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早筛行业深度研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474214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61.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癌症早筛行业深度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癌症早筛行业深度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癌症早筛行业深度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癌症早筛行业深度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癌症早筛行业深度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癌症早筛行业深度研究.docx

《癌症早筛行业深度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癌症早筛行业深度研究.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癌症早筛行业深度研究.docx

癌症早筛行业深度研究

    

   

癌症早筛行业深度研究:

从技术角度看早筛,液体活检乘风破浪

   

 

 

 

 

   

   

 

   

 

 

 

 

 

 

报告综述

癌症早筛风口来临,液体活检奠定技术基础。

根据CA期刊近期发布的全球最新癌症统计数据,2020年中国癌症新发病例457万例,死亡病例300万例,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均位居全球第一。

由于肿瘤的早期发现可以进行提前干预,明显降低死亡率、延长生存期,因此癌症早期筛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根据现有筛查指南推荐,目前癌症筛查方式主要分为影像学筛查、内镜筛查及肿瘤标志物筛查三种类型,存在侵入性强、灵敏度差、依从性低等缺陷。

液体活检是指通过血液、唾液、尿液等体液对癌症进行检测诊断的技术,具有无创、高效、准确等优点,我们认为,液体活检技术的出现,可以解决传统癌症筛查存在的痛点,为癌症早期筛查奠定技术基础。

技术关键在于靶标类型选择,ctDNA甲基化优势明显。

一般而言,液体活检的肿瘤来源生物标志物主要包括循环肿瘤细胞(CTCs)、循环肿瘤DNA(ctDNA)、外泌体、微小核糖核酸(miRNA)等,不同靶标类型具有不同的检测特点。

其中ctDNA是直接来自于肿瘤细胞或者循环肿瘤细胞的片段化DNA,在癌症早期检测的敏感性相对更高,是目前市场上应用最为广泛的靶标类型。

关于ctDNA的相关研究聚焦在甲基化、碱基突变、拷贝数变异三个方向,其中ctDNA甲基化兼顾信号丰度和信号强度,与其他指标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甲基化检测手段包括限制性内切酶、亲和富集、亚硫酸氢盐三种样本预处理方式,其中基于亚硫酸盐的预处理来进行甲基化检测的技术最为成熟,是当前的主流技术手段。

关注核心技术指标,为癌症早筛提供评价标准。

灵敏度和特异性是现阶段衡量早筛产品性能的核心参数,其中灵敏度代表产品对患者的检出能力水平,特异性代表产品对健康人群的排除能力水平,基于灵敏度和特异性的ROC曲线是癌症早筛产品的核心评价体系。

从灵敏度和特异性角度看,结直肠癌、肝癌等单癌种早筛产品已经走向成熟,泛癌种早筛产品的提升空间较大,其性能受检测癌种数影响。

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同样非常关键,提升PPV和NPV,可以减少“误诊”事件的发生,保障受检人群对早筛产品的信任度,为早筛产品实现商业化奠定基础。

我们认为,癌种早筛产品检测性能的评判不能仅仅专注于某个单一指标,而是需要结合多个参数,分癌种、分癌症期数进行综合评估。

开篇序言

近年来随着发病率的不断升高,肿瘤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杀手。

据CA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新发癌症1929万病例,新增死亡996万病例,其中,中国新发癌症457万病例,新增死亡300万病例,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位居全球第一。

癌症早期筛查(简称癌症早筛)是指借助于快速、简便、有效的方法,从大量无症状的“健康”人群中筛选出肿瘤高危群体或者肿瘤阳性患者的过程。

癌症早筛对应肿瘤“三早预防(早筛查、早发现、早治疗)”中的早期发现环节,是早期发现癌症和癌前病变的重要途径,在肿瘤发现、治疗的整个周期中发挥着至关紧要的作用。

传统癌症筛查的手段主要集中在影像学筛查(彩超、CT、核磁等)、内镜筛查(胃镜、肠镜等)、肿瘤标志物筛查(PSA、AFP等),存在侵入性强、灵敏度差、依从性低等缺陷。

液体活检技术,也被称为肿瘤无创诊断技术,是指通过血液、唾液、尿液等体液对癌症进行诊断的技术,具有无创、高效、准确等优点。

随着液体活检技术的发展和成熟,癌症早筛市场有望从早期探索阶段进入高速成长阶段。

刚刚过去的2020年,Illumina以80亿美金收购全球早筛龙头公司Grail,ExactSciences以21.5亿美金收购液体活检明星企业Thrive,在中国市场,根据动脉网统计,2020年共有16家布局癌症早筛业务的企业完成17笔融资,累积融资约为63亿人民币。

