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代诗人受拾遗补阙诸官的政治心态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750343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5.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唐代诗人受拾遗补阙诸官的政治心态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唐代诗人受拾遗补阙诸官的政治心态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唐代诗人受拾遗补阙诸官的政治心态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唐代诗人受拾遗补阙诸官的政治心态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唐代诗人受拾遗补阙诸官的政治心态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唐代诗人受拾遗补阙诸官的政治心态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论唐代诗人受拾遗补阙诸官的政治心态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唐代诗人受拾遗补阙诸官的政治心态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唐代诗人受拾遗补阙诸官的政治心态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力中,我们不难发现朝廷对授此类官职的具体要求。

兹列举几个授拾遗和补阙的敕令:

  《授韦启左拾遗制》:

剑门县令韦启,雅有文词,仍兼政术。

谏官近密,必择正人;

忠谠之言,期于无隐。

可左拾遗。

[3]卷366

  《授郎士元等拾遗制》:

?

力前渭南县尉郎士元等,有君子之行,诗人之风。

顷尉于畿,亦克用?

搿7斯?

之故,无以易焉。

进思直言,入告于内。

忽使流议,壅于上闻。

懋乃所职,其无遗政。

可依前件(授右拾遗)。

[3]卷410

  《授恭薛兼适左补阙制》:

力朝请郎前行万年县丞薛兼适,兄弟致美,士林推重,词清行洁,政以干称。

在烦剧而有余,守贞方而不易。

文章侍从,朝夕论思,参我诤臣,以箴朝阙。

可行左补阙。

  显然,从八品的拾遗和从七品的补阙并不是一个让人不起眼的小官,而是“承密命”之近臣。

从上引之制诏不难看出,授此二职的标准有四:

一有文才,所谓“雅有文词”、“该通词艺”是也;

二有德行,所谓“纯孝”、“达礼”是也;

三有胆识,所谓“耿介”、“直言”是也;

四有政能,所谓“兼政术”、“以干称”是也。

而这四者中,前三者尤为重要,“有君子之行,诗人之风”是最经典的概括。

所以,如果没有意想不到的原因,担任拾遗和补阙,总能依照循资格的选官程序,自然而然地升入更高层次的官职。

所以,此二职“开元以来,尤为清选”,名不虚传。

  从上引的制诏中我们还能看出一点信息,帝王在将拾遗和补阙授于臣子的同时,也在标举自己纳谏用直的为政之道,所谓“广献书之路,用开纳谏之门”,因此,任用怎样的人担任拾遗和补阙,还寄托着皇帝的政治希望。

如《卢告除左拾遗制》云:

“告是吾贤卿老之令子弟也,以甲科成名,以家行著称,取自史阁,拔居谏垣。

夫朕之不德,吏之不平,政之失中,人之不宁,四者之阙,悉陈其志。

此乃汉文帝开谏诤之诏也。

”[3]卷748而在唐文宗《答魏?

熠墒柃?

》中,更清楚地表达了他要借授谏官而开纳谏之风的意图:

“昔在乃祖,贞观中谏疏十上,指事直言,无所避讳。

每览国史,未尝不沉吟伸卷,嘉向久之。

尔为拾遗,其风不坠,屡献章疏,必道其所以。

至于备洒扫于诸王,非自广其声伎也;

恤髫?

钪?

宗女,固无嫌于征取也。

虽然,疑似之间,不可家至而户晓。

尔能词旨深切,是博我之意多也。

噫!

人能匪躬謇谔,似其先祖,吾岂不能虚怀延纳,仰希贞观之理欤!

而?

炀庸偃涨常?

未当叙进,吾岂限以常典。

以待直臣!

可右补阙。

”[3]卷72这则制诏的内容的重心显然有些偏移,其出发点似乎不在授臣以官,而在扬君之德,授官是扬德的陪衬。

用授谏官作为扬君德的手段,这在唐代政治中比较常见,这一方面说明了唐代君王喜欢在纳谏上做文章,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谏官在唐代政治生活中的突出位置:

拾遗和补阙虽为低品官,但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并不低。

  二

  在正常情形下,唐代君王授拾遗和补阙是严肃的,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标准。

那么,唐代文人在接受拾遗和补阙时是什么心态呢?

