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之二教育学知识点归纳.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77117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考试之二教育学知识点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之二教育学知识点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之二教育学知识点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之二教育学知识点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之二教育学知识点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考试之二教育学知识点归纳.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之二教育学知识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考试之二教育学知识点归纳.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考试之二教育学知识点归纳.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之二教育学知识点归纳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

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升华经验的基本途径。

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2、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库姆斯)

3、正规教育的标志是:

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4、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

清末“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5、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

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

6、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7、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8、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主导)

9、近代教育的变化表现: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教育的世俗化;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10、20世纪以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公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11、孔子: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13、苏格拉底:

问答法(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14、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萌芽

15、卢梭:

《爱弥儿》

16、洛克:

“白板说”

17、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18、杜威:

《民本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教育学

19、康德: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教授

20、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在全世界的传播,是近世纪人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事件;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使得教育学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但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变革不起决定作用

3、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

5、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6、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7、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9、教育与文化:

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10、学校文化的特性:

它是一种组织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它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校园文化(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核心)是它的缩影

11、校风:

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12、学生文化   成因:

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的交互作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社区的影响

     特征:

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化,互补性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1、教育的直接目的:

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2、个体身心发展:

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人的身心发展特殊性表现:

它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具有能动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内发论(孟子),外轹论(荀子,洛克“白板说”),所因素相互作用论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5、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

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成熟:

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环境:

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学校教育:

具有独特的功能

   个体主观能动性:

是推动人本身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第四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

  广义:

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

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教育目的:

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它的实现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

3、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4、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

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5、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社会制度,国家的文化背景);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6、我国的教育目标: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7、基本精神:

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8、素质教育:

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包括德智体美劳

9、德育的要求:

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建立民主和法制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形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养成适应不断改革开放形势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

10、智育的要求:

帮助学生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技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积极的心理品质

11、体育的要求: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了解科学营养知识

12、美育的要求:

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13、劳育的要求:

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和劳动实践,使学生了解物质生产的基本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结合劳动技术教育,还可以授予学生一定的商品经济知识

14、创新的意义: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前列;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第五章、学生和教师

1、学生和教师:

是教育系统的最基本的要素

2、学生的特有本质属性:

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3、学生社会地位的保障:

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

4、学生的身份(其法律定位的前提):

是国家公民;是国家和社会未成年的公民;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5、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

人身权(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为丰富):

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受教育权(最主要)

6、学生的义务:

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7、教师(性质):

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8、教师职业的特点:

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9、教师的职业角色:

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

10、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教育专业素养:

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11、师生关系:

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12、师生关系: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标,也是教育成功条件;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山的、人格上的影响

第六章、课程

1、课程:

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2、斯宾塞:

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

3、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4、课程分类   按课程任务:

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按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

国家(一级),地方(二级),学校

5、制约课程的因素:

社会,知识,儿童

6、教育目的:

是指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根本依据

7、培养目标:

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

8、课程目标:

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9、教学目标:

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

10、课程目标的依据:

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对学科

11、课程设计:

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

12、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13、教学计划:

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我国的特点:

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14、教学大纲:

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有利于保证教学的计划性和质量。

其构成是说明部分,文本部分

15、教科书:

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

16、教科书的作用:

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的依据;是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统筹安排本学科的各种活动的依据

17、教科书编写的原则:

按照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