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72421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7.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1.docx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1.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1.docx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1

福州文博中学2016-2017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科(题目卷)

本试题卷共11页,18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位于福建西部连城县的四堡,与传统书业有关。

明清时期,四堡曾与北京、汉口、浒湾齐名,并列为我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目前是全国唯一保存比较完整的雕版印刷遗址。

四堡居民,多为躲避战乱的客家移民。

客家人始终保持耕读并重的人文传统,一大批落第秀才为生业计,也加入了印刷业,为雕版在四堡的兴起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四堡周围山岭高耸,森林茂密,取之不尽的小叶樟、山梨、梓木、竹子等自然资源,为雕版印刷提供了充足的生产原料。

当然,印书所带来的丰厚利润,也对四堡印刷业的繁荣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刺激与催生作用。

四堡雕版印刷业“起源于宋,发展于明,鼎盛于清”。

在清中叶的鼎盛期,四堡成为我国南方刻坊中心。

据有关资料统计,四堡仅马、邹两姓就曾有72010的人口、1200多人从事刻书印刷,印书坊至少100家。

四堡雕版所印书籍远销13个省份150个县市,《汀州府志》记载,四堡出版的书籍垄断江南、行销全国、远播海外。

到了清朝末年,四堡雕版印刷业先后遭遇了战火的侵扰和两次新技术的冲击,逐渐衰微。

以横扫儒教、推翻满清为使命的太平天国运动,将战火烧到了偏远的四堡,毁于兵燹的书籍、版刻不计其数。

清咸丰年间,上海开始出现了石印,石印采用活字印刷技术,和雕版相比,在成本和技术上占有明显的优势。

尽管如此,四堡人并未感到多大危机,印刷业在原有轨道上照常运转。

清朝末年,国外铅印新工艺传入中国,很快垄断市场,四堡雕版印刷业无法与之抗衡,遂一落千丈,一蹶不振。

印书坊大多停业倒闭,只有残存的几家苦苦支撑,惨淡经营至民国三十一年,终于落下最后的帷幕。

四堡雕版的兴衰,促人思考和警醒。

首先,新技术的引进及内容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永恒主题。

四堡先人大胆引进、采用最新雕版印刷技术,大获成功。

然而,清朝末期的四堡雕版印刷业故步自封,对新出现的具有潜在威胁的石印、铅印等创新技术无动于衷;科举废除后,印书内容依然是以儒学经典为主,未能及时转向,遂使失败成为必然。

其次,适度的产业聚集,有助于区城经济的发展。

当四堡雕版印刷业如日中天之时,外地书商往来云集,江西浒湾的书商在四堡采购转运,客最茎芸翁孥箸萎印刷业的繁荣,四堡人对他们反而刁难排挤,结果浒湾书商购走四堡刻版,回到故乡经营自己的印书坊,成为四堡强劲的竞争对手。

再次,加强版权意识,有利于出版业走向规范有序之路。

为避免恶性竞争,四堡马氏与邹氏宗族内部,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族人利益的措施。

每年春节,马、邹两族各书坊都张贴公布来年新刻书籍的封面,表示“版板所有”。

但真正现代意义的版权意识和出版秩序并没有也不可能在四堡出现。

(摘编自《市场嘹望》2007年4期,吕庆华文)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客家人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和一大批读书人的加盟,成为四堡雕版印刷业兴起的文化基础。

B.四堡地处闽西山区,有丰富的林业赘源,为四堡雕版印刷业的兴盛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产原料。

C.人力资源充足是四堡雕版印刷业兴盛的有力保障,比如仅马、邹两姓就有1200多人从事印刷业。

D.经济利益的驱动,刺激并催生了四堡雕版印刷业,使之快速发展,并逐渐走向繁荣和鼎盛。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雕版印刷发展之初,四堡人勇于接受新知,但在清朝末年,四堡人故步自封,致使印刷业渐趋衰微。

