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省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735258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46.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省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xx省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xx省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xx省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xx省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省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Word格式.docx

《xx省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省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Word格式.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xx省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Word格式.docx

编制组负责人:

俞建军伍远康(浙江省水利厅、水文局)

汪小泉姚爱珍(浙江省环境保护局、环境监测中心站)

主要参加人员:

王亚红郑日红蔡临明劳国民何晓珉

王贝黄志珍陈欣倪宪汉

(浙江省水利厅、水文局)

何晓云陈渊潘淑萍刘建明田旭东

黄欢李晓伟喻志钢

(浙江省环境保护局、环境监测中心站)

前言

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资源。

随着我省社会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短缺和日益严重的水污染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

开展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是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的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工作,是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的基础;

也是我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生态省建设,保障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依据。

省环境保护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于1996年编制了《浙江省地面水环境保护功能区划方案》,并经省政府浙政办发[1996]91号文批准实施。

该方案的实施,为我省水环境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促进了我省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

由于该方案实施已近10年,我省江河湖库的环境功能有了较大变化,需对原方案进行调整。

省水利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水利部关于在全国开展水资源保护规划和水功能区划的统一部署,于2002年编制完成了《浙江省水功能区划》,并两次征求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及省级有关部门的意见。

为做好《浙江省水功能区划》与《浙江省地面水环境保护功能区划方案》的衔接,提高可操作性,省水利厅、省环境保护局于2003年联合组织工作班子,在《浙江省水功能区划》和《浙江省地面水环境保护功能区划分方案》的基础上,在市、县水利、环保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共同编制了《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征求意见稿)》。

2003年底,省水利厅与省环境保护局在联合征求各市人民政府对《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征求意见稿)》的意见的基础上,2004年5月完成修改稿,并分别通过水利、环保系统内部审查。

根据内审意见,对《征求意见稿》作了调整、补充,完成《送审稿》。

2004年12月,省水利厅与省环境保护局召集各市政府和省有关部门对《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送审稿)》进行了审查。

会后,根据审查意见和各市人民政府的意见,作了进一步的修改,2005年8月完成《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报批稿)》,报送省政府办公厅。

2005年9月再次按省级有关厅局对《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方案(报批稿)》提出的意见,对《报批稿》作了进一步修改、完善。

2005年12月《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方案(报批稿)》经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以浙政办发[2005]109号文“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水利厅省环保局关于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的通知”同意颁布施行。

《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的主要成果有:

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报告,浙江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附表,以及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图集。

目录

第一章概况

1.1自然地理

1.1.1地理位置和面积

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在东经118°

01′~123°

10′和北纬27°

02′~31°

11′之间,东濒东海,南接福建,西与江西、安徽毗连,北与上海、江苏为邻。

全省陆域面积10.38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3.2%,河流和湖泊占6.4%,故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

浙江海域辽阔,岛屿星罗棋布。

海岸线总长6633千米,居全国首位。

1.1.2行政区划

至2002年底,浙江省行政区划分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温州、台州、丽水、金华、衢州、舟山等11个设区市,下辖30个市辖区、58个县及县级市、822个建制镇。

1.1.3地形地貌

浙江地形复杂,整个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

西南山地的主要山峰海拔多在千米以上。

中部以丘陵为主,大小盆地错落分布于丘陵山地之间。

东北部是低平的冲积平原。

按地表形态的相似性和地域间的差异性分,全省大致可分为浙江北部平原、浙江西部中山丘陵、浙江中部金衢盆地、浙江南部山地、浙江东南沿海平原及滨海岛屿等六个地形区。

1.1.4气候

浙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受蒙古冷高压控制,盛行西北风,以晴冷、干燥天气为主,是全年低温、少雨季节。

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东南风,空气湿润,是我省高温、强光照季节。

我省太阳年辐射量4000~4800MJ/m2。

全年日照时数在1100~2200小时。

平均气温15.0~18.0℃,极端最低温度为-17.4~-2.2℃,极端最高温度为33.0~42.9℃。

我省雨量丰沛,多年平均降雨量1604毫米,其中,70%以上的降雨量集中在3月~7月。

7月~8月为盛夏,干旱少雨,唯沿海偶有台风带来降雨;

入秋后,9月份有一短暂秋雨期;

10月至翌年2月降水最少,多以晴冷天气为主。

我省气候总的特点是:

冬夏季风交替显著,年温适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充沛。

浙江濒临东海,受海洋性气候影响,温、湿条件比同纬度的内陆季风区优越,是我国自然条件最优越的地区之一。

1.1.5土壤、植被

我省土壤主要有黄壤、红壤、水稻土、滨海盐土、紫色土、石灰岩土和冲积土等。

黄壤土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占全省土壤面积36%,红壤分布在500米以下的丘陵地带,多在残积层的母质上发育,呈橙红到暗红色,占全省土壤面积35%;

水稻土发育于滨海平原和河谷地带,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占全省土壤面积16%;

盐土和滨海盐土主要分布在沿海沙滩。

此外局部尚有紫色土,冲积呈零星分布。

我省植物种类主要为阔叶常绿植物,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浙北、浙西和西南山地植被良好,中部和东部受人类活动影响,森林砍伐多,植被较差,尤以曹娥江、飞云江、鳌江上游水土流失严重,侵蚀模数较高。

