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最全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720891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9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最全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最全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最全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最全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最全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最全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最全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最全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最全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因此,通过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team,MDT)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进行全面地评估,个性化地制定治疗目标,开展相应的综合治疗,以预防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发生、提高肝转移灶手术切除率和5年生存率[15-16]。

为了提高我国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和综合治疗水平,受国家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2008~2010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胃肠外科学组和结直肠外科学组、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自2008年起联合编写了《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草案)(以下简称《指南》),以指导我国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和治疗,并于2010年、2013年先后进行了两次修订。

2016年再联手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结直肠外科医师委员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委员会修订了《指南》。

2018年,编写组进一步与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结直肠癌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肿瘤转移委员会联合,总结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最新进展,形成修订本《指南》。

(注1:

本《指南》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预防、外科手术和其他综合治疗提出的建议,请各地医院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应用。

本文中出现的推荐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分类的界定,详见附录一。

注2:

本《指南》内容暂不涉及未在中国大陆范围内批准应用的技术和药物。

一、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与随访

(一)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定义

按照国际共识:

同时性肝转移(synchronouslivermetastases)是指结直肠癌确诊前或确诊时发现的肝转移;

而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的肝转移称为异时性肝转移(metachronouslivermetastases)[17]。

本指南为便于诊疗策略的制定,将按照"

结直肠癌确诊时合并肝转移"

和"

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

两方面进行阐述。

(二)结直肠癌确诊时肝转移的诊断常规

对已确诊结直肠癌的患者,除血清CEA、CA19-9检查和病理分期评估外,应常规进行肝脏超声和增强腹部CT等影像检查筛选及诊断肝脏转移瘤。

对于超声或CT影像高度怀疑但不能确诊的患者可加行血清AFP、肝脏超声造影和肝脏MRI平扫及增强检查[18-19](1a类证据,A级推荐),临床有需要时可行肝脏细胞特异性造影剂增强MRI检查。

PET-CT检查不作为常规推荐,可在病情需要时酌情应用[20-21](2a类证据,B级推荐)。

肝转移灶的经皮针刺活检仅限于病情需要时应用[22]。

结直肠癌手术中必须常规探查肝脏以进一步排除肝转移的可能[23],对可疑的肝脏结节可考虑术中活检(3a类证据,B级推荐)。

(三)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肝转移的监测

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应对患者定期随访[24-27],了解有无肝转移的发生。

1.每3~6个月进行一次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肝脏超声检查,持续2年,以后每6个月一次直至满5年,5年后每年一次。

2.每3~6个月检测一次血清CEA、CA19-9等适当的肿瘤标志物,持续2年,以后每6个月一次直至满5年[28](1a类证据,A级推荐),5年后每年一次。

3.Ⅱ期和Ⅲ期的结直肠癌患者,建议每年进行一次胸/腹/盆腔增强CT扫描,共3~5年[29](1b类证据,A级推荐),以后每1~2年一次。

对于超声或CT影像高度怀疑肝转移瘤但不能确诊的患者应加行肝脏MRI等检查,并建议在随访过程保持影像检查方法的一致性,而PET-CT扫描不作常规推荐。

4.术后1年内应进行电子结肠镜的检查,若发现异常,需在一年内复查[30];

否则术后第3年复查,以后每5年一次。

如果患者发病年龄小于50岁则应适当增加电子结肠镜的检查频度。

对于结直肠癌根治术前因梗阻等原因无法行全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应在术后3~6个月内完成首次电子结肠镜检查[30](1a类证据,A级推荐)。

(四)结直肠癌肝转移灶达到NED后的随访

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灶达到NED后的患者,也应进行密切的随访,了解有无肝转移复发。

1.根据术前肿瘤标志物的升高情况,建议术后2年内每3个月随访血清CEA、CA19-9等适当的肿瘤标志物,以后第3~5年内每6个月随访一次(1a类证据,A级推荐),5年后每年一次。

2.术后2年内每3~6个月进行一次胸/腹/盆腔增强CT扫描。

临床重大决策时建议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必要时肝脏细胞特异性造影剂增强MRI检查。

以后每6~12个月进行一次,共5年[29](1a类证据,A级推荐),5年后每年一次。

不推荐常规PET/CT扫描。

3.其他随访内容和频次参照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术后的随访进行。

(五)结直肠癌及其肝转移的相关基因检测

1.RAS检测:

推荐所有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患者均进行KRAS第2、3、4外显子以及NRAS第2、3、4外显子的检测[31-34]。

RAS基因是否突变不仅有一定的预后意义[35-36],更是抗EGFR治疗有效性的重要生物学标记物[37-38](1a类证据,A级推荐)。

2.BRAF检测:

推荐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中进行V600E突变检测[39-40],作为预后的评估指标[41-43](1b类证据,A级推荐)以及疗效预测,以指导治疗方案选择。

3.错配修复基因(MMR)/微卫星不稳定性(MSI)检测:

推荐结直肠癌患者进行检测[44-45],以便更精准地制定治疗策略。

免疫组化检测MMR的蛋白表达(包括MLH1、MSH2、MSH6、PMS2)。

4.UGT1A1检测:

UGT1A1是伊立替康的药物代谢酶,其基因的多样性会显著影响该酶的活性。

非野生型的UGT1A1患者接受伊立替康化疗,可能会增加Ⅲ度以上骨髓抑制以及腹泻的风险[46-48]。

结直肠癌原发灶和肝转移灶的基因状态大多无差别[49-51],对于无法获取肿瘤组织进行检测时可考虑液态活检技术。

二、结直肠癌肝转移的预防

(一)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性切除术

根治性手术是迄今为止结直肠癌最有效的治愈方法[52],也是预防肝转移发生的重要环节。

1.结肠癌根治性手术范围包括肿瘤全部及其两端足够肠段和周围可能被浸润的组织和器官以及相关系膜、主要供应血管和淋巴引流区,具体手术方式依照肿瘤部位不同而异,但均应遵循完整结肠系膜切除原则。