B.清咸丰年间,面对采用活字印刷新技术的挑战,四堡人坚守传统,仍保持雕版印刷业的正常发展。

C.由于地处偏远,四堡雕版印刷业受到的干扰相对较少,即使太平天国的战火也未动摇其根基。

D.国外铅印新工艺的传人,对市场产生巨大冲击,致使四堡雕版一落千丈,至民国三十一年黯然退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何才能保持产业发展、维系市场良性竞争,四堡雕版印刷业的兴衰,引发人们深沉思考,促人警醒。

B.商品的供给要符合文化市场的需求,在供需出现矛盾时四堡书坊未能做出及时调整,最终导致市场流失。

C.适度的产业竞争有助于经济发展,四堡人的排外行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四堡雕版印刷业的繁荣。

D.四堡各书坊每年公布新刻韦籍封面,说明版权意识在四堡已成为共识,这对避免恶性竞争具有重要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高睿幼孤,聪慧夙成,特为神武所爱,养于宫中。

睿读《孝经》,至“资于事父”,辄流涕嘘欷。

十岁丧母,神武亲送至领军府。

为发哀,举声殒绝,三日水浆不入口。

居丧长斋,骨立,杖而后起。

神武崩,哭泣呕血。

及壮,将婚,貌有戚容。

文襄谓曰:

“我为尔娶郑述祖女,何嫌而不乐?

”对曰:

“自痛孤遗,方从婚冠,弥用感切。

”言未卒,呜咽不自胜,文襄为之悯然。

励之勤学,常夜久方罢。

文宣受禅,进爵为王。

睿身长七尺,容仪甚伟,闲习吏事,有知人之鉴。

天保二年,出为定州刺史、六州大都督,时年十七,称为良牧。

六年,诏睿领兵监筑长城。

于时六月,睿途中屏盖扇,亲与军人同劳苦。

定州先常藏冰,长史宋钦道以睿冒热,遣倍道送冰,正遇炎盛,成谓一时之要。

睿对之叹曰:

“三军皆饮温水,吾何义独进寒冰!

”遂至销液,竞不一尝,兵人感悦。

八年,除都督、北朔州刺史。

睿抚慰新迁,量置烽戍,备有条法,大为兵人所安。

无水处祷而掘井,泉源涌出,至今号曰赵郡王泉。

睿后因侍宴,帝从容谓常山王演等曰:

“由来亦有如此长史不?

”孝昭帝临崩,预受顾托,奉迎武成于鄹,拜尚书令。

河清三年,用师及突厥至并州。

武成戎服,将以宫人避之,睿叩马谏,乃止。

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以望军营甚整。

突厥咎周人曰:

“尔言齐乱,故来伐之。

今齐人眼中亦有铁,何可当邪!

”乃还。

于是以睿为能,加尚书令,封宣城郡公,拜太尉,监五礼。

晚节颇以酒色为和士开所构。

武成崩,睿与冯翊王润等奏后主云:

“和士开不宜仍居内。

”并入奏太后,因出士开为衮州刺史。

太后欲留过百日,睿正色不许。

旦欲入朝,妻子成谏止之。

睿曰:

“社稷事重,吾当以死效之。

吾宁死事先皇,不忍见朝廷颠沛。

”入见太后,太后复以为言,睿执之弥固。

出至永巷,被执送华林园,于雀离佛院令刘桃枝杖杀之,时年三十六。

(节选自《北史·高睿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以望/军营甚整

B.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以望军营/甚整

C.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以望/军营甚整

D.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以望军营/甚整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居丧指处在直系尊亲的丧期守制中。

尊亲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

B.崩是帝王去世的讳称,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以山塌下来作比喻。

C.受禅是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禅让制也用于后来的王朝更替。

D.公是古代封建制度五等爵的第一等,封建社会爵位制度严格,不可世袭。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睿自幼教人抚养,为人十分孝顺。

