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教学案第19课谏太宗十思疏含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475739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4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教学案第19课谏太宗十思疏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教学案第19课谏太宗十思疏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教学案第19课谏太宗十思疏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教学案第19课谏太宗十思疏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教学案第19课谏太宗十思疏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教学案第19课谏太宗十思疏含答案.docx

《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教学案第19课谏太宗十思疏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教学案第19课谏太宗十思疏含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教学案第19课谏太宗十思疏含答案.docx

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教学案第19课谏太宗十思疏含答案

◆19谏太宗十思疏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古代大臣伴君如伴虎,因为忠臣批“龙鳞”、逆“圣听”、讽谏时政时常会遭致杀身灭门之祸。

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就是千古明证与教训。

然而,唐代谏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200多次,非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相反却得到了唐太宗的称赞,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

当置之几案,奉为座右铭”。

千古传诵的《谏太宗十思疏》中到底论述了哪些问题,让唐太宗对魏征如此器重?

学会倾听

有人说“鲜花最美,因为它鲜艳”,有人说“雨露最美,因为它滋润”,有人说“太阳最美,因为它温暖”,而我说“倾听最美,因为它染艳了心灵,滋润了身躯,温暖了世界”。

生活中学会倾听,必将受益无穷。

在讲台上,在人流中,在小巷的深处,在高楼的阳台上,在奔驰的列车上,在温馨的小家里,只要你愿意,随时随地都可以倾听。

倾听让我们回味一生的声音,倾听街头那个修鞋的老人阐述他对过日子精辟的看法,倾听一个重病患者坦然面对生命的表白,倾听那个屡遭磨难又屡次站起的男人的悲壮历程,倾听那个成功人士掷地有声的慷慨陈词,倾听那些用汗水智慧浸泡出的辉煌往事,倾听那些用热血顿作潮涌的感人情节。

倾听那一串串鲜活的故事,倾听那一个个真实的足音,我们就会明白:

平淡的日子真的很精彩,平凡的生命真的很美丽,人生就应该多姿多彩,如诗如画。

微感言:

                                    

1.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魏征

2.尔无面从,退而后言。

——魏征

3.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魏征

4.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

——魏征

5.君,舟也;民,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魏征

6.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魏征

一、作者视窗

敢于“犯颜直谏”的一代良臣——魏征

魏征是唐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历史学家,以“犯颜直谏”而闻名千古。

他“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的精神,千古流传直到今。

魏征敢于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从不退让,致使太宗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

一次,太宗意欲去秦岭山中打猎,行装都已准备停当,却迟迟未能成行。

后来,魏征问及此事,太宗笑着答道:

“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

”贞观七年(633),中牟县丞皇甫德参向太宗上书说:

“修建洛阳宫,劳弊百姓;收取地租,数量太多;妇女喜梳高髻,宫中所化。

”太宗接书大怒,对宰相们说:

“德参想让国家不役一人,不收地租,富人无发,才符合他的心意。

”欲治皇甫德参诽谤之罪。

魏征谏道:

“自古上书不偏激,不能触动人主之心。

所谓狂夫之言,圣人择善而从。

请陛下思之。

”太宗觉得魏征说得有理,不仅没有治皇甫德参的罪,还提升他为监察御史。

贞观十六年(642),魏征染病卧床,唐太宗派遣官吏探视得知,魏征一生节俭,家无正寝。

太宗立即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用来为魏征营构大屋。

不久,魏征病逝家中。

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叹曰: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注】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今河北晋县)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

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言敢谏著称。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

《隋书》的序论及《梁书》、《晋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于其手。

唐贞观十一年(637)上《谏太宗十思疏》,十三年上《十渐不克终疏》。

《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都著录《魏征集》20卷,已散佚。

二、写作背景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疏。

其中心要旨是陈述如何接受强隋遽亡的历史教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以巩固新兴的唐帝国的统治。