2.直肠癌根治性手术范围应包括肿瘤全部及其两端足够肠段、周围可能被浸润的组织和器官以及相关的肠系膜和淋巴结。

直肠中下段的肿瘤应遵循全直肠系膜切除原则。

3.术中发现存在切除范围外的可疑淋巴结,应进行术中活检或切除。

(二)结直肠癌确诊时无肝转移(及其他远处转移)的新辅助治疗

术前通过新辅助治疗杀灭未被影像学检测到的微小转移灶,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根治性手术后的远处转移[53-54]。

1.中低位直肠癌的新辅助治疗(注:

高位直肠癌,即肿瘤下缘距肛缘12cm以上者,其新辅助治疗参照结肠癌。

(1)联合放化疗或放疗

建议术前诊断为T3期及以上或任何T、淋巴结阳性的直肠癌,在不伴有明显出血、梗阻症状、无穿孔以及其他远处转移等情况时应用[55-58]。

①联合放化疗:

总剂量45~50.4Gy的放疗,采用常规分割剂量(通常每周5天,共5周),并应用以5-FU或卡培他滨为主的化疗。

放化疗治疗结束后6~8周行直肠癌根治性手术[57,59](1a类证据,A级推荐)。

放疗作用于局部使肿瘤降期甚至缓解,化疗可在术前杀灭"

微转移灶"

预防肿瘤远处转移,还能提高放疗的敏感性[60]。

②单纯短程放疗:

也可考虑直肠癌肿瘤部位及淋巴引流区短程(5天)总剂量25Gy的放疗[58,61-63],并于放疗后1周内行根治性手术。

短程放疗较联合放化疗更少出现急性的毒性反应[64-65],但短程放疗不能降期,更适合于可手术切除的Ⅱ/Ⅲ期的直肠癌。

短程放疗后再手术的晚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应予以重视[66](2b类证据,B级推荐)。

(2)肝动脉和肿瘤区域动脉联合灌注化疗

对于术前分期Ⅲ期,且不伴有出血、梗阻症状或无穿孔的患者,在有条件的单位可考虑应用。

5-FU(或其前体药物)并可联合奥沙利铂,经肝动脉、肿瘤区域动脉分别灌注,化疗后7~10天施行根治性切除术。

目前的临床研究表明该方案虽不能明显降期,但对Ⅲ期结直肠癌患者有预防肝转移的作用[67-68],建议在有条件的单位开展,不作为常规推荐。

2.结肠癌的新辅助治疗

结肠癌的新辅助治疗尚无明确的循证医学证据,对于术前判断为Ⅲ期的患者可考虑肝动脉和肿瘤区域动脉联合灌注化疗,以减少肝转移的发生[67-68],不作常规推荐。

(三)无转移结直肠癌患者术中门静脉化疗、腹腔化疗

对于该治疗方案的探讨目前有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数据[69],如能联合术后辅助化疗,将可以减少肝转移的发生。

但这一结果仍需进一步临床研究证实,故不作为常规手段推荐,临床研究可关注。

(四)非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后的辅助治疗

1.术后辅助化疗对于Ⅲ期结肠癌,能延长5年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70-71],因此上述结肠癌患者在手术治疗后应进行3~6个月的辅助化疗,可选择的治疗方案有:

FOLFOX,CapeOX,5-FU/LV或卡培他滨单药[71-74](1a类证据,A级推荐)。

Ⅱ期不存在转移高危因素的患者,术后两药联合的辅助化疗在许多临床研究中未见到明显的效果,故建议接受临床观察和随访[75](1b类证据,A级推荐),或建议氟尿嘧啶单药治疗(除外MSI-H患者)。

但对于高危Ⅱ期患者[T4、组织分化差(MSI-H患者除外)、肿瘤周围淋巴管神经侵犯、肠梗阻、或T3伴有局部穿孔、切缘不确定或阳性、淋巴结活检数量少于12个]应予以辅助化疗,方案参照Ⅲ期患者[71,76](2a类证据,B级推荐)。

2.T3及以上和任何T,淋巴结阳性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如术前没有进行放化疗,术后辅助化疗和放化疗能提高3年无病生存率及降低局部复发率[77-78],但对于能否减少直肠癌肝转移方面研究有限。

此外,辅助化疗的结合方式也需更多临床试验验证。

术前接受过放疗或联合放化疗的患者,术后也应接受辅助治疗,但尚无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

三、多学科团队在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治中的作用

对于肿瘤性疾病,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team,MDT)治疗模式是有效的手段[79-80],因此,建议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患者进入MDT治疗模式[81](1a类证据,A级推荐)。

结直肠癌的MDT以患者为中心,成员应包括胃肠外科、肝外科[82]、肿瘤内科、放疗科、放射和超声影像科及其它相关专业有一定资质的医师[83]。

MDT可以减少个体医生做出的不完善决策[84],其重要作用还包括:

①更精确的疾病分期[85];

②较少的治疗混乱和延误[86-87];

③更个性化的评估体系和治疗[88];

④更好的治疗衔接[89];

⑤更高的生活质量[90];

⑥最佳的临床和生存获益[91-95]。

MDT根据患者的体力状况、年龄、器官功能及合并症等进行评估,针对不同的治疗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