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阅读的眼动比较文档格式.docx
《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阅读的眼动比较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阅读的眼动比较文档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同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采用逆序扫描模式的学生越来越多,说明逆序扫描模式在提高阅读能力上有很大的作用。
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比较被试在阅读中文材料和英语材料时的眼动差异。
有学者对英语专业大学生阅读汉语与英语材料的眼动研究,发现相对于英语目标词来说,被试对相同像素的汉语目标词加工难度更大。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值得研究,即不同专业在英文阅读时的眼动差异。
英语专业的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是否显著优于非英语专业?
内部的加工过程是怎样的?
在完成英语阅读时,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心理负荷的情况如何?
因此,采用了眼动技术,就近选取了40名大学生进行英语阅读的眼动实验,以探讨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阅读英语时的内部加工过程。
1方法
实验仪器
实验采用仪器包括瑞典Tobii1750眼动仪一台及计算机一台。
不需要任何头套或头托,最大程度地消除了被试的紧张不安,生态效度较高。
对双眼数据同时采集,采集率为60Hz。
实验材料
材料的选取与评定
实验初选一篇英语四级真题,保留四段文章内容,将题目改成正误判断题,并随机抽取温州大学大一新生100名,对材料进行评定。
其中英语专业被试50名,男15名,女35名;
非英语专业被试50名,男20名,女30名。
材料鉴别力分析
对该100名被试的答题正确率进行了每道题的鉴别力的分析,鉴别力的计算方式为:
高分组与低分组在每道题目上的通过率之差。
计算得题目的鉴别力分别为、、、于题目1的鉴别力很低,且在得分上均很低,说明用该题很有可能产生“地板效应”,因此将该题剔除。
其余三道题目有一定的鉴别力,因此本实验保留了这三道题。
根据鉴别力分析,保留了三段短文及题目作为实验的材料,并做成图片的形式呈现。
将每张图片的短文内容作为一个兴趣区,即兴趣区1,短文题目作为一个兴趣区,即兴趣区2。
2正式实验
被试
随机抽取温州大学英语专业大二学生20名,其中男生5名,女生15名;
随机抽取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20名,其中男生7名,女生13名。
各被试视力或矫正后的视力均正常,无色盲,色弱,无眼科疾病。
实验设计
采用单因素协变量设计,组间变量为专业,把被试在三篇英语短文上的阅读理解率当做协变量,分为高、低两个水平,按专业进行划分,即英语专业的被试按阅读理解率分为高分组,低分组,非英语专业也分为高分组,低分组。
因变量是被试英文阅读的眼动指标。
实验程序和数据处理
被试进入实验室,坐在显示屏前米的座位上。
指导语如下:
请注视屏幕中央,待会儿屏幕上会出现1张图片,图片一小段英文阅读材料和一道题目组成,请你仔细阅读材料,判断题目是否正确,如果你认为是对的,请报告“对”,如果你认为是错的,请报告“错”。
使用对数据进行分析。
3结果
数据整理
7名被试的眼动轨迹记录不准确,全部数据删除。
其中包括英语专业的被试4名,非英语专业的被试3名。
最终保留英语专业16名被试,非英语专业16名被试的数据。
不同专业被试英语阅读的眼动指标比较
成绩与专业因素、眼动指标的关系
把成绩作为协变量,进行单因素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专业因素对于短文内容注视时间、短文题目注视点持续时间、短文内容注视次数、短文内容回视次数等眼动指标的主效应显著(F1=,p<;
F2=,p<;
F3=,p<;
F4=,p<),而协变量成绩对于短文内容注视次数这个眼动指标的主效应也显著(F1=,p<)。
这说明成绩这个协变量可能在上述这个眼动指标上显著地干扰了专业因素影响眼动指标的结果,需要就变量关系进行重新设计。
为此,以被试成绩的中位数为区分点,将英语专业被试分成高分组和低分组(M=,SD=),非英语专业被试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M=,SD=),以专业和成绩为自变量进行两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成绩在短文内容注视次数这个眼动指标上没有显著的主效应,专业和成绩没有显著交互作用,而专业因素对于对于短文内容注视时间、短文题目注视点持续时间、短文内容注视次数、短文内容回视次数等眼动指标的主效应仍然显著(F1=,p<;
F4=,p<),这说明专业因素独立地影响了阅读的眼动指标的差异。
瞳孔直径与眼跳时间
为了更进一步地了解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在进行英文阅读的眼动差异,实验将瞳孔直径和眼跳时间这两个眼动指标再分别进行两因素的混合设计,组间变量为专业、组内变量为兴趣区,因变量为瞳孔直径和眼跳时间。
结果发现在专业因素在两个眼动指标上均无主效应,而兴趣区变量在两个眼动指标上均有显著的主效应,专业与兴趣区两个变量无交互作用。
为了说明兴趣区变量在该两个眼动指标上的变异确实不受专业因素的影响,本实验进行了对兴趣区变量进行了简单效应分析,结果发现英语专业在兴趣区1和兴趣区2的瞳孔直径和眼跳时间均无显著差异,但是非英语专业在兴趣区1和兴趣区2的瞳孔直径和眼跳时间均有显著差异。
4讨论
眼动指标差异
注视时间是考察一个人阅读能力的一项重要的指标。
本实验发现英语专业大学生阅读短文内容的注视时间显著少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阅读短文内容的注视时间。
结合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的阅读理解率,可以做以下解释:
