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十二校届高三语文联考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78324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3.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十二校届高三语文联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上海市十二校届高三语文联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上海市十二校届高三语文联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上海市十二校届高三语文联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上海市十二校届高三语文联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十二校届高三语文联考试题.docx

《上海市十二校届高三语文联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十二校届高三语文联考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市十二校届高三语文联考试题.docx

上海市十二校届高三语文联考试题

上海市十二校2017届高三语文12月联考试题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8分)

穿过云朵直至阳光处

——在第三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

贾平凹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①几年前,我听到这样一句话:

翻译就是世界文学。

这话让我吃惊,可冷静一想,事情确实是这样的,没有翻译,从何谈世界文学呢?

正是一批中国作家的作品被翻译出去,尤其是被翻译出去的莫言先生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后,使世界才了解了和正在了解着中国文学。

翻译的功德巨大啊!

现在,中国的政府、中国的文学组织机构,中国作家对翻译的热情很高,这次大会的主题是“解读中国故事”,其希望和目的要让中国作家的作品更多地翻译出去,翻译得更好更准确更丰满,有幸参加这个大会,对于如何解读中国故事的话题上,我谈谈我的一些认识。

②解读中国故事,就是让人知道这是中国的故事,并从故事中能读到当今中国是什么样子,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能读出中国的气派、味道和意义。

而当下的中国,作家是极其多,作品也是极其多,据有关资料报道,仅长篇小说,每年就印刷出版三千余部,在这些庞大的作家群和作品堆里,怎么去识别哪些是有价值的作品,哪些是意义不大的作品,哪些作品值得被翻译出去,哪些作品是需要下工夫做的重点翻译?

别说翻译家,就是中国的文学专业人员也难以做到那么好。

虽然对于一部作品的优劣高低鉴别那是自有一种标准和感觉的,好的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它会口口相传,产生出影响,但是当不可能把所有作品都读过,或无法从整体上来把握时,具体到某一部作品,常常是各人有各人的解读。

 

③我的意思是能多读些作品尽量去多读些作品,从而能从中国文学的整体上去把握和掌控,当把豆子平放在一个大盘里,好的豆子和不好的豆子就自然都发现了。

要了解孔子,不仅是读孔子,还有必要读老子,读荀子,读韩非子等等,这样更能了解孔子。

在这种能整体把握当下中国文学的基础上,就可以求辩解:

中国之所以是中国,它的文学与西方文学有什么不同?

与东方别的国家的文学有什么不同?

它传达了当今中国什么样的生活?

传达了当今中国什么样的精神和气质?

这些生活这些精神这些气质,在世界文学的格局里呈现了什么样的意义?

④这样,就可能遴选出一大批作品来,这些作品因作家的经历和个性不同,思想和审美不同,他们的故事和叙述方式就必然在形态上,色彩上,声响上,味道上各异。

如何进一步解读,途径之一就是了解中国的文化。

⑤说到了解中国的文化。

现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包括艺术作品中,是有着相当多的中国文化的表现,但那都是明清以后的东西,而明清是中国社会的衰败期,不是中国社会的鼎盛和强劲期,那些拳、灯笼、舞狮、吃饺子、演皮影等等,那只是一些中国文化的元素,是浅薄的零碎的表面的东西。

元素不是元典,中国文化一定要寻到中国文化的精髓上,根本上。

比如中国文化中关于太阳历和阴阳五行的建立,是中华民族对宇宙自然的看法,对生命的看法,这些看法如何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它的哲学观念的。

比如中国的宗教有儒、释、道三种,道是讲天人合一,释是讲心的转化,儒是讲自身的修养和处世的中庸,这三教如何在影响着中国的社会构成和运行的。

比如,除了儒释道外,中国民间又同时认为万物有灵,对王的敬畏,对自然界的阴阳的分辨。

中国文化中这些元典的东西,核心根本的东西,才是形成了中国人的思维和性格,它重整体,重混沌,重象形,重道德,重关系,重秩序。

能深入了解了这些,中国的社会也才能看得懂,社会上发生的许多事情也才能搞明白。

有了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性格、宗教和哲学,进而又影响和左右着中国人的审美,形成了它的不同于西方的特点。

