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广东省汕头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78511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3.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广东省汕头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届广东省汕头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届广东省汕头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届广东省汕头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届广东省汕头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广东省汕头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广东省汕头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广东省汕头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广东省汕头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广东省汕头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年汕头市普通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

文综历史试题

1.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从十多万片甲骨中精选41956片分类进行编排,共分成奴隶和平民、奴隶主贵族、官吏、军队刑罚监狱、战争、农业、商业、建筑、天文历法、祭祀等二十多个类别。

由此可推知

A.史家的研究大都具有主观偏见

B.甲骨文已是成系统的文字

C.当时已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权

D.当时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答案】B

【解析】材料“从十多万片甲骨中精选41956片分类进行编排”体现了史家的研究的审慎,排除A;由“奴隶和平民……等二十多个类别”,可见甲骨文已是成系统的文字,故选B;商代时期,没有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当时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排除D。

2.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阐述了黄帝是秦汉以前历代帝王的共同祖先,并将秦、楚、越以及匈奴、南越、东越、西南夷等共同纳入华夏同祖共源的世系中。

这种历史撰述

A.是对历史事实客观真实的记录

B.论证了宗法分封制度的合理性

C.批判了当时盛行的新儒学思想

D.符合当时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

【答案】D

【解析】西汉时期,大一统局面正在建立,所以将“阐述了黄帝是秦汉以前历代帝王的共同祖先……共同纳入华夏同祖共源的世系中”,这符合当时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故选D;材料中的历史撰述并非对历史事实客观真实的记录,排除A;材料没有论证宗法分封制度的合理性,排除C;材料实际是在维护主张大一统的汉代儒学思想,排除C。

3.下表是辽、金、宋政权建都情况

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中京(今内蒙古宁城西)、东京(今辽宁辽阳)、南京(今北京)、西京(今山西大同)

上京(今黑龙江哈尔滨)、东京(辽宁辽阳)、西京(今山西大同)、南京(今河南开封)、北京(今内蒙古宁城)、中都(今北京)

东京开封(今河南开封)、西京(今河南洛阳)、南京(河南商丘)、北京(河北大名县)。

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

 

由上表可推知,当时

A.各民族之间的交往相当频繁

B.北方仍具有较大经济优势

C.区域经济格局发生根本转变

D.政治中心逐步向北部迁移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辽金宋的首都的地理分布,可以得知各民族之间的交往相当频繁,故选A;材料表明辽金宋的国都不断南移,说明南方经济优势不断显现,排除B;材料没有显示区域经济格局发生根本转变的信息,排除C;材料表明政治中心逐步向南部迁移,排除D。

4.《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二十四年天下田土数为387万余顷,而洪武二十六年修成的《诸司职掌》则记载为849万余顷。

这引发后世史家关于“讹误”、“垦辟”、“亩法差异”和“统计方法不同”的长期争论。

这反映出

A.官修史书的不确定性

B.历史记录的主观性

C.历史解释的多样性

D.历史事实的客观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历史事实并不完全是由历史叙述呈现,还需要对历史叙述进行甄别,并结合其他佐证才能得到历史事实。

材料中史家关于“讹误”、“垦辟”、“亩法差异”和“统计方法不同”的长期争论反映历史解释的多样性,故选C;史叙述出现不同并不代表其不能客观再现事实,两部书中关于宋太宗活动的记载本身也包括了客观的内容,需要历史研究者去伪存真,从历史叙述的细节中挖掘历史事实,故排除ABD错误。

5.1846年,耆英等人在奏折中称:

“各国运往内地通商货物每岁只有此数,赴广州者十之六七,赴上海者十之三四……彼有所丰则此有所歉,实为事理之必然。

”这反映出当时

A.通商口岸数量已不能满足需要

B.统治阶层对世界大势缺乏认知

C.不平等条约并未得到全面落实

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步解体

【答案】B

【解析】材料认为“彼有所丰则此有所歉,实为事理之必然”,显然没有看到鸦片战争以来列强的商品输出是不断增加的,排除AC,选B;材料的主旨不是揭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步解体,排除D。

