实物尺寸是绘图图形尺寸的50倍。
A、对 B、错V
20、图样上的尺寸,可以从图上直接量取
A、对B、错 V
21、图样所注写的尺寸数字与绘图所选用的比例及作图准确性无关。
A、对B、错 V
22、图样上的长度尺寸单位,除标高及总平面图以米为单位外,都应以毫米为单位。
A、对B、错 V
第二章
投影理论基础
1、所有投射线的起源点称投射中心。
A、对B、错V
2、发自投射中心且通过被表示物体上各点的直线称投射线。
A、对B、错V
3、投射线所指的方向称投射方向。
A、对 B、错V
4、投影法中,得到投影图的平面称投影面。
A、对 B、错V
5、投射线通过形体,向选定的面投射,并在该面上得到图形的方法称投影法。
6、用投影法得到形体的投影图的过程称投射。
7、根据投影法所得到的图形称投影图(或称投影)。
A、对 B、错V
8、正投影法的投射方向垂直于投影面。
9、斜投影法的投射方向垂直于投影面。
A、对 B、错X
10、投射线相互平行的投影法为平行投影法。
11、投射线汇交一点的投影法为平行投影法。
A、对 B、错X
12、透视图绘制的理论基础是A
A、中心投影法B、平行投影法C、正投影法D、斜投影法
13、绘制的投影图具有最好的“真实感”、“立体感”的投影法是A
A、中心投影法B、平行投影法C、正投影法D、斜投影法
14、直线平行于投影面,其投影反映直线的实长;
平面图形平行于投影面,其投影反映平面图形的实形。
是正投影法的基本性质中的()。
D
A、类似性B、平行性C、从属性D、实形性
15、直线、平面、柱面垂直于投影面,则投影分别积聚为点、直线、曲线。
是正投影法的基本性质中的(B)。
A、类似性B、积聚性C、从属性D、实形性
16、当直线、平面倾斜于投影面时,直线的投影仍为直线,平面的投影为平面图形的类似形。
是正投影法的基本性质中的(A)。
A、类似性B、平行性C、从属性D、实形性
17、空间相互平行的直线,其投影一定平行;
空间相互平行的平面,其积聚性的投影相互平行。
是正投影法的基本性质中的(B)。
A、类似性B、平行性C、从属性D、实形性
18、直线或曲线上点的投影必在直线或曲线的投影上;
平面或曲面上点、线的投影必在该平面或曲面的投影上。
是正投影法的基本性质中的(C)。
19、点分线段的比,投影后保持不变;
空间两平行线段长度的比,投影后保持不变。
是正投影法的基本性质中的(D)。
A、类似性B、平行性C、从属性D、定比性
20、投影图形成的三要素是(ABD)。
A、形体B、投射方向C、投射线D、投影面E、投射中心
21、正投影法的基本性质包括(ABCD)。
A、实形性B、平行性C、从属性D、定比性E、类似形
22、正投影法应用于(ADE)。
A、正轴测图绘制B、透视图绘制C、斜轴测图绘制D、标高投影图绘制E、立体的三面投影图绘制
23、正投影法具有的特性是(ABC)。
A、显实性好B、可度量性好C、准确性好D、立体感强E、真实感强
24、常利用斜投影法绘制(A)。
A、建筑物的阴影B、透视图C、标高投影图D、三面投影图
25、常利用中心投影法绘制(B)。
A、建筑物的阴影B、透视图C、标高投影图D、三面投影图
26、V面投影:
即从前往后投射,在V面上所得的投影,反映立体的(A)。
A、长和高B、长和宽C、高和宽D、都对
27、H面投影:
即从上往下投射,在H面上所得的投影,反映立体的(B)。
A、长和高B、长和宽C、高和宽D、都不对
28、W面投影:
即从左往右投射,在W面上所得的投影,反映立体的(C)。
A、长和高B、长和宽C、高和宽D、都对
29、点的正面投影与水平投影的连线垂直于OX轴,即“长对正”;
点的正面投影与侧面投影的连线垂直于OZ轴,即“高平齐”。
30、只要给出空间点的二面投影,就一定能够画出该点的第三面投影。
A、对 B、错V
31、直线在立体上可表现为棱线、素线等。
从“两点定线”原则可知,由不重合的两点能够确定并且唯一确定一条直线。
A、对 B、错V
32、投影面平行线的投影体现出(AE)。
A、类似性B、平行性C、从属性D、定比性E、实形性
33、投影面垂直线的投影体现出(BE)。
A、类似性B、实形性C、从属性D、定比性E、积聚性
34、属于投影面平行线的是(BCE)。
