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集高考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10 遗传的分子基础对点训练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777888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04.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聚集高考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10 遗传的分子基础对点训练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聚集高考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10 遗传的分子基础对点训练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聚集高考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10 遗传的分子基础对点训练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聚集高考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10 遗传的分子基础对点训练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聚集高考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10 遗传的分子基础对点训练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聚集高考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10 遗传的分子基础对点训练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

《聚集高考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10 遗传的分子基础对点训练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聚集高考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10 遗传的分子基础对点训练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聚集高考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10 遗传的分子基础对点训练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

机体受抗原刺激产生的记忆细胞可识别再次进入机体的抗原并产生免疫反应;

S型细菌与R型细菌基因的差异是导致二者性状差异的原因;

肺炎双球菌利用自己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肽键与双缩脲试剂反应生成紫色络合物,高温破坏的是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而肽键未被水解,故高温处理过的蛋白质仍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3.(2011·

广东卷)艾弗里和同事用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从表可知(C)

实验

组号

接种

菌型

加入S型菌物质

培养皿

长菌情况

R

蛋白质

R型

荚膜多糖

DNA

R型、S型

DNA(经DNA酶处理)

A.①不能证明S型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

B.②说明S型菌的荚膜多糖有酶活性

C.③和④说明S型菌的DNA是转化因子

D.①~④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①、②组加入S型菌的蛋白质或荚膜多糖,都只长出R型菌,说明蛋白质和荚膜多糖不是转化因子。

③组加入S型菌的DNA,结果既有R型菌又有S型菌,说明DNA可以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

④组加入的DNA酶能将DNA水解成脱氧核糖核苷酸,结果只长出R型菌,说明DNA的水解产物不能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③、④组对比说明了只有DNA才能使R型菌发生转化。

 4.(2011·

江苏卷)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C)

A.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B.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

C.用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D.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分别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5.赫尔希和蔡斯通过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实验包括4个步骤:

①培养噬菌体(侵染细菌) ②35S和32P标记噬菌体 ③放射性检测 ④离心分离。

实验步骤的先后顺序为(C)

A.①②④③B.④②①③

C.②①④③D.②①③④

本实验包括4个步骤:

第一步获得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

第二步再培养噬菌体(侵染细菌);

第三步离心分离培养液;

第四步进行放射性检测。

 6.(2010·

海南卷)某同学分离纯化了甲、乙两种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重新组合为“杂合”噬菌体,然后分别感染大肠杆菌,并对子代噬菌体的表现型作出预测,见表。

其中预测正确的是(B)

“杂合”噬菌

体的组成

实验预期结果

预期结果序号

子代表现型

甲的DNA+

乙的蛋白质

1

与甲种一致

2

与乙种一致

乙的DNA+

甲的蛋白质

3

4

A.1、3B.1、4

C.2、3D.2、4

噬菌体是一类病毒,它的外壳由蛋白质构成,内有DNA。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只将DNA注入大肠杆菌细胞内,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

噬菌体的DNA进入大肠杆菌后,以大肠杆菌内部的氨基酸为原料,通过大肠杆菌的核糖体合成噬菌体的蛋白质。

因此,重新组合的“杂合”噬菌体的DNA来自于哪种噬菌体,后代的表现型就与哪种噬菌体一致。

 7.赫尔希和蔡斯分别用35S和32P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下列被标记的部位组合正确的是(A)

CNH2HCOOH①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②④

35S标记在氨基酸的R基上,32P标记在核苷酸的磷酸基团上。

 8.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经过一段时间的保温、搅拌、离心后发现放射性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沉淀物的放射性很低,对于沉淀物中含有少量的放射性的正确解释是(A)

A.经搅拌与离心后还是有少量含有35S的T2噬菌体吸附在大肠杆菌上

B.离心速度太快,较重的T2噬菌体有部分留在沉淀物中

C.T2噬菌体的DNA分子上含有少量的35S

D.少量含有放射性35S的蛋白质进入大肠杆菌内

沉淀物中含有少量的放射性,是由于还有少量含35S的T2噬菌体吸附在大肠杆菌上,没有分离下来。

彻底离心时,不会有T2噬菌体留在沉淀物中;

由于T2噬菌体进入大肠杆菌的是DNA而不是蛋白质外壳,所以新产生的T2噬菌体的DNA分子上不会有35S,也不会有含35S的蛋白质进入大肠杆菌内。

 9.科学家从烟草花叶病毒(TMV)中分离出a、b两个不同品系,它们感染植物产生的病斑形态不同。

下列4组实验(见下表)中,不可能出现的结果是(C)

编号

实验过程

实验结果

病斑

类型

病斑中分离出

的病毒类型

a型TMV→感染植物

a型

b型TMV→感染植物

b型

组合病毒(a型TMV的蛋白质+b型TMV的RNA)→感染植物

组合病毒(b型TMV的蛋白质+a型TMV的RNA)→感染植物

A.实验①B.实验②

C.实验③D.实验④

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a型TMV的蛋白质+b型TMV的RNA形成的组合病毒感染植物后,其病斑类型与分离出的病毒均为b型。

