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三单元 第八课《发展中的国家》第二框教案 沪教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471555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77.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三单元 第八课《发展中的国家》第二框教案 沪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三单元 第八课《发展中的国家》第二框教案 沪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三单元 第八课《发展中的国家》第二框教案 沪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三单元 第八课《发展中的国家》第二框教案 沪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三单元 第八课《发展中的国家》第二框教案 沪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三单元 第八课《发展中的国家》第二框教案 沪教版.docx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三单元 第八课《发展中的国家》第二框教案 沪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三单元 第八课《发展中的国家》第二框教案 沪教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三单元 第八课《发展中的国家》第二框教案 沪教版.docx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三单元第八课《发展中的国家》第二框教案沪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三单元第八课《发展中的国家》第二框教案沪教版

一、案例背景信息

学科/领域:

历史与社会

年级:

七年级下册

学时数:

1-2课时

二、教学设计分析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新加坡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发展经济的成功实例,理解交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了解新加坡利用位置优势发展贸易、金融、旅游过程。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快速检索、整合信息及人机生态互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探讨,发展学生读图、用图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对新加坡、深圳的比较和对两地的未来设计,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各区域在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如何选择经济发展途径和方向,培养发散性思维。

通过课堂内外活动,不断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新加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成功结合的实例,了解发展中国家只要根据本国国情,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是可以做到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进行的。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环境观。

通过对比新加坡与深圳,并设计两城市的未来之路,培养学生积极的主人翁意识。

2.内容分析

(1)课程标准

懂得交通枢纽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理解区域间联系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区域分析与比较,理解发挥区域优势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

(2)地位作用

本课是“区域发展”教学内容中选择的一个发展中国家典型,学习本课旨在让学生理解国家和地区应该发挥区域(国家)优势,选择适当的发展道路。

理解加强区域联系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进而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关注家乡和祖国发展前景的良好意识。

(3)对教材的处理

结合教材,紧紧抓住新加坡的地理位置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新加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时间线索,探讨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进程与模式。

针对教材中涉及的交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内容,反映新加坡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可让学生自己设计通过马六甲海峡的航线,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看教材上现成的航线图。

3.学生分析

学生对新加坡有些了解,知道华人众多,面积小,经济发展快,但对于发展的原因则不甚了解;新加坡和深圳有不少共同之处,可引导学生由此及彼地比较,进而借鉴新加坡的经验。

本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和信息素养。

几乎每个学生家庭都配有个人电脑,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自由上网收集资料,收发信息,知识唾手可得。

学习小组内部合作较好,课件制作热情高。

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也渴望展示自己,小组之间竞赛热烈。

4.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方法设计

体现本课程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特点,以学生学习生活的经验为基点,以学生生活的地区为参照物和落脚点,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

让学生自己设计经过马六甲海峡的新航线,从中体会新加坡位置的重要性,总结其经济发展进程,学会借鉴与思辨。

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提出一个个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营造一种学必有问,问必带思,思必有辨的课堂氛围,整堂课在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问题中进行,不断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整堂课用问题链的形式串联知识,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

(2)关于教-学流程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思路(见下图)

 

 

(3)应用信息技术的依据或考虑

课前,师生利用网络进行合作学习,搜集整合新加坡资料,扩大认知面。

课堂中,师生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交流各小组课前学习成果,利用教学课件演播(如新加坡的景观、新加坡港口的繁忙景象等),动态显示师生探讨及反馈学习情况(如用实物投影仪显示小组合作设计的航线图、新加坡经济发展进程图);课后,利用网络继续探讨新问题,并完成开放性作业。

注意提醒学生避免只关注课件的花哨,而忽视课件的实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二、教与学的过程

1。

导入:

教师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提到新加坡,相信同学们都有所耳闻,请用一句话概括你的印象。

学生倾听并回答老师的提问。

教师注意观察学生对教学主题是否有兴趣、有准备。

2.寻找新加坡

师:

现在老师考考大家大家——新加坡在哪里?

在学生的寻找过程中适时显示不同的地图。

屏幕上先后出现《世界地图》、《东南亚地图》和《新加坡地图》,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

3.我所了解的新加坡

各小组在2-3分钟之内针对新加坡的简史、地理、文化习俗、资源、景观等情况利用多媒体演示平台分别作简短介绍,其他小组可质疑提问。

教师观察学生倾听的品质,表述能力和胆量。

师:

现在大家对新加坡又多了哪些了解?

请用最简练的话加以概括。

在此考察学生整合资料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的水平。

师:

新加坡的地理优越性到底体现在哪里?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经过马六甲海峡的航线。

小组合作设计航线,小组代表利用网络平台((或实物投影仪)展示本小组设计的航线图,并说明各条航线沟通了哪些地方。

这里考察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师用数字补充说明经过马六甲海峡的航线、船只,与多少个国家与地区相连,自然得出马六甲海峡——世界航海线上的“咽喉”,新加坡——“远东十字街头”。

4.神奇的崛起

教师提出下列思考主题:

(1)针对新加坡的地理特点,你们认为新加坡的经济应该首先从哪方面发展起来?

(2)结合历史,简说昔日新加坡经济。

(3)今日新加坡——亚洲小龙的腾飞之路(在屏幕动态显示经济发展进程表)。

(4)在新加坡发展的进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什么?

(地理位置和交通)

(5)我们深圳就是因为地理位置的优势而被化为特区发展起来的,你们有什么好主意进一步完善深圳的交通呢?

你们知道深圳与香港要合建“西部通道”吗?

为什么要建立西部通道?

