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初制加工车间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474399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茶叶初制加工车间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茶叶初制加工车间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茶叶初制加工车间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茶叶初制加工车间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茶叶初制加工车间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茶叶初制加工车间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茶叶初制加工车间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茶叶初制加工车间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茶叶初制加工车间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茶叶初制加工车间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  录

 

第八章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民增收效果评价……………………18

第九章项目结论与建议………………………………………………19

 

第一章总论

1、项目提要

(1)项目名称

茶叶初制加工车间建设

(2)建设性质

新建、改扩建

(3)项目承担单位、申报单位、法人代表及其股份制形式

项目承担单位:

四川省珙县鹿鸣茶业有限公司

项目申报单位:

四川省珙县鹿鸣茶业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

股份制形式:

有限责任公司

(4)建设地点、规模、期限及建设内容

建设地点:

四川省宜宾市珙县石碑乡、下罗乡

建设规模及内容:

①新建1座达到绿色食品茶加工环境的标准化初制加工茶厂,初制茶厂生产车间6000平方米,毛茶仓库500平方米,年加工能力达700吨。

②新建绿茶初制加工流水线2条,扩建初制加工流水线1条,改建和扩建标准化初制车间2个,计5000平方米;3条流水线累计年加工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累计达到2000吨,并且全部产品都达到质量及卫生标准。

③购置茶叶生产、加工设备79台(套)。

(5)投资规模及资金构成

项目投资规模:

1715万元

(6)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承诺:

30万元/个茶叶初制加工厂,其中县级20万元,市级10万元。

(7)项目资金构成:

固定资产投资:

申请财政投资:

150万元

企业自筹:

965万元

流动资金投资:

银行贷款:

600万元

2、项目辐射范围及带动能力

宜宾作为全国乃至世界较大的早茶市场,蜚声海内外,茶叶作为本地最具竞争优势的农产品亦无庸置疑。

通过项目的实施,以四川省珙县鹿鸣茶业有限公司为依托可以辐射整个宜宾市珙县多个乡镇及周边县,推广应用茶叶加工技术水平,做大做强茶业经济,把鹿鸣公司建成宜宾地区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宜宾城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3、项目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农民多渠道创收,调动了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增加了当地财政收入;项目的实施,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切实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项目的实施,带动和促进其他相关行业的迅速发展。

项目建成后,可新增年产1000吨茶叶的生产能力,预计年新增销售收入4000余万元、年利税640余万元。

4、项目申报书编制依据

(1)《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

(2)《关于印发农业产业化十大主导产业发展规划(2003-2007年)的通知》

(3)中共宜宾市委办公室宜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大做强宜宾茶茶叶的工作方案》通知

(4)中共珙县县委办公室珙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快珙县茶产业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

5、综合评价和论证结论

(1)综合评价

茶叶是珙县茶农主要经济命脉,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项目的建设对茶农增收、当地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意义。

四川省珙县鹿鸣茶业有限公司作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拥有一定的创新研发能力。

先进的制茶技术,熟练的制茶工人,稳定的销售渠道和销售队伍,加上财政部门的大力扶持,各级政府的支持,为项目实施提供了保障。

而且先进的生产技术可以减少茶农的生产资料成本投入,改变土地受污染的现状,解决了标准化茶叶生产瓶颈问题,也为茶农增收、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提供条件。

(2)论证结论

宜宾市是我国茶叶重点产区,项目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宜宾市茶产业健康发展、茶农增收和有利于农村经济稳步发展,还有利于企业科技创新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该项目针对《四川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规划》,符合国家《标准化生产法》和《关于进一步做大做强宜宾茶茶叶的工作方案》的要求。

针对绿茶生产中存在问题和技术需求,开展绿茶标准化生产过程控制技术的建设,有着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对宜宾珙县茶区乃至周边茶区示范辐射作用,项目具有较强的科技发展和产业化前景,目的明确,技术创新,方案切实可行。

6、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存在的问题:

茶叶初制厂加工卫生条件差,硬件设施跟不上。

企业发展期相对比较短,原始积累较少,投资能力受多方因素影响,对于企业再上一个台阶,自我投资更新改造,企业规模做大做强形成阻碍。

(2)建议:

在一个生态优越、资源丰富,技术力量雄厚,而资金不足,产业分散的重点产茶区,只有通过政府财政投资参股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建立规范的产业化、标准化绿茶加工基地,对加快绿茶标准化生产的全面发展,从而做大茶产业,发展农村经济,带动茶农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切实可行的。

企业的发展壮大,只有通过国家的扶持、地方的支持,龙头企业自身创业,才能把企业做大。

同时只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强做大,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带动,才能保持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因此我们申请国家财政投资支持企业经营,共同建设高标准化初制加工厂,推广生态农业生产技术,对于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服务茶农,,创出自主品牌,发展茶业经济,为茶农增收,农业增效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1项目建设背景

珙县是四川省的优质茶叶生产基地县,全县茶园总面积为5.5万亩,年产优质绿茶3300余吨,年产值1.274亿元,是名副其实的农村支柱产业。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珙县成为省级茶叶基地示范县。

县境内的鹿鸣茶叶有限公司创出知名品牌,国际金奖产品“鹿鸣雾芽”和中茶杯特等奖产品“鹿鸣翠芽”是其中的佼佼者,鹿鸣茶叶有限公司有能力带动全县茶业发展。

2.项目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状

宜宾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亦是巴蜀历史上著名茶区,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著名出口红茶“川红”的故乡。

市内有丰富的茶树资源,如今已是全省最大的茶叶产地。

2005年,全市茶叶面积达46万多亩,无性系良种面积15万亩,茶叶总产量达16663吨,其中绿毛茶13427吨,红毛茶441吨,紧压茶649吨,其它茶2146吨,分别占全市茶叶总产量的80.6%、2.6%、3.9%、12.9%;茶叶总产值为3.5亿元,出口创汇148.2万美元;名优茶产量5620吨,名优茶产值2.1918亿元,名优茶产量和产值分别占全市茶叶总产量和总产值的33.7%和62.6%。

有省二级茶树良种繁育场1个;全市年生产无性系茶苗1.5亿株,已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15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32.6%;以当地国家级良种为当家品种,积极引进示范推广优良品种,主推“早白尖5号”、“福鼎大白”、“巴渝特早”、“名山白毫”、“名山早”、“乌牛早”等10多个无性系优良品种;经认证的无公害茶园21.87万亩,有机茶园6816.5亩。

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目的意义

茶业已成为珙县“十二五”发展的重要特色农业产业,对带动地方发展,增加财政收入有明显成效,近几年茶叶的发展势不可挡,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发展3000——5000亩茶园就建造一个初制加工厂的要求,我公司茶叶初制加工厂的建设已迫在眉睫。

(1)实施茶叶标准化、产业化加工,是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由于受传统茶叶加工方式的影响,加工企业由于规模小,导致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低、茶叶品质和卫生质量安全不稳定,茶叶因品质和卫生质量不合格等问题频频发生。

因此,打破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方式,把茶农组织起来,形成经济联合体,依托龙头企业,实现茶叶生产加工的标准化、产业化,这是当前我国茶业的发展方向,也是提高我国茶叶竞争力的唯一途径。

(2)实施茶叶标准化加工是实现农业资源合理开发,解决农业增效、茶农增收的需要

珙县是我市重点产茶区之一,也是著名茶叶鹿鸣茶的主产地。

项目的实施将充分利用现有茶叶资源,提高产品质量,大力推进茶业产业化的进程,促进茶业效益大幅提高,增加茶农收入,促进珙县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3)实施茶叶标准化加工是通过科技创新,促进农产品品质调整,满足市场需求快速增长的需要

茶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而且是有益健康的饮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消费将稳步增长。

据统计,过去一个世纪,世界人口从16亿增加到60亿,人口增长2.75倍,同期茶叶消费则增加7.5倍.据专家预测,二十一世纪茶叶是所有饮料中最具竞争力的,在未来五十年内,世界范围内茶叶消费年增长率将在5%以上,而绿茶近来被消费者认为是最佳饮料,被市场日益看好。