6.某时期中共的宣传口号先后包括:

“苗人下山来与汉族共同打倒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军阀”、“保护喇嘛,信教自由”、“抗日反蒋,保护回民”、“苏维埃分田地牛羊粮食房屋财产给回番穷人”等。

这些口号

A.为国民大革命准备了条件

B.扩大了中央革命根据地

C.有利于红军实施战略转移

D.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答案】C

【解析】由材料“抗日反蒋”“保护喇嘛,信教自”体现了长征期间中共的有利的民族政策,有利于

红军实施战略转移,故排除B,选C;由“抗日反蒋”体现的是国共对峙时期,排除AD.

7.据统计,1949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在工农业净产值中所占比重为84.5%,1952年为74.7%,1957年为62.3%。

这说明该时期

A.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现代化建设取得较大成就

D.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确立

【答案】C

【解析】由1949年到1957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在工农业净产值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说明一五计划取得很大的成果,故选C;新中国农民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信息,排除B;经过三大改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得以确立,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

8.1993年全国人大通过宪法修正案,将“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中的“国营经济”修改为“国有经济”。

此举

A.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B.改变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C.是对国际政治深刻变化的反应

D.适应了经济体制转型的需要

【答案】D

【解析】“国营经济”修改为“国有经济”体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这适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故选D;材料没有涉及非公有制经济,排除A;由“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排除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是我国深化改革的需要,排除C。

9.1649年,沙皇俄国政府拒绝与当时的英国政权打交道,并下令把所有英国商人赶出俄国,只允许其在北方寒冷的阿尔汉格尔斯克经商。

这表明,当时

A.沙俄对英国政局发展保持警惕

B.俄英两国经济矛盾日益加剧

C.欧洲殖民地争夺战日趋白热化

D.俄国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答案】A

10.据1844年英国官方统计,当时全英死亡率约1:

46(即平均每46人中有1人死亡),新兴城市曼彻斯特的死亡率是1:

32.72,不包括郊区则是1:

30.75,利物浦的死亡率是1:

31.90,不包括郊区则是1:

29.90。

这种现象所反映的社会状况

A.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条件

B.与英国长期的黑奴贸易有关

C.根源于当时英国的政治体制

D.是不适当的医疗政策导致的结果

【答案】A

【解析】英国工业城市死亡率较高说明工人阶级生存状况恶劣,阶级矛盾尖锐,这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条件,故选A;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逐渐放弃黑奴贸易,排除B;材料现象根源于英国工业革命牺牲环境,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英国不适当的医疗政策,排除D。

11.表:

部分商品在苏联(俄)进口中所占的百分比(单位:

%)

1918

1920

1925

1929

1930

1933

机器设备和交通运输工具

5.0

15.1

20.6

30.1

45.8

43.0

燃料和电力

0.3

1.3

0.7

0.7

0.1

0.1

食品和食品原料

14.8

4.0

9.9

9.8

11.1

8.2

工业消费品

58.9

58.3

9.2

2.7

1.4

1.7

 

——据《苏联外贸统计年鉴》上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苏联

A.工业生产水平已居世界前列

B.农业政策制约了工业发展

C.民众的消费能力呈下降趋势

D.形成了独特的工业化模式

【答案】D

【解析】就表格来看,苏联进口机器设备和交通运输工具不断增加,说明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故选D;材料没有体现苏联的工业生产水平,排除A;材料没有提到苏联的农业政策,排除B;

食品和食品原料进口大体不变,说明民众的消费能力比较稳定,排除C。

12.战后,美国加强了广播宣传。

据盖洛普民意测验显示,1946年有58%的美国人认为苏联要谋求世界统治地位,1948年有83%的美国人主张停止同苏联贸易,而到了1950年认为苏联要谋求世界统治地位的美国人已达81%。