⑥我在早年,曾说过,我们的写作,要在作品的境界上向西方的文学学习,目光要盯住全人类的主流东西,而在作品的表现形式上又一定要中华民族的东西。

我举了个例子,当我们没有乘坐过飞机,我们认为天是阴晴的,月是圆缺的,云是聚散的,当我们乘坐了飞机,才发现云层之上都是阳光,穿过哪一朵云,无论这朵云是导致着下雨或是冰雹雷电,穿过去都是阳光。

如果把阳光比喻人类共通的东西,我们的作品一定要穿过这些云朵直至阳光处。

而同时,我们是生存在某一朵云下,即便这些云朵在下雨下冰雹,我们也不必从这朵云下跑去另一朵云下,就在这一朵云下穷力穿过去阳光处,这朵云是我们的生存环境,在穿过时就是我们的表现形式。

⑦为了穿过我们的云层,我也曾经把我们的戏剧与西方的话剧作过比较,把我们的水墨画与西方的油画作过比较,把我们的中医与西医作过比较。

戏剧更多的是写意,话剧更多的是写实,水墨画更多的是线条,油画更多的是色块,中医更多的是综合,西医更多的是分析。

我讲这些,大致的意思是,在解读中国故事时,不仅要看到这个故事是否传奇,是否热闹,是否精彩,更要看到这个故事是怎么讲的,它的思维、方法、语言是中国式的。

(节选自2014年10期《美文》,有改动)

1.第①段加点的“解读”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2.综观全文,第③段加点的“好的豆子”在文中指的是怎样的作品?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关于中国文化“元典”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中国文化元典指的是中国文化中精髓、核心、根本的东西。

B.拳、灯笼、舞狮、吃饺子、演皮影是中国文化元典的表现形式。

C.中国文化元典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性格、哲学观念和社会运行。

D.中国人的思维性格、宗教和哲学影响和左右了中国人的审美。

4.分析第⑥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推断与文意不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贾平凹的发言对象是翻译中国作品的汉学家、翻译家。

B.中国文化的元典最终会影响和左右中国作家的写作。

C.东西方差异导致中国作家只能穿过中国“这朵云”。

D.翻译家应选择既具故事性又具中国特色的作品翻译。

6.本文思路十分清晰,请结合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1题。

(17分)

孤意与深情

张晓风

①我和俞大纲老师的认识是颇为戏剧性的,那是八年以前,我去听他演讲,地方小,到会的人也少,大家听完了也就零零落落地散去了。

②但对我而言,那是个截然不同的晚上,也不管夜深了,我走上台去找他,连自我介绍都省了,继续向他请教。

③俞老师是一个谈起话来就没有时间观念的人,我们愈谈愈晚,后来他忽然问了一句:

④“你在什么学校?

⑤“东吴——”

⑥“东吴有一个人,”他很起劲地说,“你去找她谈谈,她叫张晓风。

⑦我一下愣住了,原来俞老师竟知道我而器重我,这么大年纪的人也会留心当代文学,我当时的心情简直兴奋得要轰然一声烧起来,可惜我不是那种深藏不露的人,我立刻就忍不住告诉他我就是张晓风。

⑧然后他告诉我他喜欢我的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认为深得中国文学中的阴柔之美,我其实对自己早期的作品很羞于启齿,由于年轻和肤浅,我把许多好东西写得糟极了,但被俞老师在这种情形下无心地盛赞一番,仍使我窃喜不已。

接着又谈了一些话,他忽然说:

“白先勇你认识吗?

⑨“认识。

”那时候他刚好约我在他的晨钟出版社出书。

⑩“他的《游园惊梦》里有一点小错,”他很认真地说,“吹腔,不等于昆曲,下回告诉他改过来。

⑾我真的惊讶于他的细腻。

⑿后来,我就和其他年轻人一样,理直气壮地直趋他的办公室里聊起天来。

⒀也许是缘于我的自入,我自己虽也多次从这类当面的和电话聊天中得到许多好处,但我却不赞成俞老师如此无日无夜的来者不拒。

我固执地认为,不留下文字,其他都是不可信赖的,即使是嫡传弟子,复述自己言论的时候也难免有失实之处。

这话不好直说,我只能间接催老师。

⒁“老师,您的平剧剧本应该抽点时间整理出来发表。

⒂“我也是这样想呀!