在今存的唐代诗文里,我们能找到许多直接的材料研讨这个问题。

依照唐朝官场惯例,官员接受官职之后,要上谢表,要么自上,要么请人代上。

受拾遗和补阙也不例外。

今存有苑咸、吕温、白居易、柳宗元等人自上或代人上的谢表,以这些谢表为主,再参照唐诗中的相关内容,我们能较清楚地看到唐人受拾遗补阙时的心态。

  “涕泪受拾遗”[4]《述怀》,感激应该是受拾遗和补阙者的共同心态。

唐代选官制度比较烦繁,如果依照循资格的原则,从释褐到授从八品的拾遗或从七品的补阙,要经历好几年。

这几年的磨砺能让他们感受到官扬的规则,品尝到入仕的艰难,从而对受拾遗或补阙产生一种珍惜感,感激心。

而对未经选官程序,超拔至拾遗或补阙的人来说,这也是一种令人艳羡的殊荣,因而更加充满感激之心。

不过,由于拾遗和补阙是一个相对特殊的官职,皇帝授此官有其既定的标准,而接受此官的人自然应该以这一标准或重新考量自己,或勉励自己。

而对这种感觉的表达形式,则是我们认识他们受拾遗补阙心态的切入点。

  吕温在受拾遗之后,有很强烈的惊宠感,在《谢授右拾遗表》中,他描述自己接到诏书时的感受是:

“泽濡穷鳞,雷起幽蛰。

尘忝近侍,冠轶常伦。

震惊失图,兢?

碡杈荨!

苯幼潘?

通过自述身世,展示自己的人格和情趣,表达其竭诚奉职的忠心:

  臣尝学旧史,承训先臣,皆以奉上自致为荣,附下苟进为耻。

臣所以既孤之后,义不因依,卖洛中之薄田,归阙下之旧宅,退藏其迹,私誓于心,不邀利于权门,不求名于众口,星霜苦节,夙夜精诚。

唯愿投躯盛时,自结明主。

愚诚神感,人欲天从,果蒙陛下自记姓名,猥怜孤直,振零丁于绝望,拔暧昧于无阶。

独断皇明,超生至清列。

俯降中贵,内赐官告,特建恒例,光宠贱臣。

俾其不出户庭,坐生羽翼,万乘知己,一鸣惊人。

公朝得尽节之方,私室无谢恩之处。

顾惟凡陋,叨此殊尤。

缠激血诚,铭镂肤骨。

采拔恩重,泥途感深。

毕性命以为期,裂肝胆而何述!

[3]卷626

  吕温是唐德宗时期受王叔文的推荐而为拾遗的,《旧唐书?

吕温传》载:

“顺宗时在东宫,侍书王叔文劝太子招纳贤时之英俊以自辅,温与(韦)执谊尤为叔文所?

铮?

起家再命拜左拾遗。

”任职拾遗是他远大政治前途的开始,吕温是一个极有政见而且秉性比较刚烈的人,是王叔文政治集团的主要成员,尽管历史上对他品性的评价并不高,称他“性多险诈,好奇近利”[5]《吕温传》,但从其政治经历来看,他应该是一个有政治主见的人,是一个有着极强的功名心的人,这篇谢表中也表现了他这一方面的特征。

他相信自己的能力,欣赏自己的品格,珍惜入仕机会,特别是得到拾遗一职后,他更愿“毕性命”、“裂肝胆”,为国尽节,以谢皇恩。

  与吕温同时的窦群也是中唐政治中一个敢作敢为的人物,史称“群性狠戾,颇复恩仇。

临事不顾生死”[5]《窦群传》。

他研习《春秋》,“以节操闻”,韦夏卿为吏部侍郎时,把他由处士举荐为拾遗。

为此,柳宗元特撰《为韦侍郎贺布衣窦群除右拾遗》[5]《窦群传》。

关于窦群与王叔文集团的关系,《新唐书?

窦群传》云:

“王叔文党盛,雅不喜群,群亦悻悻不肯附。

”《旧唐书》本传说得更明白:

“王叔文之党柳宗元、刘禹锡皆慢群,群不附之。

”然而窦群与王叔文集团的关系要比史书所记的微妙得多。

首先,他与吕温是情趣相投的好友。

《旧唐书?

吕温传》:

“温天才俊拔,文彩赡逸……与窦群、羊士谔趣尚相狎。

”而吕温又是王叔文集团的主要成员,与柳宗元、刘禹锡关系甚密,有这样一层关系,他与王叔文集团也不是“附”与“不附”所能说清的。

此外,柳宗元的这篇贺文,虽然是代韦夏卿所写,但至少亦是出自他心。

《旧唐书》卷115《韦夏卿传》:

“夏卿深于儒术,所至招通经之士。

时处士窦群寓居于郡界,夏卿以其所著史论荐之于朝,遂为门人。

”柳宗元亦好儒,从韦夏卿游,受韦夏卿的影响,对窦群的评价亦极高,其态度体现在这篇贺文里:

  臣伏见今月日制除布衣窦群右拾遗者,臣闻直道之行,四方向德,逸人是举,天下归心。

臣伏以窦群肥?

窬诱辏?