随着中国癌症早筛代表企业燃石医学、泛生子、诺辉健康的陆续上市,癌症早筛行业成为资本市场近期关注的重点之一,安信证券医药研究团队紧追投资热点,长期深度观察癌症早筛行业并筹划系列研究报告,本篇报告为该系列第一篇(技术篇),将从癌症早筛技术角度展开研究,重点探讨以下问题:

1、传统癌症筛查手段存在什么痛点?

2、基于液体活检的癌症早期筛查技术有哪些?

3、如何评价一款癌症早筛产品的检测能力?

1.癌症早筛风口来临,液体活检奠定技术基础

1.1.肿瘤成为全球最大杀手,现有筛查技术存在明显缺陷

1.1.1.肿瘤发病率逐年升高,成为全球最大杀手

肿瘤发病率逐年升高,成为全球最大杀手。

2021年2月4日,CA期刊(CA:

ACancerJournalforClinicians)发布全球最新癌症统计数据,2020年全球癌症新发病例1929万例,其中新发人数排名前十的癌症分别是:

乳腺癌226万、肺癌220万、结直肠癌193万、前列腺癌141万、胃癌109万、肝癌91万、宫颈癌60万、食管癌60万、甲状腺癌59万、膀胱癌57万,其占比分别为:

11.7%、11.4%、10.0%、7.3%、5.6%、4.7%、3.1%、3.1%、3.0%、3.0%,其中乳腺癌取代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高发癌种。

2020年全球癌症死亡病例996万例,其中死亡人数位居前十的癌症分别是:

肺癌180万、结直肠癌94万、肝癌83万、胃癌77万、乳腺癌68万、食管癌54万、胰腺癌47万、前列腺癌38万、宫颈癌34万、白血病31万,其占比分别:

18.0%、9.4%、8.3%、7.7%、6.9%、5.5%、4.7%、3.8%、3.4%、3.1%,总体死亡率极高,其中肺癌死亡病例远超其他类型癌症,位居死亡人数首位。

中国癌症成为第一大死因,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位居全球第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在2019年的估计,全球范围内(183个国家)年龄小于70岁的人群中,有57个国家癌症已经成为第一大死因,有55个国家癌症成为第二大死因。

在中国,癌症已经成为第一大死因,2020年,中国癌症新发病例457万例,占全球23.7%,中国癌症死亡病例300万例,占全球30.0%,发病率、死亡率均位居全球第一。

1.1.2.现有筛查技术存在明显缺陷,迫切需要技术革新

癌症的早期发现可以进行提前干预,明显降低死亡率、延长生存期,因此癌症早期筛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有明确早期筛查指南的肿瘤只有结直肠癌、乳腺癌、宫颈癌,其他癌种都属于推荐筛查指南。

根据现有筛查指南推荐,癌症筛查方式主要分为影像学筛查、内镜筛查及肿瘤标志物筛查三种类型。

1)影像学筛查:

是指借助于各种成像技术,对人体内部结构和器官形成清晰的影像,进而判断生理功能状况及病理变化,确定是否有癌变发生。

目前广泛采用影像学筛查手段的癌症为乳腺癌、肺癌。

乳腺癌筛查主要面向40岁-70岁女性群体,推荐筛查方式为超声、乳腺钼靶,主要缺陷在于对致密型乳腺、近胸壁肿块的显示不佳,且有放射性损害,检测频次过高可能会发生癌变。

肺癌筛查主要面向50岁-74岁人群,推荐筛查方式为低剂量螺旋CT、常规X线胸片,主要缺陷在于存在滞后性,较难发现早期癌变。

2)内镜筛查:

是指借助于先进的光学仪器,从体外经过自然管道进入到体内,检测体内是否有异变发生。

目前广泛采用内镜筛查手段的癌症是结直肠癌、胃癌。

结直肠癌筛查主要面向50岁以上人群,推荐筛查方式为结直肠镜;胃癌筛查主要面向40岁以上人群,推荐筛查方式为胃镜。

结直肠镜和胃镜可以实现体内可视化,具有极高的检测灵敏度,可以作为诊断结直肠癌和胃癌的金标准,其主要缺陷在于医疗资源有限(具备内镜检测能力的医院数量较少),同时检测过程存在较大不适感,患者依从性较低。

