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考试重点资料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771365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3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地理学考试重点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自然地理学考试重点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自然地理学考试重点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自然地理学考试重点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自然地理学考试重点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地理学考试重点资料文档格式.docx

《自然地理学考试重点资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地理学考试重点资料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地理学考试重点资料文档格式.docx

(1)停蓄阶段

(2)漫流阶段(3)河槽集流阶段

12、P215洪水三要素:

洪峰流量Q洪水总量W和洪水过程线。

13、P216河流补给的形式:

降水、冰川积雪融水、地下水、湖泊和沼泽都可以构成河流的水源。

14、岩石的水理性质:

P232岩石与水作用时,表现出不同的容水性、持水性、给水性、透水性等,这就是岩石的水理性质。

15、地下水的运动:

P234形式一般分为两种:

一是层流运动,一是紊流运动。

16、线性渗透定律:

单位时间内通过岩石的水量与岩石的渗透系数、水头降低高度和岩石断面积是正比,与渗透距离成反比,从而建立了达西公式:

Q=KAh/l

Q为单位时间内透过岩石的水量,K为渗透系数,A薇岩石断面面积,h为水头降低值。

15、地下水安埋藏条件的分类:

P236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三类。

此外按其储藏缝隙的种类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16、冰川类型:

按照形态、规模及所处地形分为山岳冰川、大陆冰川、高原冰川和山麓冰川。

五、地貌

1、基本地貌P250分为山地和平原。

2、风化作用P253定义:

地标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称为风化过程或风化作用。

3、风化壳:

风化作用的残留矿物、次生矿物即可溶性物质统称为风化产物,风化产物虽经风化与剥蚀面依然残留原地覆盖于母岩表面者,即是风化壳或称残积物。

4、块体运动与重力地貌:

P256块体运动指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及土地表水和地下水影响下沿坡向下运动。

大致可分为崩落、滑落和蠕动三类并发育相应的重力地貌。

5、流水地貌:

p260

地表流水包括:

坡面流水、沟谷流水和河流三大类。

坡面流水地貌和沟谷流水地貌。

6、河流阶地:

P271包括哪几类:

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基座阶地。

7、河谷类型:

P272以河谷发育与地质构造的关系为依据,通常将河谷分为顺向河谷、次成河(谷)、逆成河(谷)、先成河(谷)与叠置河(谷)等类型。

8、河流劫夺:

一条河流溯源侵蚀导致分水岭外移,从而占据相邻河流流域的过程叫做河流劫夺。

9、喀斯特地貌:

P275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

10、冰原地貌(冻土地貌)P286:

冻土是岩石圈与大气圈热交换作用的产物。

在中低纬高山高原和高纬、极地区,气温低而降水量少的地方,低温常处于零温或负温,水分渗入土中后,上部发生周期性冻融,下部则长期处于冻结状态,成为多年冻土层。

由于多年冻土层的存在而产生的一些独特的地貌,成为冰原地貌或冻土地貌。

11、热融地貌:

P289是指由热融作用产生的地貌。

热融作用可分为热融滑塌和热融沉陷两种。

12、风蚀残丘与雅丹地貌:

P292风力侵蚀年轻而相对坚固的沉积物,可形成宽窄不一,底部崎岖不平,但走向多与盛行风相平行的谷底,即风蚀谷。

风蚀谷间的残留高地或孤立丘岗即是风蚀残丘。

形态与风蚀残丘类似但由蚀余松散土状堆积物如河湖相地层形成的一类特殊风蚀残丘,则称雅丹地貌。

“魔鬼城”“怪物谷”。

13、海岸的分类:

P302通常把海岸分为沿岸和沙岸(包括粉砂淤泥质海岸)

六、土壤圈

1、土壤含义:

P311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生物与非生物混合体,也是一个能从物质组成、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剖析的自然体。

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2、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大题):

P313作用:

(1)土壤圈与地球生命作用,包括土壤圈物质循环的能量变化,生物变化,水循环,碳、氮、硫、磷循环及环境效应。

(2)土壤圈与人类生存条件,包括土壤资源区域性开发与管理,综合农业中的动态变化,土壤对农林牧业适宜性,营养元素的空间调控,土壤圈中各障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限制作用。

(3)土壤圈与自然环境,包括中金属元素在土壤圈中的空间分布、迁移、转化及生存效应;

土壤污染物质的来源、分布、变化、迁移、浓集对生物环境的影响及调控;

土壤在符合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及优化模式。

(4)土壤圈与全球土壤变化,包括自然与人为条件下土壤圈内不同土壤类型的历史演变;

现代成土过程基本特性变化预测;

土壤退化,土壤痕量气体的通量及其对温室效应的影响。

(5)土壤圈物质的组成与性质,包括土壤胶体表面的性质,土壤中有害物质的化学行为,土壤水分性质,植物营养元素的化学性质,根据主要微生物的生理生态性质,土壤有机质组成、性质,土壤生态系统的机构与功能等。

3、土壤形态:

P315是指土壤和土壤剖面外部形态特征,如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色、质地结构、结持性、孔隙度等。

土壤形态学对研究土壤的形成和发展,对土壤分类、土壤特性、土壤资源评价都有重要意义。

4、土壤剖面:

