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732958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04.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化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生物化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生物化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生物化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生物化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化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生物化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化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化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肽单元(肽平面、酰胺平面)定义:

肽键与周围原子相连处于一个平面上

(2)二级结构的种类:

-螺旋、-折叠片、-转角、无规卷曲

-螺旋特点:

①沿一个中心轴螺旋上升,主要是右手螺旋

②每螺旋一圈需要3.6个氨基酸残基,螺距为0.54nm

③第一个肽平面上氮上的H和第四个肽平面上碳上的O形成氢键,稳定-螺旋结构

④侧面基团R都位于螺旋外侧

-折叠片特点:

①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多肽键并列相排,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②从侧面观察,形成锯齿状

③相并排的肽平面形成氢键,以稳定-折叠结构

④侧面基团R位于结构外侧

-转角特点:

①第一个残基的C=O与第四个残基的N—H氢键结合,形成一个紧密的环,使-转角成为比较稳定的结构

②允许蛋白质倒转肽链方向

三级结构:

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

即肽链中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

疏水键、离子键、氢键和范德华力等

(1)三级结构的结构特点:

①纤维状蛋白质通常只含一种二级结构,而球蛋白通常含有多种二级结构

②球状蛋白质具有明显的折叠层次(一级结构→二级结构→超二级结构→结构域三级结构或亚基→四级结构)

③球蛋白是紧密的球状或椭球状实体

④疏水残基埋藏于球体内,亲水残基暴露于球体外

⑤表面有一空穴(裂沟,凹槽或口袋),这个空穴能结合配体,是蛋白质的活性部位

⑥由二级结构向三级结构转变的主要动力是疏水作用

(2)三级结构是蛋白质具有生物学活性的最基本结构

四级结构:

蛋白质分子中各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和相互作用,称为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亚基之间的结合力主要是疏水作用,其次是二硫键、氢键和离子键

(1)四级结构的结构特点:

①由2个至多个三级结构的亚基缔合形成四级结构的蛋白质,有单体蛋白,寡聚蛋白和多聚蛋白

②四级结构的蛋白质按亚基的类型分为同多聚蛋白和杂多聚蛋白

③亚基聚合的主要动力是疏水作用,其他动力有二硫键、氢键和离子键等

(2)亚基:

有些蛋白质分子含有二条或多条多肽链,每一条多肽链都有完整的三级结构,称为蛋白质的亚基

不是所有蛋白质都具有一、二、三、四级结构

5.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变(别)构效应:

别构部位与配体的结合可影响其他亚基,使这些亚基构象改变,增强或减弱对底物的结合

6.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1)蛋白质的两性电离

等电点:

当蛋白质溶液处于某一pH时,蛋白质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即成为兼性离子,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

等电点的应用:

等电聚焦电泳,通过蛋白质等电点的差异而分离蛋白质的电泳方法。

(2)稳定蛋白质胶体的因素:

蛋白质表面的电荷、水化膜

(3)蛋白质的变性、沉淀和凝固

蛋白质变性:

由于受到某些外力的作用,导致蛋白质三维结构(构象)的破坏,原有活性丧失的现象。

蛋白质沉淀:

在一定条件下,蛋白质疏水侧链暴露在外,肽链融会相互缠绕继而聚集,因而从溶液中析出。

变性的蛋白质其分子量不变

蛋白质沉淀的最佳条件:

等电点,加盐,低温

7.S-S断裂的方法:

加过甲酸

8.酶是一类由活细胞产生的,对其特异底物具有高效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核酶:

具有催化功能的RNA分子

9.酶的分子组成:

从化学组成来看酶可分为单纯蛋白质和缀合蛋白质两类。

缀合蛋白质含有脱辅酶或辅因子。

全酶:

脱辅酶与辅因子结合后所形成的复合物称为全酶

酶的特异性由酶的蛋白质部分决定

10.酶的活性中心:

指必需基团在空间结构上彼此靠近,组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区域,能与底物特异结合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

11.酶促反应的特点及诱导契合假说

(1)酶促反应的特点:

高效性,专一性,可调节性

(2)诱导契合假说:

酶与底物相互接近时,其结构相互诱导,相互变形和相互适应,进而相互结合,这一过程称为酶-底物结合的诱导契合假说

12.酶促反应的动力学(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

Vmas·

[S]

┈┈┈┈

Km+[S]

(1)底物浓度

米氏方程式:

v=

米氏常数(意义):

a)Km是酶的特征性常数之一;

b)Km可近似表示酶对底物的亲和力;

c)同一酶对于不同底物有不同的Km值。

(2)酶浓度

(3)温度

(4)酸碱度(pH)

(5)抑制剂的影响

不可逆抑制:

有机磷农药

可逆性抑制:

竞争性抑制的作用、非竞争性抑制、反竞争性抑制作用

①竞争性抑制:

抑制剂与底物的结构相似,能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从而阻碍酶-底物复合物的形成,使酶的活性降低。

特点:

A.抑制剂与底物结构类似,竞争酶的活性中心;

B.抑制程度取决于抑制剂与酶的相对亲和力及底物浓度

C.动力学特点:

Vmax不变,表观Km增大。

举例:

A.丙二酸与琥珀酸竞争琥珀酸脱氢酶

B.磺胺类药物的抑菌机制:

与对氨基苯甲酸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

②非竞争性抑制特点:

A.抑制剂与酶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团结合,底物与抑制剂之间无竞争关系;

B.抑制程度取决于抑制剂的浓度;

C.动力学特点:

Vmax降低,表观Km不变。

③反竞争性抑制特点:

A..抑制剂只与酶-底物复合物结合;

B.抑制程度取决与抑制剂的浓度及底物的浓度;

Vmax降低,表观Km降低。

(6)激活剂的影响

13.酶原与酶原的激活

(1)酶原:

有些酶在细胞内合成或初分泌时只是酶的无活性前体,此前体物质称为酶原。

(2)酶原的激活:

在一定条件下,酶原向有活性酶转化的过程。

在特定条件下

┈┈┈┈┈→

酶原激活的机理:

酶原一个或几个特定的肽键断裂,水解掉一个或几个短肽→分子构象发生改变

→形成或暴露出酶的活性中心

酶原激活的生理意义:

避免细胞产生的酶对细胞进行自身消化,并使酶在特定的部位和环境中发挥作用,保证体内代谢正常进行。

有的酶原可以视为酶的储存形式。

在需要时,酶原适时地转变成有活性的酶,发挥其催化作用。

14.同工酶

同工酶:

指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乃至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

乳酸脱氢酶(LDH1~LDH5)

生理及临床意义:

在代谢调节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用于解释发育过程中阶段特有的代谢特征;

同工酶谱的改变有助于对疾病的诊断;

同工酶可以作为遗传标志,用于遗传分析研究。

15.酶催化作用的特点:

(1)酶反应分二类:

电子转移、基团转移

(2)催化作用是以功能基团和辅酶为媒介

(3)酶催化的pH值范围小

(4)活性部位比底物稍大

(5)其它有利于催化的条件

(6)高效性,专一性,可调节性

16.水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PP、泛酸、维生素B6、生物素、叶酸、维生素B12、硫辛酸、维生素C

脂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

17.核酸的化学组成(元素→碱基+戊糖→核苷+磷酸→核苷酸→核酸)

元素组成:

C、H、O、N、P

碱基:

嘌呤碱:

腺嘌呤(A)、鸟嘌呤(G),嘧啶碱:

胞嘧啶(C)、胸腺嘧啶(T)、尿嘧啶(U)

戊糖:

核糖、脱氧核糖

核苷:

AR,GR,UR,CR,脱氧核苷:

dAR,dGR,dTR,dCR

核苷酸(一磷酸核苷酸)(核苷酸:

AMP,GMP,UMP,CMP脱氧核苷酸:

dAMP,dGMP,dTMP,dCMP)

二磷酸核苷酸、三磷酸核苷酸

核苷酸具有紫外吸收——含共轭双键

18.DNA与RNA的组成的异同点

DNA:

脱氧核糖;

RNA:

核糖

A、G、C为DNA与RNA共有,T为DNA特有,U为RNA特有

dAR,dGR,dTR,dCR;

AR,GR,UR,CR

核苷酸:

dAMP,dGMP,dTMP,dCMP;

AMP,GMP,UMP,CMP

19.核酸的一级结构(核酸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核酸的连接方式:

3′,5′-磷酸二酯键

20.DNA的二级结构要点:

(1)DNA分子由两条相互平行但走向相反的脱氧多核苷酸链组成,两链以脱氧核糖-磷酸为骨架,以右手螺旋方式绕同一公共轴盘旋。

螺旋直径为2nm,形成大沟及小沟相间。

(2)碱基垂直螺旋轴居双螺旋内側,与对側碱基形成氢键配对

(3)相邻碱基平面距离0.34nm,螺旋一圈螺距3.4nm,一圈10对碱基

(4)氢键维持双链横向稳定性,碱基堆积力维持双链纵向稳定性

21.mRNA结构特点:

(1)大多数真核mRNA的5′末端均在转录后加上一个7-甲基鸟苷,同时第一个核苷酸的C′2也是甲基化,形成帽子结构

(2)大多数真核mRNA的3′末端有一个多聚腺苷酸结构,称为多聚A尾

功能:

把DNA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抄录并传送至核糖体,用以决定其合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排列顺序。

22.tRNA结构特点:

二级结构为三叶草形,三级结构为倒L型

活化、搬运氨基酸到核糖体,参与蛋白质的翻译。

23.rRNA的功能:

参与组成核蛋白体,作为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场所。

第14章核酸的物理化学性质

1.核酸的变性:

指核酸双螺旋区的氢键断裂,变成单链,并不涉及共价键的断裂

核酸的复性:

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两条彼此分开的链重新缔合成为双螺旋结构,称为复性

核酸变性和复性的关键:

氢键断开和恢复

2..分子杂交:

不同来源的核酸变性后,混在一起进行复性,只要各核酸单链有一定数量的碱基彼此互补(不用全部碱基互补),彼此之间就可形成局部双链,即所谓的杂化双链,这个过程称为分子杂交。

类型:

Southern印迹法(核酸杂交技术),Nouthern印迹法(核酸杂交技术),Western印迹法(蛋白质杂交技术)

3.Tm:

DNA变性过程中,紫外光吸收值达到最大值的50%时的温度称为DNA的解链温度(Tm)。

在Tm时,核酸分子内50%的双链结构被解开。

Tm值与DNA的分子大小和碱基中的G+C含量有关。

G+C含量高,Tm值大

4.RNA易被碱水解,其产物是:

核苷酸

5.核酸的紫外吸收峰在260nm附近,可用于测定核酸。

根据A260/A280的比值可判断核酸纯度。

6.天然DNA的ε(P)为~6600,RNA为7700~7800,发生变性和降解时,ε(P)值会升高,以此可鉴别核酸制剂的质量。

单链多核苷酸的ε(P)值比双螺旋结构多核苷酸的ε(P)值要高,所以核酸发生变性时,ε(P)值升高约25%,此现象称为增色效应。

复性后ε(P)值又降低,这现象称为减色效应。

7.用加热的方法使核酸变性叫做热变性。

变性DNA在缓慢冷却时,可以复性,此过程称为退火。

用不同来源DNA进行退火,得到杂交分子。

第15章核酸的研究方法

1.核酸含量的测定方法:

定糖法、定磷法、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