美国此举

A.加剧了国际社会的对立

B.遏制了苏联向东欧的扩张

C.冲击了苏联的意识形态

D.维护了世界贸易中心地位

【答案】A

13.中外历史上都曾流传着“牛皮圈地的传说”。

以下为中外史籍中关于这一传说的记载。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传说公元前820—前774年)他们(腓尼基人)请求一张牛皮所能够包围的那么大的一块土地以为住所。

阿非利加人(非洲人)鄙笑腓尼基人的请求这样微不足道……他们允许了,并且宣誓,保证他们的诺言。

于是腓尼基人把一张牛皮,缘着边,团团转,剪成一根很细长的长条,包围着现在迦太基的卫城所在的地方,因为这件事情的缘故,这个地方叫做柏萨(意为“一张牛皮”)。

——摘自阿庇安(约公元95—165年),古罗马历史学家,著《罗马史》

材料二(16世纪后期)有佛郎机(一般指葡萄牙,在这应指西班牙)者,自称干系蠟国,从大西来,亦与吕宋互市(与菲律宾贸易)。

……因上黄金为吕宋王寿,乞地如牛皮大,盖屋。

王信而许之。

佛郎机乃取牛皮剪而相续之,以为四围,乞地称是。

王难之,然重失信远夷,竟予地……久之,围吕宋,杀其王。

——摘自张燮(公元1574—1640年),福建漳州人,著《东西洋考》

材料三(16世纪后期)时佛郎机强,与吕宋互市,久之见其国弱可取,乃奉厚贿遗王,乞地如牛皮大,建屋以居。

王不虞其诈而许之。

其人乃裂牛皮,联属至数千丈,围吕宋地,乞如约。

王大骇,然业已许诺,无可奈何,遂听之。

——摘自《明史·卷三二三·外国四》(成书于1645—1739年)

材料四天启元年(1621年),颜思齐为东洋日本甲螺(头目),引倭彝(倭寇)屯聚于台,郑芝龙附之。

未几,红彝荷兰人由西洋而来,愿借倭彝之地暂为栖止。

诱约一牛皮地即可。

倭彝许之。

红彝将牛皮剪如绳缕,周围圈匝已有十数丈地。

……崇祯八年,荷兰始筑台湾赤嵌二城。

——摘自《台湾府志·卷之一·沿革》(1685-1764年成书),续四库全书·史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牛皮圈地的传说”传播的背景和过程。

(2)材料二、三记述了同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两则材料的史料价值。

【答案】评分标准:

(1)背景和过程:

①该传说源于古罗马史籍记载,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向欧洲等更广大地区传播。

②16世纪后,随着新航路开辟,西班牙、葡萄牙对亚洲等国实施殖民侵略,该传说逐渐传播到菲律宾及中国东南沿海。

③17世纪后,荷兰崛起为海上强国,企图侵占中国台湾,与盘踞台湾的倭寇产生矛盾,该传说随着殖民活动传播到台湾,并被写入官修正史,从而在中国广泛流传开来。

④该传说实质上反映的是民众对狡诈的殖民者的痛恨。

(说明:

过程描述,结合史实分析,第④点。

(2)材料二:

成书时间与所载史事时间相近,可能更接近事实;作者为福建漳州人,漳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与南洋交流频繁,能掌握较丰富的历史资料;材料二属私修史书,具有一定局限性;材料二将西班牙与葡萄牙混为一谈,部分记述具有不准确性。

(考生须对材料进行可信性分析和局限性分析,仅对其中某一方面进行分析答一点给,答二点以上给,如对两个方面都进行分析给

材料三:

材料三出自官修正史,一般而言史料价值更高;材料三距所载史事时间较远,且易受王朝政权更迭影响;材料三将西班牙与葡萄牙混为一谈,表明也存在诸多缺漏;材料三部分记载如“数千丈”的说法有夸大之嫌。

(考生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