英语专业大学生能快速地进行阅读,并能保证高的正确率,说明英语专业大学生比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有更好的英文阅读的能力。
两者在阅读题目的注视时间无显著差异,但是从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阅读问题的注视时间的平均数可知,两者均用了较长的时间看问题,说明两者都认为问题是短文的关键部分,需倾注较多的时间。
注视次数反映了被试在阅读时对课文的理解情况。
实验发现英语专业大学生短文内容的注视次数显著少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这说明英语专业大学生可以用更少的注视次数阅读完同样字数的文章。
这与上述的注视时间的差异一样,因此注视时间的增加,通常伴随着注视次数的增加。
而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在短文问题的注视次数上无显著差异。
这可能是因为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均对短文的问题有了一定的理解。
这与上述短文题目的注视时间的差异也是一致的。
有学者研究表明注视点持续时间的长短与所注视字词的编码和语义提取的能力有关。
英语专业大学生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阅读题目的注视点持续时间有非常显著地差异,这说明英语专业大学生比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文章的问题部分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编码和加工。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英语专业大学生的阅读策略,他们认为题目比内容更为重要,是文章的关键部分,需要深入地把握其蕴含的意思。
一般认为回视发生的原因有:
理解课文时出现困难、理解出现错误、阅读时遗漏了重要内容;
当句子出现“前后照应”这种语法现象时,也会出现回视。
在熟练的阅读者中,回视只占阅读时间的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
本实验发现英语专业大学生阅读短文内容的回视次数非常明显少于非英语专业;
在阅读短文题目的回视次数上两者不存在差异。
说明英语专业大学生在阅读时一次性获得地信息比较多,不需要采用过多地回视来重新找寻重要信息,而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文章重点的定位不是很明确,要进行反复地回视确认。
瞳孔直径与心理负荷的关系
Dodge的研究表明眼跳时间与眼跳的距离有关,眼跳的距离越大,所用的时间越长。
而眼跳距离是反映学生阅读知觉广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眼跳距离大,说明被试一次注视所获得的信息量大,阅读效率就高;
而被试的平均眼跳幅度小,则说明被试在理解材料的过程中有一定难度。
同时有研究者(Kahneman,Beatty)对瞳孔直径同阅读时心理负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瞳孔扩大是心理负荷的敏感指标。
本实验发现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阅读短文内容与问题的眼跳时间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但是眼跳时间都比较短,这说明两者在阅读短文的内容与题目时都比较细心,谨慎,以免在阅读时遗漏重要的信息。
而英语专业大学生在阅读短文内容与问题的眼跳时间不存在显著的差异,结合英语专业大学生阅读短文内容和问题时的瞳孔直径比较,说明英语专业大学生在对题目的加工中并没有感到有难度,因此不需要改变眼跳时间。
而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阅读短文内容与问题的眼跳时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这说明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认为题目比内容更为重要,同时结合英语专业大学生阅读短文内容和问题时的瞳孔直径比较,说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阅读题目加工时感到有难度,因此通过减少眼跳时间来更仔细地看题目。
5结论
英语专业大学生阅读英文短文的内容的注视时间、注视次数、注视点持续时间均少于与非英语专业,表明前者的知觉广度较后者大,在同一时间内注视到的信息量大。
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瞳孔直径与心理负荷量有关。
心理负荷加大时,瞳孔直径也增加。
当加工文章中的重要内容时,学生的瞳孔直径增加,当加工一般内容时,瞳孔直径变化不大。
表明瞳孔直径可以作为考察阅读者心理负荷的一个重要指标。
英语专业大学生在阅读上更以“问题”为重,会把更多的时间放在问题的加工上,而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虽也知道问题是文章的关键,但是在内容和问题上所用的时间差不多。
说明英语专业大学生进行英文阅读时更讲究“问题中心”的策略。
值得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借鉴。
本研究得到浙江省大学生新苗人才计划资助
[5]O’Regan,(1990)Eyemovementand,Reviewsofoculonmotorresearch:
EyemovementandthEirroleinvisualandcognitiveprocess,395-453.
[6]韩玉昌,杨文兵,隋雪.图画与中、英文识别加工的眼动研究.心理科学,:
403-406.
[7]白学军,李馨,闫国利.英语专业大学生阅读汉语和英语材料的眼动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
6-10.
[8]胡瑜.弈棋风格的眼动证据.心理与行为研究,:
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