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昭通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720629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昭通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云南省昭通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云南省昭通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云南省昭通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云南省昭通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昭通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云南省昭通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昭通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昭通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愚昧   俊工   相提并论   丰功伟迹

B.浮躁   诬蔑   心无旁骛   妄自菲薄

C.题材   盘踞   曲指可数   如火如茶

D.惺忪   抱歉   承前起后   察颜观色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似乎人类在自然科学上一遇到“起源”的问题就一筹莫展,宇宙起源、生命起源、

思维起源都是人类碰到的几个最大的难题。

B.贝聿铭年轻时就以他惊人的天才和不懈的努力,在美国建筑界崭露头角。

C.叫一个堂堂的大学生写个什么报告、总结的,那简直是白驹过隙,易如反掌。

D.老刘同志满怀激情,焚膏继晷,历时五年,终于写出了这部洋洋百万字的小说。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从孔乙己悲惨的一生中,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的吃人的本质。

B.百年一遇的干旱,给一直以自然资源丰富自诩的西南地区一记响亮的耳光。

C.这本杂志的对象,主要是面向中小学语文教师及其他语文工作者。

D.他这个人太果断,什么事都不愿听取群众的意见。

5.根据提示填空。

(1)~(5)题,每题1分,第(6)题2分,共7分)

(1),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2)夜阑卧听风吹雨,。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4)亲小人,,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诸葛亮《出师表》)

(5)《论语》中的“三人行,”,启发我们要虚心取人之长。

(6)“诗魔”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用“,”,描写莺燕报春的勃勃生机;

在《观刈麦》中用“,”,

表现割麦者顶着烈日辛勤劳动,筋疲力尽,却仍然惜时如金的矛盾心理。

二、口语交际与语文综合运用(5分)

阅读下面的图文材料,完成6~8小题。

材料一:

 

茂密的树林凝结了八位老人无数的血汗

材料二:

有这样八位老人,他们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喀斯特山区,植树护林31年,建成7400亩林场,累计承包荒山植树造林13.6万亩;

又用20年时间守护着这片繁茂的森林。

他们种下的13.6万亩树林已全部无偿捐献给当地政府。

他们,就是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龙海乡8位年逾古稀的老者,当地人亲切地称呼他们“陆良八老”。

在喀斯特山区石漠化严重的“渣子山”、“石头山”上,“八老”坚持了31年。

今天,当年的壮汉已全部白发苍苍。

材料三:

2012年3月29日,曲靖市委、市政府决定奖励“陆良八老”每人6万元,共计48万元;

并决定授予“八老”带头人王小苗“当代愚公”荣誉称号。

2012年4月6日,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驱车3个多小时来到陆良县花木山林场,专程看望慰问并重奖8位坚持造林护林31年的老人,秦光荣代表云南省委向“陆良八老”每人颁发8万元现金奖励,并盛赞:

陆良八老,当代愚公,高原情怀,大山品质。

6.请从上面图文材料中提取两条主要信息。

(2分)

信息一:

信息二:

7.为下面的对联补出下联。

陆良八老,当代愚公,三十余载矢志坚守。

高原情怀,大山品质,。

8.记者将去采访“陆良八老”,请你为记者设计一个要采访的问题。

(1分)

三、阅读(本大题含9~22小题,共40分)

(一)品读古诗(3分)

9.品读杜甫《望岳》一诗,回答问题。

(3分)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画线句写出泰山什么样的特点?

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二)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

(12分)

【甲】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

“技止此耳!

”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蜘蛛杀蛇

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

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

久之,蛇将行矣。

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蛇复昂首待之。

蜘蛛引丝疾上,还守其网。

如是者三四次。

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下①,踞②蛇之首,抵死不动;

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

蜘蛛乃盬③其脑,果腹而去。

(选自薛福成《庸庵笔记》,略有改动)

【注释】①飙下:

带着一股风跳下。

②踞:

趴。

③盬(gǔ):

吸饮。

10.解释下列加点词。

A.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好事 

 

B.虎大骇,远遁遁 

C.果腹而去果腹 

D.蜘蛛引丝疾上疾 

11.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4分)

(1)驴不胜怒,蹄之。

(2)蛇复昂首待之。

12.填空。

(1)

【甲】文中老虎对驴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

从“ 

”到“觉无异能者”,再到“ 

”。

【乙】文“如是者三四次”中的“是”指代的具体内容是:

“C”。

(请用选文原句填空)

(2)甲、乙两文都写了动物斗争的过程,但描写方法不同:

甲文侧重描写虎的 

乙文侧重描写蜘蛛的 

13.驴和蜘蛛的斗争过程,引人深思。

请任选其中一种,说说你从它身上得到的启示。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第14~17小题。

(11分)

古老的防御兵器——盾

马庆恒

①盾,古人称“干”,与戈同为古代战争用具,故有“干戈相见”等词。

作为一种手持的防护兵器,盾可以掩蔽身体,防卫敌人的兵刃矢石的杀伤,通常和刺杀格斗类兵器,如刀、剑等配合使用。

②传说我国最早的盾,远在黄帝时代就有了。

《山海经》中有关于“刑天”这位英雄人物的神话,描写他一手操干,一手持斧挥舞不停的雄姿。

陶渊明为此写诗赞道: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周礼·

司兵》写明周时已有五种盾。

士卒用手执盾,可以遮挡敌人兵器,尤其弓箭的进攻。

春秋战国时,战车上专门有人执盾,以遮挡矢石。

城头上多设盾橹,作为守城护具。

③盾的形状多种多样,有长方形、梯形、椭圆形、圆形、燕尾形及不规则形,背后都装有握持的把手。

盾所用材料主要有皮革、木材、藤条、金属等。

盾牌则分为木牌、竹牌、藤牌、革牌、铜牌、铁牌等。

早期的盾都用木、皮革等材料制作,表面涂漆,形状多呈长方形或上窄下宽的梯形,长度一般不超过50cm。

商周时期,盾多用于车战和步战,用木、革制作或者用藤条编制的盾是军队中的重要防卫武器。

这时的盾,形状近似长方形,前面镶嵌青铜盾饰,有虎头、狮面等,个个面目狰狞,令人望而生畏,借以恐吓敌人,增强盾牌的防护效能。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盾仍然以木和皮革为材料制作,但其形状却有较大的变化,其上部大多做成对称的双弧形,表面涂漆,并常绘有精美的花纹,盾高一般有60多厘米,宽约45厘米。

