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高中化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及答案网友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752240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半年高中化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及答案网友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上半年高中化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及答案网友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上半年高中化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及答案网友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上半年高中化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及答案网友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上半年高中化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及答案网友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半年高中化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及答案网友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半年高中化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及答案网友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半年高中化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及答案网友版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半年高中化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及答案网友版Word文档格式.docx

  如果考察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类分散系的稳定性,我们会发现溶液是最稳定的。

不论存放的时间有多长,在一般情况下溶质都不会自动与溶剂分离;

而浊液很不稳定,分散质将在重力的作用下沉降下来,如河水中夹带的泥沙会逐渐沉降;

胶体则介于二者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有,属于介稳体系。

  有些液态胶体也是透明的,用肉眼很难与溶液相区别。

那么,用什么方法能够将它们区分开呢?

  3.基本要求:

  

(1)要有适当的情境创设。

  

(2)教学过程中要有课堂互动环节。

  (3)请在十分钟内完成试讲。

  答辩题目

  1.是不是所有的金属氧化物都属于碱性氧化物?

  2.谈谈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初中已经学习过物质的分类,那么按照物质组成成分的种类,能够把物质怎样实行分类呢?

  【学生回答】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教师提问】可否进一步分类?

  【学生回答】纯净物能够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教师引导】之前主要学习了纯净物的进一步划分,今天来研究混合物的进一步分类。

  环节二:

新课教学

  【教师提问】混合物通常是由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中形成的。

我们把这样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阅读教材找到分散系的概念。

  【学生回答】把由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中形成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提出问题】结合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的概念,说一说对于硫酸铜溶液、泥水来说什么是分散质、分散剂?

  【学生回答】在分散系中,被分散的物质为分散质,分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分散剂。

溶液中溶质分散质为硫酸铜固体,分散剂为水;

浊液中分散质为泥,分散剂为水。

  【提出问题】按照分散剂和分散质所处的状态(气态、液态、固态),它们有几种组合方式,并举出具体的实例。

  【学生回答】气气(空气);

液气(云雾);

固气(灰尘);

气液(泡沫);

液液(酒);

固液(泥水);

气固(海绵);

液固(珍珠);

固固(合金)。

括号外为分散质、括号内为分散剂。

  【提出问题】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能对分散系实行分类吗?

  【学生回答】按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提出问题】将Fe(OH)3和泥水分别实行过滤,观察并记录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由此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胶体的分散质能通过滤纸孔隙,而浊液的分散质则不能,这说明浊液分散质粒子比胶体的大。

  【提出问题】结合刚才所做的实验和教材“科学史话”的内容,思考胶体的丁达尔效应与胶体粒子大小有什么关系,胶体能够发光吗?

  【学生回答】可见光的波长在400~700nm之间,胶体粒子的直径在1~100nm之间,小于可见光的波长,能使光波发生散射;

当光束通过胶体时,看到的光柱是被胶体粒子散射的现象,并不是胶体粒子本身发光。

  【提出问题】思考为什么光通过溶液和浊液时,没有光亮的“通路”出现?

  【学生回答】溶液也能发生光的散射,但因为溶液中粒子的直径小于1nm,散射及其微弱。

所以,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可观察到丁达尔效应,而通过溶液时则观察不到这种现象。

  环节三:

拓展提升

  【提出问题】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质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解析:

是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就是与这个特征相关。

  环节四:

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能够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能够回答学习的感受。

  布置作业:

胶体还有哪些性质,课下预习。

  【答辩题目解析】

  【参考答案】

  不是。

Na2O2属于金属氧化物,但是不属于碱性氧化物。

  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协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版本二

  高中化学《萃取》

萃取

  利用物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物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这种方法叫做萃取。

将萃取后的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分开的操作,叫做分液。

分液常使用分液漏斗。

  

(1)用量筒量取10mL碘的饱和水溶液,倒入分液漏斗,然后再注入4mL四氯化碳,盖好玻璃塞。

  

(2)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左手握住活塞部分,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振荡,使两种液体充分接触(如图1-7);

震荡后打开活塞,使漏斗内气体放出。

  (3)将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上,静置(如图1-8)。

  (4)待液体分层后,将分液漏斗颈上的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上的小孔,再将分液漏斗下面的活塞拧开,使下层液体慢慢沿烧杯壁流下(如图1-9)。

  图1-7倒转分液漏斗时应关闭玻璃塞和活塞图1-8萃取图1-9分液

  

(1)教学过程中要有适当的提问环节,注意师生互动。

  

(2)教学过程需要实行实验或者相关教具实行模拟演示即可。

  (3)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板书设计。

  1.萃取的原理是什么?

  2.学生在实行自主的萃取实验操作时,身为老师应该指导什么?