3)肿瘤标志物筛查:

肿瘤标志物是指伴随肿瘤出现而增加的特定物质,例如抗原、酶、受体、激素、特异性蛋白等成分,通过免疫学、生物学等方法可以快速检测这些物质的变化,进一步确定人体内是否有肿瘤异变。

目前广泛采用肿瘤标志物筛查手段的癌症是前列腺癌、肝癌。

前列腺癌筛查主要面向45岁以上男性群体,推荐筛查手段为PSA肿瘤标志物检测;肝癌筛查主要面向40岁以上人群,推荐筛查方式为AFP肿瘤标志物检测。

尽管PSA、AFP等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在临床中应用广泛,但是普遍存在灵敏度、特异性不足等问题。

现有筛查手段存在较大局限性,迫切需要技术革新。

根据前十大高发癌种的筛查指南来看,无论是影像学筛查、内镜筛查还是肿瘤标志物筛查,均存在较大缺陷。

影像学筛查中常用手段包括超声、X射线、CT、MRI、气钡双重对比造影等,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需要肿瘤达到一定体积大小后才能检测,存在明显滞后性,同时影像检测伴随辐射,不能作为实时检测手段,频繁检测有一定的致癌风险;内镜筛查常用手段包括胃镜、结直肠镜、膀胱镜等,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检测范围有限,检测价格昂贵,检测时会让人体产生不适并可能引发交叉感染;肿瘤标志物筛查常用手段包括PSA检测、PG检测、AFP检测,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准确率较低,特异性不足,假阴性率及假阳性率偏高。

1.2.液体活检技术应运而生,为肿瘤早期发现提供全新思路

液体活检技术为肿瘤早期发现提供新思路。

液体活检技术,也被称为无创诊断技术,是指通过血液、唾液、尿液等体液对疾病进行诊断的技术。

1997年,卢煜明等在国际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发布的文章中表明孕妇的血浆内存有较高浓度的胎儿DNA,可用于唐氏综合征的无创产前诊断(NIPT)。

2015年,液体活检被《麻省理工大学科技评论》评选为“十大突破技术”。

近些年来,液体活检技术被再次延伸至肿瘤学相关研究,广泛应用于肿瘤的早期筛查、伴随诊断、个体化治疗、预后监测等众多领域。

与现有癌症筛查技术对比,液体活检技术用于癌症早筛具有以下优点:

1)无创:

液体活检的检测样本通常为血液、唾液、尿液等体液,取样过程方便快速,对人体的侵入性较低,依从性良好。

2)高效:

检测过程操作简单,对医疗资源的依赖性较低,样本可及性高,方便进行多次取样,检测周期通常在1-2周。

3)准确:

与传统筛查手段相比,灵敏度和特异性显著提升,同时可以评估整体的肿瘤情况,真正实现肿瘤的早期发现。

2.技术关键在于靶标类型选择,ctDNA甲基化优势明显

2.1.液体活检技术应用的关键在于靶标类型选择

液体活检技术应用的关键在于靶标类型选择。

一般而言,液体活检的肿瘤来源生物标志物主要包括循环肿瘤细胞(CTCs)、循环肿瘤DNA(ctDNA)、外泌体、微小核糖核酸(miRNA)等,不同靶标类型具有不同的检测特点。

循环肿瘤细胞(CTCs):

原发灶或转移灶脱落进入外周血的肿瘤细胞,具有更强的流动性和侵袭性,更易粘附于血管壁进而穿透,最终产生远处转移。

由于CTCs的完整性,因此可提供关于肿瘤形态或蛋白表达的信息。

循环肿瘤DNA(ctDNA):

坏死或凋亡的细胞释放到血液中的DNA,被称为循环游离DNA(circulatingfreeDNA,cfDNA),而在肿瘤患者的血液中,一部分cfDNA来自死亡的肿瘤细胞,这部分DNA被定义为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tumorDNA,ctDNA)。

外泌体:

一种细胞原性的囊泡,其内含有蛋白质和miRNA等遗传物质,通过对肿瘤性外泌体的检测分析可以得到肿瘤细胞的相关信息。

微小核糖核酸(miRNA):

一类内源性的具有调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