④我国明代时期曾经发明过能与火器并用的多种盾牌。

这种盾牌不同于以往的盾,它既能防御又能攻击,且威力很大,可以说是古代的“坦克”。

这类新式武器,有许多响亮的称呼:

神行破敌猛火刀牌、虎头火牌、虎头木牌、无敌神牌等。

这种牌是用生牛皮制成,内藏火器。

战斗时,牌手持牌掩护士兵前进,先向敌人喷火,火焰喷射约6m~10m远,足可抵挡强敌十余人。

“虎头牌”内藏猛箭20余枚,临敌时,突然发射,以杀伤敌兵。

明代最大的一个牌后面可以遮蔽25人,作战时,可施放火焰,阻止敌骑兵的冲击,又能掩护士兵免受箭枪射杀,还能数面无敌神牌相连,迅速布成城墙,阻挡敌兵进攻。

这些与火器并用的盾牌是明代所特有的。

⑤藤牌也是军队中常用的一种盾牌。

这种藤牌,编制简单,使用轻便,质坚而富有伸缩性,圆滑坚韧,兵器不易砍破射入。

清军入关时已有藤牌军,士兵用其抵御刀剑枪斧及矢镞弹丸,颇有效,多为冲锋陷阵之步兵用。

⑥今天这古老的防御武器,却成了我们武术锻炼中的器具。

用盾牌进行的对练项目,如盾牌刀对单刀、盾牌刀对朴刀等,不仅在国内表演时受到大众的欢迎,而且在国外表演也颇受好评。

此外,盾牌还是当今各国防暴警察的必备装备。

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久远的盾今天仍在使用。

(选自2009年《科学之友》第3期)

14.我国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盾与明代的盾,在功能上各有什么特点?

15.第②段引用神话传说和诗歌,有什么作用?

16.第③段加点词“大多”“一般”“约”能否删去?

为什么?

17.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

(四)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第18~22小题。

(14分)

零下三十度的温暖

包利民

①那是记忆中最冷的一个冬天,最初的时候雪少,干冷干冷的,连我们在这地方长大的人都有些受不了。

而且,那时候我刚刚经历了一场挫折,仿佛看透了世态炎凉,所以愈发地觉得从心里往外的寒冷。

②闲得无聊,也是为了躲避伤痛和失望,我决定去乡下的老叔家。

老叔一直和我很谈得来,他由于种种原因,大学没有读完就回乡务农,可从没见过他露出过落寞的神情,相反却生活得有滋有味。

在老叔那里,受他的情绪感染,我的心情也许会好些。

那时老叔正赶着马车给镇上拉煤,每天都忙得团团转。

于是我决定第二天和他一起去干活,也许劳累也可以使人忘掉很多事。

③没想到当天夜里下了这个冬天最大的一场雪,早起一看,那雪足有一尺多厚,大风呼啸,寒气逼人。

我和老叔赶着马车出发了。

煤场距镇上十多公里,那里荒无人烟,很是偏僻。

虽然出发前我们已经全副武装,厚厚的棉衣棉裤棉鞋,大狗皮帽子,毛围脖,只露出一双眼睛,可坐在马车上,我还是冻得眼睛生疼。

老叔的鞭子打着响亮的哨子,说:

“今天零下三十度,最冷的一天让你赶上了!

”我眯着眼睛,看着白茫茫的雪野,冻得说不出话来。

④装完车,身上的汗便多了起来,竟是丝毫感觉不出冷了。

休息片刻,马车开始向镇上奔去。

风一吹,浑身的汗顿时变凉,接着便是彻骨的冷。

那马身上一层细细的白霜,口鼻间突突地吐着大团的白气。

我和老叔的帽子上围脖上也是白糊糊一片霜,风像细刀一样钻进身体,连打寒战的力气都没有了。

中途路过一个小村子,远远地看见一个人站在村口的路边。

待马车行近,看清那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妇女,手里拿着笤帚和一只编织袋。

老叔忽然用力一甩鞭子,收回时鞭杆戳到煤上,立时一团冻在一起的煤滚下车去。

⑤走出很远,不经意回头,见那女人正捡着马车一路颠簸下来的煤,装进编织袋里。

又拉了两车煤,每次经过那个村子,那女人都等在那里捡煤,而老叔也总是故意弄掉些煤。

终于我忍不住问他为什么,老叔说:

“你老婶的弟弟住在这个屯儿,他跟我说起过这个女的。

这女的家里很困难,男人死得早,为了供儿子上大学,把地都卖出去了。

自己家的那点儿口粮田,到秋天割下来的柴禾还不够平时做饭用的,她家冬天连炉子都不点,屋里冷得直挂霜,她每年冬天都冻得一身伤!

”我点点头,说:

“哦,所以她才在这儿等着捡些煤!

”老叔甩了个鞭哨说:

“捡的那些煤她也不烧,要等到儿子放寒假回来时,才把炉子点着,让儿子热热乎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