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课件第4章 第2节Word文档格式.docx
《版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课件第4章 第2节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课件第4章 第2节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代表物
葡萄糖、果糖、
核糖、脱氧核糖
蔗糖、麦芽糖、乳糖
淀粉、纤维素
转化
关系
【自主思考】
1.糖类的分子组成都可以用Cm(H2O)n来表示吗?
组成符合Cm(H2O)n的有机物一定属于糖类吗?
【温馨提示】:
糖类的分子组成并不是都符合Cm(H2O)n,如鼠李糖分子式为C6H12O5,脱氧核糖的分子式为C5H10O4。
不一定,如乙酸C2H4O2、乳酸C3H6O3、甲醛CH2O等,分子组成符合Cm(H2O)n,但它们并不属于糖类。
二、葡萄糖与果糖
1.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
甜味
溶解性
葡萄糖
白色晶体
有
水中易溶,乙醇中稍溶,乙醚中不溶
果糖
无色晶体
在水、乙醇、乙醚中均易溶
2.分子组成和结构
分子式
结构简式
官能团
类别
C6H12O6
CH2OH(CHOH)4CHO
—OH、
—CHO
多羟基醛
互为
同分
异构
体
多羟基酮
3.化学性质
4.用途:
葡萄糖用于制镜业、糖果制造业、医药工业等。
2.怎样检验糖尿病人的尿液中含有葡萄糖?
将病人的尿液与新制Cu(OH)2悬浊液混合后共热,观察是否有砖红色沉淀产生。
三、蔗糖与麦芽糖
1.蔗糖和麦芽糖
蔗糖
麦芽糖
C12H22O11
物理性质
白色晶体,易溶于水,有甜味
结构特点
无醛基
有醛基
化学性质
非还原性糖,水解生成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
还原性糖,水解生成两分子葡萄糖
来源
甘蔗、甜菜
发芽的谷粒和麦芽
用途
甜味食品
从结构和组成上看,蔗糖和麦芽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2.水解方程式
。
3.如何鉴别蔗糖和麦芽糖?
蔗糖分子结构中没有醛基,所以没有还原性,麦芽糖分子结构中含醛基,是一种还原性糖,可用银氨溶液或新制Cu(OH)2悬浊液来鉴别蔗糖和麦芽糖。
四、淀粉与纤维素
1.淀粉
2.纤维素
(1)组成:
通式为(C6H10O5)n,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2)性质
①溶解性:
一般不溶于水和有机溶剂。
②水解反应:
③酯化反应:
纤维素中的葡萄糖单元中含有醇羟基,可与含氧酸发生酯化反应。
(3)用途:
纤维素可用于纺织工业、造纸业等,还可以用来制备硝酸纤维、醋酸纤维等化工原料。
4.淀粉和纤维素互为同分异构体吗?
二者均为混合物,不属于同分异构体。
[效果自测]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1)CH2OHCHOHCHO、CH2OH(CHOH)3CHO、
CH2OH(CHOH)2CH2OH均属于单糖。
(×
)
【试题解析】单糖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CH2OH(CHOH)2CH2OH不属于单糖。
(2)糖类的分子组成都可以用Cn(H2O)m来表示,组成符合Cn(H2O)m的有机物一定属于糖类。
【试题解析】大多数糖类的组成可以用通式Cn(H2O)m表示,其中m和n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通式的使用有一定的限度,少数糖类不符合通式,如脱氧核糖(C5H10O4)、鼠李糖(C6H12O5);
少数符合糖类通式的物质不是糖类,如乙酸(CH3COOH)、甲酸甲酯(HCOOCH3)。
(3)糖类物质又称为碳水化合物,所以糖是由碳和水组成的。
【试题解析】糖类物质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大多数糖类化合物中氢和氧的原子个数比为2∶1,相当于水的组成,并非糖类化合物中含有水。
(4)葡萄糖是单糖的原因是它在糖类物质中含碳原子最少。
【试题解析】葡萄糖是单糖的原因是葡萄糖不能发生水解反应。
(5)淀粉和纤维素的分子通式相同,二者属于同分异构体。
【试题解析】二者虽然通式相同,但其中n值不同,且都是混合物,不属于同分异构体。
(6)分子中含有醛基的糖,是还原性糖。
(√)
【试题解析】还原性糖和非还原性糖的区别就在于分子结构中是否含有醛基,若含有醛基,即为还原性糖。
(7)淀粉和纤维素都属于糖类,所以食用淀粉和纤维素均可以为人体提供营养。
【试题解析】纤维素虽然属于糖类,但在人体内却不能消化,因为人体内没有能消化纤维素的酶。
2.下列关于葡萄糖与果糖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两者互为同分异构体B.两者都易溶于水
C.两者都是六碳糖D.葡萄糖比果糖要甜
【试题解析】葡萄糖和果糖的分子式都是C6H12O6,但前者是多羟基醛,后者是多羟基酮,两者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
葡萄糖和果糖都易溶于水,且都具有甜味,但果糖比葡萄糖甜得多,在糖类中,果糖是最甜的糖。
答案 D
3.关于蔗糖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蔗糖是最重要的二糖,它的相对分子质量是葡萄糖的两倍
B.纯净的蔗糖溶液中加入银氨溶液,微热,不发生银镜反应
C.蔗糖与稀硫酸共热后的溶液中滴加银氨溶液,再水浴加热,看不到银镜生成
D.在蔗糖里加入浓硫酸,可观察到颜色变黑,并有气泡出现
【试题解析】葡萄糖的分子式为C6H12O6,蔗糖的分子式为C12H22O11,故A不正确;
蔗糖分子内无醛基,不能发生银镜反应,B正确;
蔗糖在酸性条件下水解,但检验水解产物时必须加入碱液调至溶液显碱性,然后再加入银氨溶液,C正确;
浓H2SO4具有脱水性和强氧化性,故D正确。
答案 A
探究一、葡萄糖的结构和性质
【合作交流】
1.葡萄糖分子中的官能团名称是什么?