读《孝经》思念父亲泪流满面,母亲病逝数次哭晕,为神武帝守孝期间长斋念佛,以致骨瘦如柴。

B.高睿好学勤政,深得帝王信任。

北齐建立后.他历经文宣、孝昭、武成等皇帝,多次担任要职,官至太尉、尚书令。

C.高睿奉旨监修长城,与士民同甘苦。

时值盛夏酷暑,有人送来冰块,高睿不忍独自享用,直到冰块融化也没尝一口。

D.高睿敢于犯言直谏,毫不退让。

武成帝去世后,他坚持将太后身边的和士开调任外职,面对太后求情和妻子的劝阻,他不为所动。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0分)

(1)睿抚慰新迁,量置烽戍,备有条法,大为兵人所安。

译:

(2)社稷事重,吾当以死效之。

吾宁死事先皇,不忍见朝廷颠沛。

译: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送崔融①

杜审言

君王行出将,书记远从征。

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

旌旃朝朔气,笳吹夜边声。

坐觉②烟尘扫,秋风古北平③。

【注】①崔融:

杜审言的友人,时任节度使书记官。

②坐觉:

安坐军中,运筹帷幄。

③北平:

郡名,此处泛指北方边地。

8、“笳吹夜边声”与范仲淹《渔家傲》中的“四面边声连角起”都写了“边声”,二者各有什么特点?

其作用是什么?

(5分)

 

9、这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         ,          ”两句,告诫世人应以历史为鉴,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驰骋疆场、气势磅礴的两句是“         ,           ”。

(3)《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是:

“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只能作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题。

神仙枪

江  岸

老肖下山的时候,远远看见老曹,转身就往旁边树林里钻去。

老肖,你给我站住!

老曹大喝一声。

老肖假装没听见,钻进林子里不见了。

老东西,叫你装佯!

老曹没好气地骂着,转身攀上了一条羊肠小道。

这条道崎岖难行,但可以比老肖早点下山。

自从老曹当上了黄泥湾村护林员,带领乡林管站的同志收缴了老肖的猎枪,老肖就躲着他走。

两个人一辈子没红过脸,现在闹翻了。

三年困难时期,老肖打个兔子,一家半只,老曹抓条蛇,也是一家一截。

多少人家生活艰难'他们两家因为男人会打猎,互相帮衬,才得以保全。

大风大浪都过来了,现在土都埋到脖根儿了,你不理我了,值得不值得?

无论如何,今天要和这个老东西说道说道。

老曹靠在一棵碗口粗的松树上,等到了老肖,他问,你准备躲我躲到什么时候?

老肖嘴硬,谁躲你了?

躲你干啥?

老曹说,我的猎枪比你还先缴,咱村所有猎枪都上缎了。

就你一个人留着,说得过去吗?

老肖说,林管站怎么知道我有猎抢?

你和叛徒、汉奸有什么区别?

老曹笑了说,我当护林员,收缴猎枪也是我的工作。

老肖说,我又不砍树,你当护林员怎么了?

你管得着我吗?

你管你的树,管我打猎干哈?

与你什么相干?

老曹说,林区还要保护动物,那什么,要做到生……生什么……老曹猛地卡壳了,一个劲儿地挠脑袋。

老肖撇撇嘴,走开了。

老曹还在嘀咕呢,他已经走出了好几丈远。

老曹终于想起来了,他冲着老肖背影说,站长说了,要保护生态平衡呢。

老肖已经走进密林深处,消失了。

秋天到了,正是红薯和花生灌浆的时节,也是野物祸害庄稼的时节。

往年秋天,老肖每天都要背着猎枪,去地里护秋,顺便在山里转几圈,打几只兔子和山鸡,扒了皮,腌几天,再挂出来晒,几个日头一过,通红通红的,好看呢。

过年下火锅,孩子们吃得那个香啊。

可是今年,没有猎枪了,他拿什么打兔子和山鸡呢?

两手空空从山上回来,他都会骂一句,老曹,你个老砍头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