病毒包括DNA病毒和RNA病毒两类,分别以DNA和RNA作遗传物质;

结构简单,包括了外部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核酸两部分;

不能单独生存,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

在侵入活细胞时,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核酸进入,子代个体的性状由核酸决定。

10.现有两组实验数据:

(1)测得豌豆中DNA有84%在染色体上,14%在叶绿体上,2%在线粒体上;

(2)进一步测得豌豆染色体的组成是:

DNA占36.5%,RNA占9.6%,蛋白质占48.9%。

这些实验数据表明(B)

A.染色体是DNA的唯一载体

B.染色体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C.DNA能传递遗传信息

D.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从题中所列数据可知,染色体、叶绿体、线粒体都是DNA的载体,染色体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11.(2013·

长春模拟)科研人员将提取出的“疯牛病”病毒用DNA水解酶和RNA水解酶分别进行处理后,发现该病毒仍具有侵染能力,但用蛋白酶处理后,病毒就会失去侵染能力,该现象说明(B)

A.“疯牛病”病毒由蛋白质和核酸构成

B.“疯牛病”病毒的遗传物质应该是蛋白质

C.“疯牛病”病毒对核酸水解酶具有抵抗力

D.“疯牛病”病毒不含蛋白质,只含核酸

用DNA水解酶、RNA水解酶处理后仍具有侵染能力,说明其遗传物质不是DNA或RNA;

用蛋白酶处理后,病毒失去侵染能力,说明起遗传作用的是蛋白质。

12.(2013·

肇庆模拟)回答下列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有关的问题:

Ⅰ.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完成了著名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面是实验的部分步骤:

(1)写出以上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

第一步:

 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 。

第二步:

 把35S标记的噬菌体与细菌混合 。

(2)以上实验结果说明:

 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体内 。

(3)若要大量制备用35S标记的噬菌体,需先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 大肠杆菌 ,再用噬菌体去感染 被35S标记的大肠杆菌 。

Ⅱ.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在理论上,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下层沉淀物中具有很高的放射性;

而实验的实际最终结果显示:

在离心后的上清液中,也具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层的放射性强度比理论值略低。

(1)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采用的实验方法是 同位素标记法(同位素示踪法) 。

(2)在理论上,上清液放射性应该为0,其原因是 理论上讲,噬菌体已将含32P的DNA全部注入大肠杆菌内,上清液中只含噬菌体蛋白质外壳 。

(3)由于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有较大的误差,由此对实验过程进行误差分析:

a.在实验中,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时间如果过长,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其原因是 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来,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 。

b.在实验中,如果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将 是 (填“是”或“不是”)误差的来源,理由是 没有侵入大肠杆菌的噬菌体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 。

(4)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 DNA是遗传物质 。

(5)上述实验中, 不能 (填“能”或“不能”)用15N来标记噬菌体的DNA,理由是 在DNA和蛋白质中都含有N元素 。

Ⅰ.沉淀物中放射性很低,上清液中放射性很高,说明是用35S标记的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

噬菌体的繁殖必须在大肠杆菌内进行,要获得用35S标记的噬菌体,需要先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去感染被35S标记的大肠杆菌,才可以得到被35S标记的噬菌体。

Ⅱ.

(1)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采用的实验方法是同位素标记法。

(2)在DNA中含有P元素,蛋白质中没有,故32P只能进入噬菌体的DNA中。

在侵染过程中,由于噬菌体的DNA全部注入大肠杆菌,离心后,上清液中是噬菌体蛋白质外壳,沉淀物中是被侵染的大肠杆菌,因此上清液中没有放射性。

(3)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如果时间过长会使带有放射性的噬菌体从大肠杆菌中释放出来,使上清液带有放射性;

如果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也会使上清液带有放射性。

(4)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表明,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证明了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5)N元素在DNA和蛋白质中都含有,因此不能用15N标记DNA。

13.(2013·

杭州模考)已知菠菜的干叶病是干叶病毒导致的,但不清楚干叶病毒的核酸类型,请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材料:

苯酚的水溶液(可以将病毒的蛋白质外壳和核酸分离)、健康生长的菠菜植株、干叶病毒样本、DNA水解酶、其他必需器材。

(1)实验步骤:

①选取两株生长状况相似的菠菜植株,编号为a、b。

②用苯酚的水溶液处理干叶病毒样本,并设法将其蛋白质和核酸分离,以获得其核酸。

③在适当条件下,用 DNA水解酶 处理干叶病毒样本的部分核酸。

④ 一段时间后,用处理过的核酸稀释液喷洒植株a,用未处理过的核酸稀释液喷洒植株b 。

⑤再过一段时间后,观察两株菠菜的生长情况。

(2)实验结果及结论:

① 若植株a、b都出现干叶病,则病毒的核酸是RNA ;

② 若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