醇羟基和醛基。
2.葡萄糖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兼有醇和醛的性质。
如还原成醇、氧化成酸、酯化反应,发酵生成酒精。
【点拨提升】
1.葡萄糖的结构与性质
(1)葡萄糖分子式为C6H12O6,实验式为CH2O,符合该实验式的物质还有:
甲醛(HCHO)、乙酸(CH3COOH)、甲酸甲酯(HCOOCH3)等。
(2)葡萄糖分子中含有—CHO和—OH,具有醛和醇的性质,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和酯化等反应。
①氧化反应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化学方程式
试管壁上有银镜生成
CH2OH(CHOH)4CHO+
2Ag(NH3)2OH
CH2OH(CHOH)4COONH4
+2Ag↓+3NH3+H2O
试管中出现砖红色沉淀
2Cu(OH)2+NaOH
CH2OH(CHOH)4COONa+
Cu2O↓+3H2O
②加成反应
葡萄糖可与H2发生加成反应生成己六醇:
CH2OH(CHOH)4CHO+H2CH2OH(CHOH)4CH2OH
(3)酯化反应
1mol葡萄糖可与5mol乙酸反应生成五乙酸葡萄糖酯。
(4)氧化反应
C6H12O6(s)+6O2(g)――→6CO2(g)+6H2O(l)
1mol葡萄糖完全氧化,放出约2804kJ的热量,是人体内的重要供能物质。
(5)发酵
C6H12O62CO2↑+2C2H5OH
2.果糖的结构与性质
(1)果糖的分子式为C6H12O6,结构简式为,无醛基,含有酮基,为多羟基的酮。
(2)果糖的化学性质
①酯化反应;
②加成反应(催化加氢)。
【典题例证1】 以下反应:
①葡萄糖与银氨溶液反应;
②淀粉在稀硫酸作用下在水中加热;
③葡萄糖与钠反应;
④葡萄糖在一定条件下与乙酸反应,不包括的反应类型是( )
A.氧化反应B.加成反应
C.酯化反应D.水解反应
【试题解析】①氧化反应,②水解反应,③置换反应,④酯化或取代反应,所以没有发生加成反应。
答案 B
【解题反思】 葡萄糖的结构和性质
【变式训练1】 以葡萄糖为原料经一步反应不能得到的是( )
A.乙醛B.二氧化碳
C.己六醇D.葡萄糖酸
【试题解析】葡萄糖与H2发生加成反应可生成己六醇,经氧化可生成CO2或葡萄糖酸。
探究二、淀粉的水解及水解产物的检验
1.在检验淀粉的水解产物时,为什么不能向水解液中直接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
用新制Cu(OH)2悬浊液检验淀粉水解产物葡萄糖时,需在碱性条件下进行,所以需先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中和掉催化剂稀硫酸后,才能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进行后续实验。
2.若在中和液中加入碘水,溶液不呈蓝色,能否说明淀粉已完全水解?
中和液呈碱性,I2与NaOH可发生反应I2+2NaOH===NaI+NaIO+H2O,无法检验淀粉是否存在。
3.淀粉水解时需加入20%的H2SO4作催化剂,而纤维素水解时,需加入70%的较浓硫酸作催化剂,试分析淀粉、纤维素水解的难易。
淀粉水解时需加入20%的H2SO4作催化剂,而纤维素水解时需加入70%的浓硫酸作催化剂,说明纤维素水解时对反应条件要求更高,比淀粉更难水解。
1.实验步骤
2.实验现象及结论
现象A
现象B
结论
1
未出现银镜
溶液变蓝色
淀粉尚未水解
2
出现银镜
淀粉部分水解
3
溶液不变蓝色
淀粉完全水解
3.糖类水解产物检验的注意事项
(1)蔗糖、淀粉和纤维素水解均是在酸性条件下进行的,检验其水解产物时应先加入NaOH溶液中和至碱性,再加入银氨溶液或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
(2)银氨溶液应新配制且要保证溶液呈碱性。
一般操作是将氨水逐滴滴入到硝酸银溶液中,直至生成的沉淀恰好完全溶解。
氢氧化铜悬浊液应现制备,一般操作是将少量硫酸铜稀溶液逐滴滴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
(3)银镜反应需水浴加热,目的是受热均匀;
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需加热至沸腾。
【典题例证2】 某学生设计了四个实验方案,用以检验淀粉的水解情况。
方案甲:
淀粉液水解液中和液溶液变蓝。
结论:
淀粉完全没有水解。
方案乙:
淀粉液水解液无银镜现象。
方案丙:
淀粉液水解液中和液有银镜现象。
淀粉已经水解。
方案丁:
淀粉液
淀粉部分水解。
根据上述操作现象,回答设计、结论是否正确。
然后简要说明理由。
(1)甲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丁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解析】在具体设计实验时,要注意两点:
一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