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毒社工常用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
《禁毒社工常用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禁毒社工常用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和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
心理社会"
阶段理论。
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
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1.婴儿期(0~1.5岁):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2.儿童期(1.5~3岁):
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3.学龄初期(3~5岁)
:
主动对内疚的冲突4.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5.青春期(12~18岁):
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6.成年早期(18~25岁):
亲密对孤独的冲突7.成年期(25~65岁):
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8.成熟期(65岁以上):
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埃里认为,人格在人的一生中都在不断地发展。
他提出了8个阶段,认为每一个人都经历这8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对人格发展都至关重要。
(1)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2)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3)主动性对内疚(4)勤奋对自卑(5)自我认同感对角色混乱(6)亲密对孤独(7)繁衍对停滞(8)自我整合对失望七:
九型人格理论九型人格(Enneagram),又名性格型学、九种性格。
是婴儿时期人身上的九种气质,包括活跃程度;
规律性;
主动性;
适应性;
感兴趣的范围;
反应的强度;
心景的素质;
分心程度;
专注力范围/持久性。
它是一个近年来倍受美国斯坦福等国际著名大学MBA学员推崇并成为现今最热门的课程之一,近十几年来已风行欧美学术界及工商界。
全球500强企业的管理阶层均有研习九型性格,并以此培训员工,建立团队,提高执行力。
活跃程度;
反应的强度心景的素质;
戴维•丹尼尔斯(DavidDaniels)则发现这九种不同的气质刚好和九型人格相配。
九型人格不仅仅是一种精妙的性格分析工具,更主要的是为个人修养与自我提升、历练提供深入的洞察力,与当今其它性格分类法不同,九型性格
揭示了人们内在最深层的价值观和注意力焦点,它不受表面的外在行为的变化所影响。
它可以让人真正地知己知彼,可以帮助人明白自己的个性,从而完全接纳自己的短处、活出自己的长处;
可以让人明白其它不同人的个性类型,从而懂得如何与不同的人交往沟通及融洽相处,与别人建立更真挚、和谐的合作伙伴关系。
七、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
社会损害理论着重讨论的是,有时老年人一些正常的情绪反应会被他人视为病兆而作出过分的反应,从而对老人的自我认知带来损害。
例如,因患老年病而健康受损的老人,询问
子女自己是否应该搬过去与其同住。
这种询问就很可能被子女视为老人无能力再作处任何决定的表现,从此凡事处处为老人作决定。
这种关心久而久之就会对老人产生一种消极暗
示,让老人觉得自己的确缺乏能力而把一切决定权都交给子女。
也就是说,接受消极标志的老人随后会进入消极和依赖的地位,丧失原先的独立自主能力。
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案
例表明,对老年人的过分关心导致老年人认为自己无用的错误认知,从而对老年人的身心带来损害。
这一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者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它至少告诉我们,有些所谓
的老人问题大多是被标定的结果,也是老年人自己受消极暗示所产生的连锁反应,因此,在帮助老年人的过程中,不仅要切实地帮助老人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需要协助老人增强
信心和提升能力。
社会重建理论就是意在改变老年人生存的客观环境以帮助老年人重建自信心。
社会重建理论的基本模式是:
第一阶段:
让老人了解到社会上现存的对老年人之偏见及错误观念。
第二阶段:
改善老年人的客观环境,通过提倡政府资助的服务来解决老年人的住房、医疗、贫困等问题。
第三阶段:
鼓励老人的自我计划、自我决定,增强老人自我
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社会支持网络
(一)发展社会支持源自鲍尔拜的依附理论,20世纪60年代社会支持网络开始用于精神病学的临床治疗。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社会支持计划推进了社会支持网络的应用。
(二)基本假设人,无法自绝于社会而存在!