包蒙养正,学术精果,操行坚明。

赞咏道真,以求其志。

臣顷守藩服,特所委知。

及归朝廷,辄有闻焉,庶逃窃位之责,以塞旷官之尤。

岂谓天听曲从,瞽言无废。

况谏诤之职,政化是参。

擢于布衣,久无其比。

周行庆忭,林薮震惊。

晦迹宁虑于遗贤,怀才尽思于展效。

[5]卷115

  “学术精果,操行坚明”,是对窦群的才学和品性的极高评价,一个当年如此推许的对象,几年后怎会“慢”待他呢?

从这篇贺文里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无论代表谁的态度,“谏诤之职,政化是参”一语对拾遗的政治期待还是很高的。

而窦群任拾遗后不久,即遇到了改任他职之事。

据《新唐书》卷175《窦群传》载:

“时张荐持节使吐蕃,乃迁群侍御史,为荐判官。

入见帝曰:

‘陛下即位二十年,始自草茅擢臣为拾遗,何其难也?

以二十年难进之臣为和蕃判官,一何易?

’帝壮其言,不遣。

”他认为自己还没有在拾遗一职上发挥才能,对不起皇帝对自己的倚重和恩典,因此,他不愿充和蕃使。

这一段话既体现了窦群的思辩能力,也体现了他对拾遗一职的重视。

  元和三年,白居易受拾遗之后,满怀激情地写下了《初授拾遗》诗和《初授拾遗献书》。

他将《初授拾遗》诗归讽谕诗类,既表达自己的惊宠之情,又陈述自己对拾遗一职的认识。

其诗曰:

“奉诏登左掖,束带参朝议。

何言初命卑,且脱风尘吏。

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

当时非不遇,尚无过斯位。

况予蹇薄者,宠至不自意。

惊近白日光,惭无青云器。

天子方从谏,朝庭无忌讳。

岂不思匪躬?

适遇时无事。

受命已旬月,饱食随班次。

谏纸忽盈箱,对之终自愧。

”在这里,他有一种受之有愧的欠疚感,因为在他看来,拾遗能让他摆脱“风尘吏”的低贱感,感受到“参朝议”、“近白日”的人间殊荣。

[6]作为一个诗人,他用比较感性的诗句陈述了自己任拾遗之后的心理。

在《初授拾遗献书》一文中,白居易则以严密的逻辑和深邃的理性,表达自己对拾遗一职的真切感受,从参政心理的角度,详尽地剖析了拾遗一职的独特功用:

  大凡人之情,位高则惜其位,身贵则爱其身。

惜其位则偷合而不言,爱其身则苟容而不谏,此必然之理也。

故拾遗之置,所以卑其秩者,使位未足惜,身未足爱也。

所以重其选者,使上不忍负恩,下不忍负心也。

故位未足惜,恩不忍负;

然后能有阙必规,有违必谏;

朝廷得失无不察,天下利病无不言,此国朝置拾遗之本意也……。

今陛下肇建皇极,初受鸿名,夙夜忧勤,以求致理。

每施一政,举一事,无不合于道,便于时;

故天下之心,?

┴?

页?

页然日有望于太平也。

然今后万一事有不便于时者,陛下岂不欲闻之乎?

万一政有不合于道者,陛下岂不欲革之乎?

候陛下言动之际,诏令之间,小有遗阙,稍关损益,臣必密陈所见,潜献所闻,但在圣心裁断而已。

  文中充满了作为臣子的谦卑和忠诚,这当然是封建礼法的要求。

但透过那种谦卑,我们更能感受到一个谏臣强烈的责任心。

他对拾遗“选重”和“秩卑”这一不对等特性的分析,准确地把握住了拾遗官的职责和风险,把“不爱身”、“不惜位”作为任拾遗的基本原则,这其实是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敢于直谏、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

白居易深得儒家美刺之术,在强调自己一定尽谏臣之职时,对宪宗皇帝的政治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并说自己只会在皇帝有“万一”之差误时,才会“密陈所见,潜献所闻”,以申感恩报德之意。

这虽然只是谦卑之说,但他不放过皇帝“万一”这差误,充分说明了他强烈的责任感和敏锐的是非感,表明自己将是一个非常称职的谏臣。

拾遗这一官职给白居易带来的是荣耀,是自信,是激进。

  除了直接向皇帝陈谢或者道贺之外,受拾遗之后,朋友之间也有道贺的,在这些道贺的文字里,我们也能看到时人对拾遗这一微职的敬重态度。

晚唐刘蜕的友人自外府协律郎召拜为右拾遗,他热情洋溢地写了一篇《贺友人拜右拾遗》文,文中充满激情地展望了友人远大的前程:

  今日街东见诏书,以执事拜右拾遗,朝廷之意将有在择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