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 中学教育学 复习重点总结 完整版Word文件下载.docx
《全国通用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 中学教育学 复习重点总结 完整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 中学教育学 复习重点总结 完整版Word文件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和其他学科发生学科间关系的首先是哲学。
直到12世纪后半期教育学形成一门学科时,最早的教育学讲座大都是由哲学家讲授的。
德国设立教育学科最早的哥尼斯堡大学,所开的讲座名称就是“哲学与教育”。
更多教师资格考试资料请点击链接:
////0>
.
包您顺利通过考试,免费学习。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学的产生
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教育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
二、教育学发展,四个阶段:
(多/空)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萌芽时期的教育学也就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学,这一时期,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
1.儒家:
孔子及其思想总结《论语》,教学纲领: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合;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有教无类”、“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学而知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墨家:
墨子认为获得知识理解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
3.道家:
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4.战末:
乐正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主要思想: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提出严格的视导和考试制度: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主张启发式教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5.封建社会:
韩愈《师说》、朱熹《语录》、颜元《存学篇》
古希腊:
苏格拉底的问答法(产婆术):
分三步:
苏格拉底讽刺?
?
定义?
助产术。
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
灵魂是由理性(基础)、意志、情感三部分组成的,理性表智慧,意志表勇敢,情感表节制。
通过教育可以使人由“现实世界”走向“理想世界”。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认为:
追求理性就是最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教育应该是国家的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
按照儿童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
1.1632年,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步教育学著作。
强调教育的自然性,首先是指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都有相同的自然性,都应受到相同的教育;
其次是说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最后是说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论证了班级教育授课制。
提出了教学的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和迅捷性的原则。
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
2.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开创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
提倡自然主义教育,认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德国的大哲学家康德,他是第一位在大学(格尼斯堡)里开始教育学讲座的教授。
他指出,所谓的教育指保育(儿童之养教)、管束、训导和道德陶冶而言。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他认为教育目的在于按照自然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
教育应做到智育、德育和体育的一体化,使头、心和手都得到发展。
近代,英国洛克的“白板说”及绅士教育。
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是来自后天。
“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6.19世纪,德国赫尔巴特,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誉为第一部科学形态的教育学。
强调教育学的两个基础:
哲学的伦理基础和心理学基础。
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四阶段说以及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传统三中心。
首次提出“教育性教学”、“课程体系”、“管理制度”等教育范畴。
(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1.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教育论》。
主张科学只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
提出:
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么生活。
2.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实用主义教育学说,杜威:
是现在教育的代言人(地位。
《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与改组。
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
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
3.1939年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社会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把教育学分成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学校管理论四个部分。
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近代杨贤江,1930年出版《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各学科相互渗透,逐渐深化,内容更加丰富。
1.1956年,美心理学家布卢姆制定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
2.1963年美心理学家布鲁纳出版了《教育过程》一书。
主张“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学科基本结构,即构成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基本原则,基本法则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与规律性。
“任何学科都能按照某种正确的方式,交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人和儿童”提倡发现学习。
3.1975年苏联出版了心理学家、教育家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
他批判传统的教学理论对发展学生智力的忽视,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巴班斯基的《论教学过程最优化》应用系统论的方法研究了教学过程的最优化问题。
把教学过程划分为社会方面的成分、心理方面的成分和控制方面的成分三部分。
第一章教育概述
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一、教育的基本概念
把“教”与“育”连在一起,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中的“得天下人才而教育之”,自此,便有“教育”一词。
夸美纽斯认为“教育在于发展健全的个人”,裴斯泰洛奇说“依照自然的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经验的不断改造和重新组织”、“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等。
教育的概念可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
广义:
指的是一切有意识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和意识的活动。
它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
是专指学校教育而言的,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多?
空?
简)(论述,先总述再分述最后总结)
(一)教育者。
教育者主要是指学校中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人员。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空)(地位与作用)
(二)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三)教育措施。
教育措施是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变法,它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内容:
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的影响物。
是挑选那些符合教育目的,具有价值和适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的影响物。
主要体现在:
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中。
广播、影视、书刊等信息载体中。
教育者自身所拥有的知识、经验、言谈举止、思想品质和工作作风中。
经过选择和布置的具有教育作用的环境中
教育手段:
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方法。
(总)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他掌握着教育目的,采取着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教育的属性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就是教育的本质属性(空)。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多?
空)
教育的社会属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的永恒性。
是由教育本身的职能决定的。
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离不开教育,教育是一个永远的范畴。
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是永恒的社会现象。
2.教育的历史性。
教育随人类社会发展而发展,随人类社会变化而变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教育都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3.教育的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里,教育具有阶级性。
一定的教育反映一定阶段的要求并为之服务。
它主要体现在教育目的、制度、方针和内容上。
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为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所制约,但他还有自身的特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具体如下(表现):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教育具有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文革时期)。
四.教育的起源(名称观点代表人物)
(一)教育的神话起源论
(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教。
教育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活动,在这个问题上,人类和动物没有本质区别。
这种观点的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法国利托尔诺和英国沛?
西能。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教育的演化》一书中认为,动物为了保存自己的物种,本能地要把自己的“知识”和“技巧”传授给小动物。
沛?
西能认为:
教育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三)教育的心里起源论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孟禄。
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的话。
这样,教育的心里起源论和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就犯了同样的错误,即否定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四)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也叫教育的社会起源论(空)。
这种观点认为,人类社会是和人类同时出现的。
只有人才能经营经营社会生活,从事社会活动。
教育的起源是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存在直接联系的。
教育最根本的源泉首先是劳动。
五、教育的发展(多)
(一)原始社会教育(传递经验规则)
概括原始社会教育特点如下:
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教育人员,教育是统一的、共同的、平等的。
教育与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还没有从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分化出来。
教育的方式是“口耳相传”。
教育内容简单。
主要是与生产、生活的现实需要直接相关的知识。
教育没有阶级性。
年轻一代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
(二)奴隶社会教育
在奴隶社会里,金属工具取代石器工具,使得劳动力的发展水平有所提高,并有了剩余产品,因而出现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初步分工。
学校的出现是教育从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剥离,形成自己相对的形态。
学校教育的产生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06简答07多选08没考)
1..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专门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的一定的程度,是人类的间接经验传递成为可能。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管理和知识分子。
概括奴隶社会教育机构特点如下:
(多)
(1)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
“学在官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