A、正垂线B、正平线C、水平线D、侧垂线E、侧平线
35、属于投影面垂直线的是(BDE)。
A、水平线B、正垂线C、侧平线D、铅垂线E、侧垂线
36、当点在直线上时,由正投影的基本性质可知,点的投影必然同时满足(CD)。
A、类似性B、平行性C、从属性D、定比性E、积聚性
37、空间平行两直线的投影特性是平行两直线的所有同面投影都互相平行,且具有定比性。
A、对 B、错V
38、空间相交两直线的投影特性是相交两直线的所有同面投影都相交,其交点符合点的投影规律,且具有定比性。
39、投影面垂直面为仅垂直于一个投影面的平面。
投影面属于垂直面的有(ACE)。
A、正垂面B、正平面C、铅垂面D、水平面E、侧垂面
40、投影面平行面为平行于投影面的平面(同时垂直另两面)。
投影面属于平行面的有(BDE)。
A、正垂面B、正平面C、铅垂面D、水平面E、侧平面
41、(A)的投影特性是:
(l)正面投影积聚成直线。
(2)水平投影和侧面投影为平面的类似形。
A、正垂面B、水平面C、铅垂面D、侧垂面
42、(B)的投影特性是:
(l)水平投影积聚成直线。
(2)正面投影和侧面投影为平面的类似形。
A、正平面B、铅垂面C、正垂面D、侧垂面
43、(A)的投影特性是:
(l)侧面投影积聚成直线。
(2)正面投影和水平投影为平面的类似形。
A、侧垂面B、水平面C、正垂面D、铅垂面
44、(B)的投影特性是:
(1)正面投影反映实形。
(2)水平投影积聚成直线,且平行于OX轴。
(3)侧面投影积影成直线,且平行于OZ轴。
A、铅垂面B、正平面C、水平面D、侧垂面
45、(B)的投影特性是:
(1)水平投影反映实形。
(2)正面投影积聚成直线,且平行于OX轴。
(3)侧面投影积聚成直线,且平行于OYW轴。
A、正平面B、水平面C、测垂面D、正垂面
46、(A)的投影特性是:
(1)侧面投影反映实形。
(2)正面投影积聚成直线,且平行于OZ轴。
(3)水平投影积聚成直线,且平行于OYH轴。
A、侧平面B、正垂面C、水平面D、铅垂面
47、作平面上点的投影,可先作平面上含点的直线的投影。
A、对 B、错V
48、作平面上直线的投影,可先作平面上经过直线两点的投影。
49、轴测图是将物体连同其直角坐标体系,沿不平行于任一坐标平面的方向,用平行投影法将其投射在单一投影面上所得到的图形。
A、对 B、错V
50、坐标轴在轴测投影面上的投影称为轴测轴。
A、对B、错V
51、轴测轴之间的夹角称为轴间角。
A、对 B、错V
52、轴测轴上的线段与空间坐标轴上对应线段的长度比,称为轴向伸缩系数。
53、正等轴测图是当空间直角坐标轴与轴测投影面倾斜的角度相等时,用正投影法得到的单面投影图。
A、对B、错V
54、当物体相对于轴测投影面位置的不同时,则轴向伸缩系数也不同。
55、采用简化系数,则正等轴测图沿轴向的尺寸就可以从物体或正投影图上相应轴的方向直接量取了。
A、对 B、错V
56、正等测具有度量方便、容易绘制的特点。
57、正面斜轴测图是由轴测投影面P平行于V面而获得的轴测图。
正面斜二测的轴间角∠XOZ=90°
∠XOY=∠YOZ=135°
,轴向伸缩系数p1=r1=1,q1=0.5。
58、正面斜等测的轴间角∠XOZ=90°
,∠XOY=∠YOZ=135°
轴向伸缩系数p1=r1=1,q1=1。
59、水平斜等测的轴间角∠XOY=90°
∠XOZ=∠YOZ=135°
。
轴向伸缩系数p1=r1=1,q1=0.5。
A、对 B、错X
60、在实际工程中,由于工程形体的多样性,如仅按投影图的方式进行工程形体的表达,则可能出现(ABCD)等问题。
A、表达重复B、虚线过多C、层次不清D、投影失真E、表达不明确
61、视图就是根据有关标准和规定,用(A)所绘制出物体的图形。
A、正投影法B、斜投影法C、中心投影法D、侧垂面
62、由前向后投射所得到的视图为(A)。
A、正立面图B、正投影图C、背立面图D、背面正投影图
63、由上向下投射所得到的视图为(A)。
A、平面图B、水平面投影图C、镜像视图D、底面图
64、由左向右投射所得到的视图为(A)。
A、左侧立面图B、右侧立面图C、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