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心理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6395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特殊儿童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特殊儿童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特殊儿童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特殊儿童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特殊儿童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特殊儿童心理学.docx

《特殊儿童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特殊儿童心理学.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特殊儿童心理学.docx

特殊儿童心理学

第一章特殊儿童心理学概论

第一节特殊儿童心理学概述

一、研究对象

1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定义:

特殊儿童心理学是研究特殊儿童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研究对象:

特殊儿童(ExceptionalChildren):

儿童在身心的发展上偏离正常,即在身体、行为、语言、智力、情绪与人格等发育上与正常儿童有明显差异。

3研究内容

1)宏观研究2)微观研究

二、关于特殊儿童的分类

1广义的特殊儿童分类

1)天才;2)智力落后;3)身体和感官缺陷;4)行为异常;5)学习障碍;6)言语障碍;7)畸形和其他健康缺陷。

2狭义的特殊儿童的分类1)智力落后;2)重听;3)聋;4)言语缺陷;5)视觉障碍;6)情感严重紊乱;7)畸形损害;8)其他健康损害;9)聋盲;10)多种障碍;11)特殊学习障碍。

三、儿童发展中可能存在的差异

1身体形体的地区、时代、民族差异

1)地区差异2)时代差异3)民族差异

2心理差异

1)智力差异2)性格差异3)气质差异4)心理疾患差异

第二节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的研究简史

一、国外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从历史上看,人们对待残疾儿童的态度有一个从野蛮消灭到完全平等的渐渐走向文明的过程。

1国外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研究的产生前阶段

早期人类社会对待残疾儿童采取野蛮残忍的手段:

1)古希腊2)古罗马

2国外特殊心理与教育研究的产生和发展阶段

1)产生的原因

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的产生。

医学和解剖学的发展。

哲学和普通教育学发展。

2)发展的阶段

(1)歧视阶段(1800年以前)

(2)重视阶段(1800年-1900年)

(3)发展阶段(1900年至今)

二、中国特殊心理与教育研究的产生和发展

1中国特殊心理与教育研究的产生前阶段

1)统治者宽待残疾人2)统治者制造残疾

2中国特殊心理与教育研究的产生、发展阶段

1)产生阶段

1874年,英国牧师穆·威廉在北京开办了中国第一所特殊学校--瞽叟通文馆。

我国一些有识之士仿效西方创办特殊学校。

在旧中国战争频繁,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缓慢。

2)发展阶段

3)新中国成立后,特殊教育有了很大发展。

4)文革期间,特殊教育受到严重干扰。

5)78年以后,特殊教育发展迅猛:

特殊学校数量猛增;各大学设立特殊特殊教育专业。

第三节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和教育思潮

一、特殊儿童与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1自然成熟理论

格塞尔认为,儿童的发展受自然成熟规律的支配。

儿童的异常发展是成熟过程偏离了正常发展轨道。

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异常行为可能自然消除。

注重发展偏离的诊断,制订《格塞尔发育量表》。

2心理动力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领域中的心理冲突或情绪困扰是造成特殊儿童异常发展的根源。

惊世骇俗的创造者:

弗洛伊德

影响整个人类,改变现代思想的只是三个犹太人:

弗洛伊德、卡尔·马克思和爱因斯坦。

—萨特

3行为主义理论

代表人物有华生、巴甫洛夫、桑代克、斯金纳、班杜拉等。

他们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

提出强化法、系统脱敏法、消退法等行为疗法。

这些理论和疗法对矫治特殊儿童很有帮助。

4儿童发展阶段理论

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科尔伯格、埃里克森等。

他们从宏观和长远的观点对待儿童发展问题:

一方面注意早期发现和预防特殊儿童的产生;另一方面帮助特殊儿童解决发展危机,并做好各发育阶段的衔接。

5生态模式理论

生态理论是对旧的各理论的整合。

他们认为,人的行为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要从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去理解和研究特殊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异常反映出患儿和其环境之间不协调,只有改变整个环境系统,才能缓解和消除儿童的异常发展。

二、特殊儿童的教育思潮

1人权观点

《残疾人世界行动纲领》指出,会员国应保障残疾人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包括使最严重残疾的儿童享受义务教育。

2康复和社会适应的观点

康复(rehabilitation)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内,使有缺陷的人在心智、身体、参与社会生活等功能上得以改进所采取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有助于使他们适应或重新适应社会生活的各种手段。

(联合国37/52号决议,1982)

康复的目标是为特殊儿童重返社会或适应社会生活。

3正常化与融合的观点

正常化(normlization)是保证残疾人尽可能使他们的日常生活状态与成为社会主流的生活模式相接近。

融合(integration)特殊儿童长大后要进入社会,在学校学习期间应该让他们与社会正常人接触,求得平等的教育机会并为进入社会作准备。

4回归主流与全纳教育

回归主流(mainstreaming)是特殊需要的学生在部分或全部上课时间内包括在普通班级中,使他们能和正常儿童能进行积极的相互影响。

(smith,D,1995)

全纳教育(inclsiveeducation)是特殊儿童也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特殊儿童必须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这些学校必须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萨拉曼卡宣言,1994)

第四节特殊儿童心理的研究方法

一、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的标准来研究特殊儿童的心理。

2系统性原则把各种心理现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进行研究。

3教育性原则从有利于教育,有利于个体身心健康的角度来研究。

二、特殊儿童研究的类型

1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在定性研究方面,着重对收集到的研究资料进行描述性和推理性的分析;在定量研究方面,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处理研究资料,揭示特殊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

2.调查研究与实验研究

调查研究是以提问的形式搜集有关资料,但单纯的调查研究有时不能有效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缺乏有力证据。

实验研究是严格控制无关变量进行的实验研究。

它能克服调查研究的不足。

例如:

1学习困难儿童的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2正常儿童与弱智儿童记忆广度的比较研究

3.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

理论研究是从理论方面来探讨特殊儿童心理产生的原因与实质。

实践研究则是注重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研究。

例如:

1)弱智学生心理理论的研究;2)弱智儿童的数学教材编写的研究

三、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1病理描述法

1)定义对患儿的心理与行为症状作系统的、详尽的病理文字描述。

2)描述内容包括患儿的主要症状表现、当前心理状态、病史、家庭背景等。

2观察法

1)定义通过观察被试外部表现来研究心理。

2)观察结果整理的方法

(1)项目审核法对所需观察的特定行为项目进行审核,记录出现的次数、出现的时间等。

(2)等级评定法对观察结果分等级进行量化,如5分等级制。

3调查法

定义:

调查法是以提出问题的形式搜集被是各种有关材料来研究心理。

种类:

一般调查和专题调查;实施特征调查和征询意见调查;结构性调查和非结构性调查;问卷法、谈话法和作品分析法

4实验法

1)定义控制有关条件,以实验来引起被试心理活动来研究心理。

2)分类:

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

5测验法

1)定义通过运用心理量表对被试进行测量的一种方法。

2)分类

(1)从内容来分,可分为智力测验、创造思维测验和人格测验等。

(2)从测验材料来分,可分为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

 

第二章特殊儿童的心理鉴定

第一节特殊儿童鉴定的常见标准

一、特殊儿童心理鉴定的常见标准

1社会文化标准即以社会文化常规模式来衡量儿童是否偏差。

2发展标准即以儿童发展的正常序列与速度作为标准来衡量。

3症状标准即以儿童是否具有某些特殊症状作为标准来衡量。

4统计标准即以统计学上的得分为标准来衡量。

二、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共性与差异

1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共性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共性具体表现为:

1)发展历程模式相似;2)生理组织结构相似;3)心理需求要素相似;4)人格发展相似;5)社会适应内容相似

2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差异

1)大部分特殊儿童存在明显生理或心理缺陷2)特殊儿童的个体间和个体内差异明显3)特殊儿童难以适应普通学校的教育方法

二、特殊儿童的检出率

1检出率

1)定义:

从调查样本中检验出来的行为异常占调查总人数的百分比。

2)地区差异:

由于判断标准不同等,各国报告特殊儿童的检出率存在较大差异。

3)性别差异:

特殊儿童的患病率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4.9:

1;男性儿童多表现为严重的精神失调、多动症、学习困难;女性多表现为恐惧、抑郁、焦虑等。

2预后预后是指对问题儿童今后的行为或成年以后的心理状况进行预测。

1)预测困难2)慎重预测

第二节特殊儿童的临床检查

一、采集病史

1病史来源要真实可靠2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3做好客观记录

二、写好病历报告

病历报告一般包括下列内容:

1一般情况:

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年级、父母职业与文化程度、病史提供者与患儿关系、联系方式等。

2主诉的问题:

患儿异常的主要表现和时间。

3现病史:

发病的起始、发展,如发病的条件和原因,起病缓急和早期症状,疾病发展,既往用药和疗效等。

4生长发育史:

从胎儿期直至发病前的全部过程与特点。

5既往史:

包括喂养史、健康史、教养史。

6家族史:

家庭结构与成员的影响,亲自关系,婚配关系,遗传病史。

三、检查心理状态

1一般表现:

检查生长发育水平,意识是否清醒,检查时的表现,是否合作,有无紧张、哭闹,他伤、自伤行为。

2认识活动:

在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智力上是否正常。

3情感活动:

情感是否抑郁、焦虑,是否易激惹,情感是否稳定、协调。

4意志与行为:

意志是否增强或减退,行为是否异常。

5自知力:

患儿对自己疾病的认识和态度如何。

四、分析病史资料与诊断

1分析病史资料:

一般根据发病基础、病程、病因、症状特点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分析,以提出科学、客观诊断。

2诊断:

作出症状学诊断;防止产生诊断危机1)滥用的危机2)“真实化”的危机

第三节特殊儿童心理鉴定的工具

一、常用的筛查工具

1丹佛发育筛选测验:

丹佛发育筛选测验(DenverDevelopmentalScreeningTest,DDST),适用于0-6岁儿童。

美国弗兰肯伯格与多兹共同制订,1967年发表。

筛查项目由4个能区和105个项目组成。

4个能区包括:

应人能、应物能、粗动作能和言语能。

每次测试需要10至20分钟。

250项提问智能测验:

50项提问智力测验适用于4-7岁儿童,美国儿科学院加州分院使用的“儿童入学准备测验”。

包括对运动、常识、记忆、视觉、听觉、思维、语言等方面的能力的测验。

在我国经修订补充为50项。

此量表简单易行,每次测试需15至20分钟。

3画人测验:

画人测验又称古德依纳夫-哈里斯(Goodenough-harrisDrawingTest)最早是由古德依纳夫于1926年编制。

1963年美国人哈里斯修订。

适用于4-12岁儿童。

根据儿童对人体的18个部位的画法打分。

一般在10-12分钟内完成。

4皮博迪图片词汇测验(PPVT):

PPVT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是由美国心理学家L.M.邓恩于1965年发表的,主要是为了测量发声有困难的人及聋人的词汇“使用”能力,是目前美国智力落后协会(AAMD)所常用的一种智力测验方法,可供2.5岁到18岁的儿童使用,有150组黑白图片组成,测试小儿的一般能力。

二、诊断测验

1格塞尔发育量表:

格塞尔发育量表(GesellDevelopmentScale),适用于0-3岁儿童。

美国耶鲁大学格塞尔和他的同事于1940年发表。

此量表为婴幼儿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