是一个不断演化和发育的自然实体,其特性是在一定地形和时间条件下,由气候和生物对母质的结果。

5、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P330土壤发育的母质因素,气候因素、生物因素、地形因素、时间因素。

6、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

P337自然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是物质的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过程矛盾的统一。

7、土壤资源的概念:

P364土壤资源是指具有农林牧业生产性能的土壤类型的总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属于地球上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8、土壤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P371

(1)耕地逐年减少,人地矛盾突出。

(2)土壤侵蚀的危害(3)土壤退化,生产力下降(4)土壤盐碱化(5)土地沙化(6)土壤污染

七、地球的生物界

1、P382生物分类系统中采用的等级单位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等。

美国泰克把生物划分为原核生物、原生生物、植物、真菌和动物五个界。

2、生态学:

P385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控制这生物的全部生理过程、形态构造和地理分布。

在环境对生物发生影响的同时,生物有机体特别是生物群体也对环境明显的改造作用。

3、生态因子:

P386环境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体,其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影响的环境要素叫生态因子。

4、生物与环境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在认识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是必须注意以下几个特点:

(1)综合性

(2)非等价性(3)不可代替性(4)限制性

5、空气与生物的影响可从空气的化学成分和空气运动两个方面考察,而且前者尤为重要。

P390

6、生物的适应:

P396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个体发育和行为等特征与其长期生存的环境条件相互统一、彼此适合的现象。

7、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有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两类。

8、P399

9、种群增长:

P400是种群动态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它是指以各种群个体数目随着时间变化而增减的情况。

10、种群的增长有J型和S型。

11、种群的物种多样性:

P403一般把群落中的物种数目(丰富度)和各种物种的个体数目(均匀度)两个参数的结合称为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12、演替:

P408在一定地段上一种群落被一种群落替代的过程。

13、群落演替的类型:

(1)按群落所在地的基质状况(物理环境)可分为两类,一是在原生裸地上首先出现先锋植物群落,以后相继产生一系列群落的替代过程叫做原生演替;

另一类是原来有过植被覆盖,以后由于某种原因植被消失了,这样的裸地叫做次生裸地。

(2)群落演替按其发展方向不同分为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

14、生态系统:

P412定义:

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生物群落)和非生物成分(物理环境)通过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15、生态系统的组分:

一个完全的生态系统有四类成分构成,即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个类群。

16、生物系统的功能:

P417具有单向能量流动、循环式物质流动和信息传递等基本功能。

17、

18、正负反馈:

P426

负反馈能够使生态系统受到一定干扰后恢复和保持其稳定平衡状态。

正反馈的作用与负反馈相反,即生态系统受到内部或外界某因素的干扰而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系统地输出),这些变化不是抑制而是加强了因素干扰和引起的变化,导致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稳定状态。

因此正反馈往往有很大的破坏性。

19、生物多样性的概念P447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包括:

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0、生物多样性的价值P449

(1)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是多方面的。

人类食物几乎完全取自生物,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由于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克制,任何物种都不可能无限增长,一般不会发生灾难性病虫害现象,属于直接使用价值;

另外还有药用价值等等。

(2)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通常又叫生态功能,虽然难以用经济指标来衡量,但其作用也很显著。

生物多样性在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等方面的作用十分明显。

它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作用。

能够减缓气温的剧烈变化、增加空气湿度和减少旱涝灾害的发生。

生物和生态系统还能吸收和分解环境中的有机废物、农药和其他污染物,减少空气中尘埃和细菌的数量,净化大气、改善环境。

(3)潜在价值或选择价值,即为后人在利用生物多样性方面提供选择机会价值。

21、生物多样性的保护P455

(1)就地保护,就是在原地将有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野生生物物种及其生境划出一定面积,建立自然保护区和保护点,借此保护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繁衍与进化,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物质能量流动与其他生物学过程的正常进行。

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2)迁地保护,某些动植物物种受到威胁处于严重濒危状态,必须紧急拯救时可将保护对象的部分种群迁离原地,在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畜牧场、引种繁育中心等人工保护中心进行驯养和繁育,使其种群数量有所扩大。

待物种恢复到一定数量后再选择适宜的地区放归大自然,以利于其生存和繁衍。

(3)离地保存,就是利用现代技术特别是低温技术,将农作物、家畜、家禽及其野生亲缘物种等生物体的一部分进行长期存储以保存物种的种质。

八、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1、地域分异的尺度P473

(1)全球性地域分异

(2)全海洋和全大陆地域分异

(3)区域性地域分异

以上三种为大尺度分异

(4)中尺度地域分异

(5)小尺度地域分异

2、自然区划原则P428

(1)发生统一性原则,即必须保证每一个自然区具有发生上的统一性。

(2)相对一致性原则,指必须保证每个自然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

(3)空间连续性原则,也称区域共轭性原则,要求所划分的自然区作为个体保持空间连续性,不可分离,不可重复。

这是区划同地域类型划分的本质区别之所在。

(4)综合性原则与主导因素原则,任何自然区有别于其他同级自然区,都变现在地域分异因素及整体自然特征的差异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