而我国出口的绿茶数量占世界绿茶交易量的80%以上份额。

目前世界人均茶叶消费量约为0.6公斤,随着饮茶有利健康的理念被越来越多人们所接受,茶叶市场的需求将有一个巨大发展空间。

(4)实施茶叶标准化生产是加速发展壮大茶业经济,提高企业效益的需要

现行的茶叶分散经营、作坊式生产、低水平运作的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面对这一问题,公司尝试以茶叶合作社的形式组建茶叶生产基地,形成利益共同体,利用龙头企业的技术、资金优势带动茶业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项目的实施,可以进一步加强基地建设,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

培育壮大茶业产业,形成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提高企业的效益。

 

第三章建设条件

1项目区概况

(1)地理位置及区域范围

石碑乡地处珙县东南边陲,位于两省三县交界地。

其东南与云南威信县交界;西与珙县曹营乡相接;北与兴文县的九丝镇相连。

辖区海拔在400—1500m之间。

主要为中、低山区和丘陵区,常年降雨量平均在1200mm左右,平均气温22℃。

(2)自然资源状况

鹿鸣万亩茶海坐落在石碑乡的川云山巅,平均1150米的海拔高度使得园区常年云缭雾绕、空气氤氲、清泉甘洌、土质肥沃。

这里是久负盛名的“鹿鸣贡茶”的出产地,同时也是休闲避暑、观光旅游的绝佳去处。

步入茶山,犹如走进一片绿的世界,翠的海洋。

浩瀚万亩茶园依山就势而建,跌宕起伏,步移景变,每走过一座山,转过一道弯,眼前都是一幅壮美的崭新画图。

园内溪涧纵横,林茶错落,游人处处能体会到“茶山多胜景,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茶海随气候变化各呈异趣,伫立四望,视野及处,无边的绿色坡墁层叠着远去,苍翠欲滴的茶树被苍茫笼罩,云雾厚厚的积压在山峦之上,既为口出铺下斑澜锦绣,也将远处依依茶园变得朦朦胧胧,当艳阳高照,温暖的光辉将群山涂抹,岚雾褪去,更是万籁舒展、空明澄彻。

猎猎清风吹过,带来新鲜茶叶的清香,不山人不口角生津、浑身通泰。

即便是炎炎夏日,浸泡在这透明的绿色里,丝丝凉意沁人心脾,心境也坦荡得如同山涧的小溪,清澈灿烂。

(3)社会经济状况

石碑乡、下罗乡是典型的农业乡,多为山区,乡域经济主要以种养殖业为主,乡党委提出了“以人为本,壮支柱、强农村、兴旅游、促商贸,建和谐特色石碑”的奋斗目标,除在粮食生产和畜牧养殖上大做文章之外,还立足乡情,发展茶叶、蚕桑、烤烟等经济作物。

茶叶以四川省珙县鹿鸣茶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石碑红卫、红光、下罗乡兴隆村的部分村社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自然条件,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茶叶生产,今年这几个村成片的造茶面积已达6500亩,其中投产茶园3200亩,产茶115.2吨,实现产值近529万元。

(4)项目关联产业的发展现状

珙县石碑乡红光村与四川省珙县鹿鸣茶业相连,有适宜茶叶生长的最佳土壤和气候条件,发展茶叶生产得天独厚。

全村7个社,其中五个农业社种植茶叶3000余亩,纯茶叶社四个,占全村总面积的61%。

2010年全村茶叶产值逾200万元,其中茶叶收入超过8000元的30户以上。

为贯彻落实珙县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思路,石碑乡立足一个“早”字,积极争取和精心打造石碑乡红光村为2011年珙县茶叶生产示范村。

2、项目建设地点选择

项目建设地点:

珙县石碑乡永兴茶场内、下罗乡

3、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

(1)政策环境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确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明确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现有农产品加工能力的改组、改造,加快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开发,加强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扶持,使我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