实物导入

  【实物展示】展示球型分液漏斗和梨型分液漏斗。

  【提出问题】球型分液漏斗我们在初中的时候经常使用,另外这个也叫分液漏斗,大家看它和球型分液漏斗有什么区别?

  【学生回答】颈短,斗体更大。

  【教师引导】这个叫做梨型分液漏斗,我们今天就用它来做个实验。

探究新知

  【教师引导】梨型分液漏斗在参与实验过程之前需要检漏,以便确定是否能够使用。

  【演示实验】梨型分液漏斗的检漏讲解操作。

  (关闭分液漏斗颈部旋塞,向分液漏斗内注入适量的蒸馏水,观察旋塞的两端以及漏斗的下口处是否漏水,若不漏水,关闭上磨口塞,左手握住旋塞,右手食指摁住上磨口塞,倒立,检查是否漏水;

若不漏水,正立,将上磨口塞旋转180度,倒立,检查是否漏水,若不漏水,则此分液漏斗能够使用。

  【学生实验】梨型分液漏斗的检漏操作。

  【教师引导】用梨型分液漏斗来做一个新的液液分离的实验操作,分离碘水中的碘单质。

  【提出问题】思考萃取的原理是什么?

  【学生回答】利用物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物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

  【提出问题】为什么要把碘水中的碘提取出来要选择四氯化碳做萃取剂呢?

  【学生回答】因为碘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较大,且四氯化碳与水不互溶也不发生反应,可用做萃取剂。

  【提出问题】结合视频中的演示实验,总结萃取实验的操作步骤。

  【学生回答】

(1)用量筒量取10mL碘的饱和水溶液,倒入分液漏斗,然后再注入4mL四氯化碳,盖好玻璃塞。

  

(2)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左手握住活塞部分,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振荡,使两种液体充分接触;

  (3)将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上,静置。

  【提出问题】萃取前后,分液漏斗中颜色是如何变化的,萃取后,上下层溶液分别含有什么?

  【学生回答】萃取前漏斗中是碘水呈黄褐色,萃取后液体分为两层,上层颜色变淡,下层紫红色,为碘的四氯化碳溶液。

  【提出问题】思考萃取后溶液上下层如何分离,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下层溶液从下口流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目的是能使得到的目标产物更纯净。

(可设错,教师再纠正)

  【演示实验】分液。

  待液体分层后,将分液漏斗颈上的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上的小孔,再将分液漏斗下面的活塞拧开,使下层液体慢慢沿烧杯壁流下。

上层液体应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

  【教师总结】装液→震荡→静置→分液。

  【学生实验】萃取碘水中的碘,教师巡视指导。

  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

请学生课下总结学过的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和适用范围。

  萃取是利用系统中组分在溶剂中有不同的溶解度来分离混合物的单元操作。

即利用物质在两种互不相溶(或微溶)的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使溶质物质从一种溶剂内转移到另外一种溶剂中的方法。

  学生在实行自主的实验操作时,老师巡视指导过程中,针对实验过程中存有的安全隐患、不规范的操作、仪器存有的问题(如梨形漏斗漏液)等实行指导并协助实行解决,还要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实验现象。

  版本三

  高中化学《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氮是动物、植物和原生生物体(如真菌、细菌)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维持高等动植物生命体活动的必需元素,所以氮的循环涉及到地球上生物圈的方方面面。

  在自然界中,大豆、蚕豆等豆科植物根部的根瘤菌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硝酸盐等含氮的化合物。

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的铵根离子(NH4+)和硝酸盐,经过复杂的生物转化形成各种氨基酸,氨基酸最后转化为蛋白质。

动物以植物为食物而获得植物蛋白,并将其转化为动物蛋白。

动植物遗体中的蛋白质被微生物分解为NH4+、NO3-、NH3,又回到土壤和水体中,被植物再次吸收利用。

另外,在放电条件下,空气中少量的氮气与氧气化合生成氮的氧化物,这些氮的氧化物随水进入土壤和水体。

  影响氮在自然界中循环的另一个方面是人类的活动。

人们通过化学方法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氨,再根据需要把氨转化成各种含氮化合物(如氮肥、硝酸)。

某些含氮化合物进入土壤、大气和水体中实行转化。

化石燃料的燃烧、森林和农作物的枝叶燃烧所产生的氮氧化合物通过大气进入陆地和海洋,参与氮的循环。

  

(1)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简单的板书设计。

  1.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都有哪些?

  2.本节课你都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

  【播放视频】教师课前播放一段闪电的视频。

  【教师引导】闪电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

俗话说“一场雷雨一场肥”,雷雨过后,人们发现庄稼的长势非常好,叶子绿油油的,就像刚施了氮肥一样。

那么雷雨生成了什么肥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