1.1.6河流水系

浙江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中部,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全省有苕溪、运河、钱塘江、甬江、椒江、瓯江、飞云江、鳌江八大主要水系,除苕溪运河属太湖水系外,其它均独流入海。

我省大部分河流有以下共同特点:

①汛期洪水峰高量大;

主要河流比降在2~10‰之间,大多在4‰以上,汇流速度快,水位涨幅大,防汛任务十分艰巨。

②枯水期流量小;

由于河流的集水面积相对较小,河流枯水流量较小。

遇特殊干旱年份,中、小河流甚至断流。

③潮汐影响大;

浙江省位于我国潮汐最大的地带,7条入海河流受潮汐影响的河段长度,平均占了38%,潮差大,潮区界距离长,对防潮、防洪和淡水资源利用极为不利。

1.2社会经济

1.2.1人口、耕地及农业经济概况

2002年全省总人口4535.9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438.76万人,占总人口的75.8%,非农业人口1097.22万人,占24.2%。

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46人。

2002年底,全省总耕地面积为2398.67万亩,人均占有耕地0.53亩。

2002年全省粮食总产量942.27万吨。

主要粮食作物有稻谷、小麦、大麦、蕃薯和玉米等。

主要经济作物有豆类、棉花、油料、蚕桑、茶叶、络麻、柑桔等。

2002年农林牧渔总产值为1101.86亿元,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

1.2.2工业经济

2002年,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9779.04亿元,全部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占55.0%,重工业占45.0%。

2002年底,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21896个,乡镇工业企业数68.06万个。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涌现出一批在全国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如纺织服装、皮革制造、食品制造、医药制造、电气机械、普通机械和化学工业等。

1.3水资源概况

1.3.1水资源量

浙江省天然水资源量比较丰富,根据1956~2000年资料系列评价,全省多年平均降雨量1604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955亿立方米,其中河川径流量为944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22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与地表水资源间的不重复计算量为11亿立方米。

人均拥有水资源量为2110立方米。

1.3.2废污水排放量与水质

据浙江省环境状况公报,全省废污水日排放量为709.6万吨,其中工业和生活废污水分别为460.3万吨和249.3万吨,年排放总量为25.9亿吨。

火电厂冷却水排放量为5.5亿吨。

根据2002年全省水质监测资料评价结果,我省地表水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城市内河,平原河网和江河流经的城镇河段污染较为严重。

2002年全省河流评价总河长3759.4公里。

枯水期,属地表水Ⅰ~Ⅲ类水的河长2403.6公里,占评价河长的63.9%。

丰水期,属地表水Ⅰ~Ⅲ类水的河长2437.6公里,占评价总河长的64.8%。

全年期,属地表水Ⅰ~Ⅲ类水的河长2432.2公里,占评价总河长的64.7%。

从流域分区来看,污染较为严重的有太湖片嘉兴市各河段,姚江的余姚市区段、甬江的宁波市区段,东阳江、金华江、江山港、椒江下游河段和永宁江等,水质多为Ⅳ~劣Ⅴ类。

而浙东南的瓯江、飞云江、鳌江的中上游水质较好。

我省地表水以有机污染为主,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溶解氧及挥发酚,而重金属项目的监测值基本上在Ⅰ类水标准范围,水库水质相对较好。

湖(库)因总磷、总氮偏高,呈明显富营养化。

河流水体中,城市内河、平原河网和各水系流经城市的河段水体污染较为严重。

1.3.3水资源特点

1、单位面积水资源量较丰,人均拥有水资源量较少

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955亿立方米,单位面积水资源量为92.1万立方米/平方公里,仅次于台湾、福建、广东省,居全国第四位。

但人均拥有水资源量仅为2110立方米,低于全国平均值。

2、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较大

浙江地处典型的季风气候区,降雨的季节变化十分明显,每年降雨主要集中在春夏之间的梅雨期和夏秋之间的台风雨期,最大连续四个月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的50~60%。

由于降雨集中,绝大部分产流以洪水径流的形式注入大海,能够控制利用的量较少。

全省水资源量最丰年份为1973年,水资源总量为1397亿立方米,最枯年份是1978年,为479亿立方米,最丰年份是最枯年份水资源总量的2.91倍。

3、水资源与土地资源和人口分布不匹配

全省水资源量的分布与耕地分布不相适应。

如苕溪、杭嘉湖平原,浦阳江、曹娥江、甬江一带,亩均水资源量仅为1400立方米,而瓯江、飞云江、鳌江一带,亩均水资源量高达5500立方米。

水资源量与人口的分布更不匹配,沿海平原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人均水资源量在1000立方米左右,西南部山区人口稀疏,经济相对滞后,人均水资源量超过7000立方米,最高与最低之比在10倍以上。

4、河流源短,入海河流感潮段长,水资源可利用率较低

由于河流源短,枯水期径流量小,多数河流枯水期可供水量少。

浙江省位于我国强潮海区,6条主要入海河流受潮汐影响的河段长度占总河长的比值平均为38%,钱塘江河口区长达282公里,占河流总长的42%,由于潮差大,潮区界距离长,影响淡水资源的利用。

5、水污染加重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20世纪80年代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乡镇工业的迅速发展,水污染防治相对滞后,造成河流水体被污染。

监测资料表明,全省各河流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别是我省经济最为发达的杭嘉湖、萧绍宁、温黄等平原区水质污染尤为严重。

水体的污染降低了水的使用功能,使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更为突出。

第二章功能区划任务与标准

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