之所以选择这一时机,是有其背景的。

唐太宗李世民在战乱时代,跟随父亲南征北战,勇武过人,生活俭朴,礼贤下士,很是奋发有为。

但当他继承了帝位之后,逐渐改变了勤俭的作风,因此魏征写作此文,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冶。

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这篇文章也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三、基础梳理

1.字音识记

(1)浚源(  )  

(2)塞源(  )  (3)载舟(  )

(4)壅蔽(  )(5)谬赏(  )

答案 

(1)jùn 

(2)sè (3)zài (4)yōnɡ (5)miù

2.识记文言实词和虚词

(1)通假字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答案 通“毋”,不要

(2)一词多义

①安

②信

③求

答案 ①形容词,安定/疑问代词,怎么/疑问代词,哪里/动词,养,奉养/动词,安置,安放 ②形容词,诚实/动词,信任/名词,信用/动词,相信/副词,随意 ③动词,追求/动词,探求/动词,请求/动词,索求/名词,需求,需要

(3)虚词归纳

①以

②而

答案 ①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连词,表承接/连词,表目的,用来/介词,把/介词,用 ②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因果/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

四、文白对译

  

上李世民之名讳而写作“人”。

怨:

怨恨。

载舟覆舟:

语出《荀子·

王制》: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自己)喜好的东西。

作:

兴作,建筑。

冲:

虚。

牧:

约束。

满溢:

器中水满则溢出。

指骄傲自满,听不进别人意见。

下:

居……

之下。

盘游:

打猎取乐。

三驱:

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

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

一、文本助读

本文是魏征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

作者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眼力抓住了唐太宗“忘本”(即忘记“以民为本”)、“忘危”(即忘记隋亡的教训)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十思”,阐明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

【结构图示】

二、小组合作

【重点词句梳理】

1.词类活用

(1)必固其根本:

                                    

(2)则思知止以安人:

                                    

(3)弘兹九德:

                                    

(4)何必劳神苦思:

                                    

(5)则思正身以黜恶:

                                    

(6)则思虚心以纳下:

                                    

(7)欲流之远者:

                                    

(8)则思江海而下百川:

                                    

(9)人君当神器之重:

                                    

(10)居域中之大:

                                    

(11)想谗邪:

                                    

(12)不念于居安思危:

                                    

(13)择善而从之:

                                    

(14)诚能见可欲:

                                    

(15)简能而任之:

                                    

(16)貌恭而不心服:

                                    

(17)乐盘游:

                                    

答案 

(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牢固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宁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光大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疲劳 (5)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

恶,形容词作名词,奸恶的小人 (6)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虚 (7)形容词作动词,流得很远 (8)方位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9)形容词作名词,重要位置 (10)形容词作名词,重大的地位 (11)形容词作名词,不正派的人 (12)形容词作名词,安定的情况;危险的情况 (13)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意见 (14)动词作名词,喜好的东西 (15)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 (16)名词作状语,在表面上;从内心里 (17)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2.古今异义

(1)必固其根本

古义:

                                    

今义:

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主要的,重要的

(2)纵情以傲物

古义:

                                    

今义:

尽情

(3)三驱以为度

古义:

                                    

今义:

认为

(4)则思虚心以纳下

古义:

                                    

今义:

不自以为是,能够接受别人意见

(5)何必劳神苦思

古义:

                                    

今义: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

答案 

(1)树根 

(2)放纵性情,含贬义 (3)以(之)为,把……当作 (4)使心虚 (5)何:

表示疑问,为什么。

必:

副词,一定

3.特殊句式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2)戒奢以俭:

                                    

(3)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答案 

(1)判断句 

(2)状语后置句 (3)状语后置句

4.翻译句子

(1)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译文: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译文:

                                    

(3)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

译文:

                                    

答案 

(1)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据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和平美好。

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是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

(2)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震慑(人们),最终(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但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却不服气。

(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