”他无奈地叹了口气,“我每次一想到发表,就觉得到处都是缺点,几乎想整个重新写过——可是,心里不免又想,唉,既然要花那么多功夫,不如干脆写一本新的……”

⒃“好啊,那就写一个新的!

⒄“可是,想想旧的还没有修整好,何必又弄新的?

⒅唉,这真是可怕的循环。

我常想,世间一流的人才往往由于求全心切反而没有写下什么,大概执着笔的,多半是二流以下的角色。

⒆老师去世后,我忍不住有几分生气,世间有些胡乱出版的人是“造孽”,但惜墨如金,竟至不立文字则对晚辈而言近乎“残忍”,对“造孽”的人历史还有办法,不多久,他们的油墨污染便成陈迹,但不勤事写作的人连历史也对他们无可奈何。

倒是一本《戏剧纵横谈》在编辑的半逼半催下以写随笔心情反而写出来了,算是不幸中的小幸。

⒇老师在世时,我和他虽每有会意深契之处,但也有不少时候,老师坚持他的看法,我则坚持我的。

如果老师今日复生,我第一件急于和他辩驳的事便是坚持他至少要写两部书,一部是关于戏剧理论,另一部则应该至少包括十个平剧剧本,他不应该只做我们这一代的老师,他应该做以后很多代年轻人的老师……

(21)可是老师已不在了,深夜里我打电话和谁争论去呢?

(22)对于我的戏剧演出,老师的意见也甚多,不论是“灯光”、“表演”、“舞台设计”、“舞蹈”,他都“有意见”,事实上俞老师是个连对自己都“有意见”的人,他的可爱正在他的“有意见”。

(23)老师说对说错表情都极强烈,认为正确时,他会一叠声地说:

“对—对—对—对—……”每一个“对”字都说得清晰、缓慢、悠长,而且几乎等节拍,认为不正确时,他会嘿嘿而笑,摇头,说:

“完全不对,完全不对……”

(24)令我惊讶的是老师完全不赞同比较文学,记得我第一次试着和他谈谈一位学者所写的关于元杂剧的悲剧观,他立刻拒绝了,并且说:

(25)“晓风,你要知道,中国和西洋是完全不同的,完全不同的,一点相同的都没有!

(26)“好,”我不服气,“就算比出来的结果是‘一无可比’,也是一种比较研究啊!

(27)可是老师不为所动,他仍坚持中国的戏就是中国的戏,没有比较的必要,也没有比较的可能。

(28)后来,我发觉俞老师和其他年轻人在各方面的看法也每有不同,到头来各人还是保持了各人的看法,而师生,也仍然是师生。

(29)有一阵,报上猛骂一个人,简直像打落水狗,我打电话请教他的意见,他绝口不提那人的“人”,却盛赞那人的文章,说:

“自有白话文以来,能把旧的诗词套用得那么好,能把固有的东西用得那么高明,此人当数第一!

(30)他又赞美他取譬喻取得婉委贴切。

放下电话,我感到什么很温暖的东西,我并不赞成老师说他是白话文的第一高手,但我喜欢他那种论事从宽的胸襟。

(31)后来,就在报上看到老师的死。

老师患先天性心脏肥大症多年,原来也就是随时可以撒手的。

悲伤是留下来的,师母,和一切承受过他关切和期望的年轻人,我们有多长的一段路要走啊!

(32)老师生前喜欢提及明代的一位女伶楚生,说她“孤意在眉,深情在睫”,“孤意”和“深情”原是矛盾的,却又很微妙地是一个艺术家必要的一种矛盾。

(33)老师死后我忽然觉得老师自己也是一个有其“孤意”有其“深情”的人,他执着于一个绵邈温馨的中国,他的孤意是一个中国读书人对传统的悲痛的拥姿,而他的深情,使他容纳接受每一股昂扬冲激的生命,因而使自己更其波澜壮阔,浩瀚森森……

(选入时有改动)

7.赏析第⑦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3分)

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