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普通高中化学教学大纲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751526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普通高中化学教学大纲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浙江省普通高中化学教学大纲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浙江省普通高中化学教学大纲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浙江省普通高中化学教学大纲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浙江省普通高中化学教学大纲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普通高中化学教学大纲文档格式.doc

《浙江省普通高中化学教学大纲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普通高中化学教学大纲文档格式.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普通高中化学教学大纲文档格式.doc

其中专题一“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着力引导学生从结构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物质的性质,进而逐步展现化学学科中“结构—性质—用途”的主线,是《化学1》相关内容的深化和拓展;

专题二“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中提出了化学反应中的核心概念—“能量”的问题;

专题三“有机化合物的获得和应用”介绍了几种最为典型的有机物的获得、性质及其应用;

专题四“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则试图帮助学生在完成对必修部分化学的学习后,对化学学科建立较为整体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因此可以说,《化学2》在《化学1》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学生化学理论和知识体系,同时也很好地兼顾了学生掌握知识和思维发展的实际状况。

《化学2》四个专题与化学学科基本理论体系之间的联系

专题

与《化学1》的关系

建构学科知识体系

专题一: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对原子和物质结构认识的发展

物质结构理论

专题二: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以常见物质的反应为素材

化学反应原理

专题三:

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

我们身边另一类重要的物质

物质分类的丰富和发展

专题四:

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化学2》不仅在专题内容选择与编排顺序安排上贴近生活,结合实际,而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和知识体系的形成。

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有意识地加强引导。

从教材的微观结构看,《化学2》实现了相关教学内容的合理深化和拓展。

如下表是初中《科学》、《化学1》、《化学2》及选修模块关于“原子结构”的不同层次要求:

教材

实施年级

核心概念

基本要求

《科学》

八年级、九年级

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

知道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之一;

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化学1》

高一(上)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示意图、质量数、同位素

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转变;

了解常见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示意图;

了解原子的构成;

知道质量数、同位素的含义

高一(下)

元素、核素、核外电子排布

知道元素、核素的含义,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规律

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

高二或高三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核外电子的跃迁

了解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知道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了解其简单应用。

《化学2》中的专题3“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是学生在《化学1》研究一些重要无机物的性质及其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既是学生全面掌握自然界各类物质的客观要求,也是学生对“物质”概念的自然拓展和延伸。

在初中自然学科的学习中,学生已对有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本专题试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人们从化石燃料、食品中能获得哪些常见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有着怎样的化学性质,它们之间如何转化?

人们又怎样合成自然界中不存在而又十分重要的有机物,等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所侧重,注意把握分寸。

除专题3外,《化学2》的其余三个专题均属于“化学基本理论”的范畴,这些内容相对比较抽象,教师不必为了追求“讲深讲透”而把原大纲规定的所有理论内容全部纳入教学要求。

教师可通过一些生产生活的实例,并通过师生活动,使学生头脑中形成化学学科的一些基本观点,并能据此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我们认为,在《化学2》的教学中,教师还应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在《化学1》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自然的延伸。

一方面通过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等专题的学习,适当提升学生在学科知识科学性和系统性方面的要求,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学科知识体系;

另一方面通过常见有机化合物的学习,扩大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范围,进而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这种自然的延伸还体现在对物质结构、常见金属和非金属元素性质的进一步认识和研究等方面。

二是更多地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通过《化学1》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学会用化学的眼光去看待和认识世界,初步掌握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并已接触和了解一些常见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方法和技巧积极探究新的化学学习领域,并逐渐养成良好的化学学科素养。

三是继续正确把握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化学2》中部分教学内容是《化学1》相关内容的深化和发展,更多内容则涉及化学学科中的重要思想如结构决定性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问题、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限度等等,而进一步的学习还将在相关的选修模块中进行。

因此,教师应整体把握教学中的度,使之既符合教学设计和课时要求,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初步的印象,又切合学生认知的实际水平。

四是充分运用教材中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素材。

有了《化学1》的体验和实践,师生对这类素材的运用已具备一定基础。

在此基础上的探究活动也更具目的性和有效性,因而能促使学生全面提升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水平。

与《化学1》一样,为了帮助教师把握《化学2》的教学要求,我们按教材编排顺序将教学内容分三个层次要求:

基本要求:

全体学生在本专题学习时应达到的要求。

发展要求:

部分学生在模块学习后可以达到的较高要求。

说明:

本专题教学中对深广度的界定。

专题1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一、课标内容

1.知道元素、核素的涵义。

2.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3.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4.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5.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

6.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

7.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二、教学要求

第一单元、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律

①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律,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1~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②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最高化合价和最低化合价、原子半径、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等随元素核电荷数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③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同主族、同周期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化学性质的递变规律;

了解元素周期表中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的分布;

了解主族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④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意义与作用。

发展要求

①原子序数大于18的部分典型主族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

②利用教材中的“化学史话”查阅有关元素周期律发现和应用的史料,并从历史和发展的观点认识元素周期表的各种形式。

③体会模型、假说等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培养学生通过交流研讨、实验探究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

说明

不宜拓展:

①副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及其性质递变。

②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核外电子排布式、电离能、电负性等。

第二单元、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①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不同的作用力,认识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含义。

从微粒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多样性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②知道离子键的概念和成因,离子化合物的概念。

③知道共价键的概念及其成因,共价分子的特点,了解共价化合物热稳定性差异的原因。

④用电子式表示简单的离子化合物、共价分子,能将共价分子的电子式转换成结构式。

⑤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某些物理性质的影响。

⑥从碳的成键特点认识有机化合物的多样性。

①了解一些简单共价分子的空间结构,键能的概念。

②以水为例认识一种特殊的分子间作用力——氢键。

①离子键、共价键的特点和键长、键角等参数。

②极性共价键、非极性共价键的区分。

③离子半径大小的比较。

④形成氢键的条件和原因。

第三单元、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

①从微观结构了解物质形态的多样性。

②以碳、氧的同素异形体为例认识同素异形现象。

③以C4H10和C2H6O为例认识同分异构现象。

④了解金刚石、石墨、足球烯、石英的微观结构,知道晶体可以分成原子晶体、分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

⑤初步认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特点。

知道四类晶体的主要特性。

①晶体、非晶态物质、液晶的区别。

②同类型晶体的性质比较、晶胞的计算。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分配建议

单元名称

内容

建议课时

第一单元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律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

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

2

第二单元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离子键

0.5

共价键

1.5

分子间作用力

第三单元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

同素异形现象

同分异构现象

不同类型的晶体

专题回顾和小结

合计

10

2、教学方法建议

(1)恰当把握概念原理知识学习的深广度,处理好与选修模块学习的关系,既打好基础、又留有余地。

(2)整个专题的教学设计要围绕“结构决定性质”的主线,从三个层面上来认识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①微粒结构: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②微粒间的作用力:

化学键、分子间作用力→微粒间的作用差异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③微粒的结合与排列:

同素异形现象、同分异构现象、晶体类型及其性质。

(3)晶体类型仅从构成晶体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的类型和晶体的某些特性作比较,使学生认识微观结构与物质多样性的关系。

(4)注意直观教学,运用结构模型和多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