学生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或者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自主总结新加坡的经济发展进程。

在此观察学生思维的品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5.我为新加坡和深圳设计未来

教师借助网络平台工具引导学生讨论:

明日新加坡的发展。

如果克拉地峡开通的话,新加坡该如何应对?

(屏幕显示克拉地峡和新加坡的位置关系)

在网络中阅读《深圳,你被谁抛弃——深圳的未来之路》,探讨如果政策优势部再,地理优势被削弱,深圳的未来之路将通向何方。

充分离用父母、亲友等各种社会人力资源,了解深圳各产业部门的发展情况。

三、教学关键环节提炼

(1)利用信息技术分享小组学习的收获,扩大学生的信息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全面了解新加坡,体现本课程综合性的特征。

(2)利用课件动态显示不同比例的地图,学生在寻找的过程中认识到新加坡不容易找到是因为其国土面积小。

在寻找的过程中新加坡的位置不断清晰,记住新加坡的地理位置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3)利用信息技术实时反馈学生自主探究设计航线、整理经济发展进程图表的情况,体现本课程人文性、实践性的特征。

事实证明,这样做比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现成的教材或板书的效果要好。

(4)网上阅读文章《深圳,你被谁抛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网络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现实。

四、教学评价

评价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与能力,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评价内容寻求多元化。

1、对照目标,进行三维评价,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特别关注学生学习水平和思维的变化。

2、评价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

注重过程性评价,以激励评价为主。

3、关注学生学习方式:

以资料的收集、小组讨论等情况评价其合作学习;以学生个人问题的提出、读图的质量评价其自主学习;以学生自己设计经过马六甲海峡的航线、新加坡经济发展进程图评价其探究学习情况。

五、教学反思

1信息技术与人文学科整合的层次:

课前:

世界走近我们(认知工具)——课堂,世界在我们手中跳舞(演播工具、生态互动环境)——课后,世界在我们心中,链接现实,建设未来(认知、生态互动环境)。

常言道:

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在网络环境下,我和学生对这句话有乐更为深刻的认识。

周静文等同学在“网络时代与我”中写道:

我们小组的同学上网查询有关资料后,再E-Mail相互发送,彼此共享。

想想看,如果这一切全部都通过人工来操作,需要多长时间!

我们要先到图书馆或书店中查找书籍资料,抄下来,输入电脑,再……有了网络的帮助,不仅可以轻松地查找有关资料,还可以轻松传输资料,聊天,发表自己的见解。

通过网络,我不仅查到了许多有关资料和图片,还下载了背景、动画,使我的课件更生动有趣。

在课上放映时,更有效地吸引了同学们的“眼球”。

信息的时效性、共享性特征在网上得到充分体现,这张无垠的“天罗地网”神奇而令人向往,把天下人和事浓缩在小小屏幕上,轻点鼠标,漫游环球信息网,任思想驰骋。

2、信息技术与人文学科整合的方式:

网络环境下师生的分工合作,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陈述性、概念性的知识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查找,了解和演播交流。

人文学科需要学生了解的信息没有穷尽,初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让学生个体利用信息技术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查找信息,阅读资料,然后小组成员内部整合信息,小组之间分享信息,在相互的探讨互动中生成新的认知与情感,不断发展能力,有力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等新的学习方式的建立。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后,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师生在利用信息技术后,都感觉到一节课的信息量大了。

而学生只有在掌握了一定的信息之后才可能有思维的碰撞与交锋。

思维方式和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通过课程载体,借助信息技术动态直观地显示思维过程,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并能借鉴历史与社会发展来完善现实生活。

3、出现的问题

(1)追求课件的花哨,使得形式与内容倒置。

由于孩子的天性使然,不少学生热衷于把课件做得花里胡哨,放上很多动画,颜色鲜艳杂乱,教师应加强指导学生多关注学习的内容,而不是表现的形式。

(2)学生辨析、整合资料的能力有待加强。

内容方面,学生的资源大多来自网上,需要学生进行辨析和再加工。

时间方面,本来事先师生约定小组展示讲解的时间在3分钟左右,但是大家都超时了。

究其原因,没有对资料进行筛选,取其精华,故教师应该在课下进行经常性的指导工作。

指导学生整理资料,去芜存精,避免知识的简单堆砌。

引导学生认识哪些知识与问题是最具有意义的,控制学生科学利用课堂教学时间。

(3)关注资料的呈现和知识本身的逻辑上的顺序关系,关注课堂组织与学生独立思考时间上的关系,关注学生的发展。

从课后的自由问答来看,部分学生提出的问题仍停留在陈述性知识方面,今后应注意合理组织课堂教学,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知识的内在结构与联系,避免形式热闹、思维表象。

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这样才能真正自我构建知识架构。

对于教师自身而言,要把握本学科的核心要素和理念,设计出每节内容的思维点,同时还要善于为学生搭建抽象思维的“脚手架”,引导学生发现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感受快乐,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有所获并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工业与自然资源》教案沪教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到在人类历史的不同阶段,利用自然资源的种类和程度是不同。

2、通过工业和自然资源的关系,知道许多基础工业的分布需要靠近原料和燃料产地。

3、阅读地图,能够了解世界煤炭、石油以及中国主要水电站的分布与地势的关系。

4、了解矿产资源的分类,且认识到矿产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用一点就会少一点。

5、理解生产的巨大变革前三次是由能源利用方式的变革所引起的,并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掌握工业生产与原材料的关系

工业的发展与能源利用的变化过程

难点:

工业的发展与能源利用的变化过程

不可更新资源;综合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具准备】

幻灯片、地图

【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