人类生存需要与他人共同合作,以及仰赖他人协助。
人类生命发展历程都会遭遇一些可预期和不可预期的生活事件。
遭遇生活事件时,需要资源以因应问题。
资源分为内在与外在两种。
社会支持网络为外在资源之一种,可分为有形与无形两类。
(三)定义A.一组由个人接触所构成的关系网,透过这些关系网个人得以维持其认同,并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服务、讯息、新的社会接触等。
B.由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支持构建起来的支持体系就是社会支持网络
(四)分类社会支持网络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法,如按内涵分,可以分为工具性支持和表达性支持;
按主/客观来分,可以分为实际支持和主观感受。
另外一种分法是我个人觉得比较容易理解的,分为有形的支持和无形的支持,其中有形的支持保括物质或金钱的支持和
援助,而无形的支持多半属于心理、精神上的,如鼓励、安慰、嘘寒问暖、爱及情绪上的支持等。
(五)功能A.社会支持的增加,会使人们的心理及心理健康显著提高;
B.支持适时介入到有压力的环境中,可以预防或者减少危机的发生;
C.适当的支持可以介入压力的处理,解决问题,减少压力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六)社会支持程度之影响因素A.发展因素:
个人过去经验对其社会生活之影响。
B.个人因素:
如坚毅的性格、自尊、学识等。
C.环境因素:
物理与社会环境影响
(七)应用社会工作需要对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在个人和社区不同的层面进行评估,从而拟定工作计划。
正是从这个角度看,社会工作的任务是一方面帮助服务对象运动网络中的资源解决基本问题;
另一方面是帮助服务对象弥补和拓展其社会支持网络,使他们提升掌握建立和运用社会支持网络的能力,从而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十、优势视角理论
“优势视角”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
意味着应当把人们及其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作为社会工作助人过程中所关注的焦点,而非关注其问题和病理。
优势视角基于这样一种信念即个人所具备的能力及其内部资源允许他们能够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1、优势视角相信人可以改变,每个人都有尊严和价值,都应该得到尊重。
2、优势视角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力量与资源,并具有在困难环境中生存下来的抗逆力。
即便是处在困境中倍受压迫和折磨的个体,也具有他们自己从来都不曾知道的与生俱来的潜在优势。
3、优势视角认为在社会工作助人实践过程中关注的焦点应该是案主个人及其所在的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而非问题和症状,改变的重要资源来自于案主自身的优势,个人的经验是一种优势资源。
优势视角超越了传统的问题视角的理论范式,关注点在于案主的优势和潜能。
它强调要把注意力聚焦于案主如何生活、如何看待他们的世界以及从他们的经验里找出意义。
运用社会工作优势视角的观点思考案主问题时,并不是要刻意忽略其痛苦或是不足之处,而是期待以另一种角度出发,协助案主以另一种态度去思考自己的问题与改变的机会,使得问题对于案主或其他人较不具威胁性,当危险性降低时,案主与他人愿意解决问题的动机便会提高。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构成。
本我(id)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部分,从出生日起算即已存在。
构成本我的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如饥、渴、性三者均属之。
本我中之需求产生时,个体要求立即满足,故而从支配人性的原则言,支配本我的是唯乐原则。
例如婴儿每感饥饿时即要求立刻喂奶,决不考虑母亲有无困难。
自我(ego)是个体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由本我而来的各种需求,如不能在现实中立即获得满足,他就必须迁就现实的限制,并学习到如何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
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自我的是现实原则。
此外,自我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的功能。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于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
超我有两个重要部分:
一为自我理想,是要求自己行为符合自己理想的标准;
二为良心,是规定自己行为免于犯错的限制。
因此,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则。
人格结构中的三个层次相互交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它们各行其责,分别代表着人格的某一方面:
本我反映人的生物本能,按快乐原则行事,是“原始的人”;
自我寻求在环境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让本能冲动能够得到满足,是人格的执行者,按现实原则行事,是“现实的人”;
超我追求完美,代表了人的社会性,是“道德的人”。
在通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协调和平衡状态的,从而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发展。
如果三者失调乃至破坏,就会产生心理障碍,危及人格的发展。
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ecologicalsystemstheory)发展心理学中,由布朗芬布伦纳(UBronfenbrenner)的提出的个体发展模型,强调发展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
尽管现代学习理论家班杜拉认为环境既影响着个体的发展,也受发展的个体的影响,然而他仍然没有对个体发展的环境做出明确描述。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对环境的影响做出了详细分析。
因为他承认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影响着人的发展,所以把这种理论描述为生物生态学理论可能更为准确。
布朗芬布伦纳认为,自然环境是人类发展的主要影响源,这一点往往被人为设计的实验室里的研究发展的学者所忽视。
他认为,环境(或自然生态)是“一组嵌套结构,每一个嵌套在下一个中,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
换句话说,发展的个体处在从直接环境(像家庭)到间接环境(像宽泛的文化)的几个环境系统的中间或嵌套于其中。
每一系统都与其他系统以及个体交互作用,影响着发展的许多重要方面。
布朗芬布伦纳的理论缺失改变了发展学家思考儿童发展环境的方式。
例如,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发展学家可能会检验儿童成长环境的某个方面的作用,并将儿童之间的所有差异都归于环境在这个方面的差异。
例如,儿童在认知、社会甚至生理上的不同都可能会归咎于离婚对儿童的影响。
有了布朗芬布伦纳的理论,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