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王阳明心学精华30句加感悟13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712707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作文王阳明心学精华30句加感悟13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作文王阳明心学精华30句加感悟13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作文王阳明心学精华30句加感悟13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作文王阳明心学精华30句加感悟13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作文王阳明心学精华30句加感悟13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作文王阳明心学精华30句加感悟13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作文王阳明心学精华30句加感悟13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作文王阳明心学精华30句加感悟13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作文王阳明心学精华30句加感悟13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修身养性的最高之境,在于无论面对何事都能不急不焦保持内心的宁静。

忙碌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状态。

不幸的是,与身体的操劳相伴随而来的,还有内心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堪。

所谓“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给内心留一份悠闲,而使其深受烦恼与担忧所累,便更难在为人处世之时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

  

  2.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一举一动都合乎人类本性),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

  感悟:

依王阳明之见,心胸狭隘的人,只会将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郁郁寡欢;

而心胸宽广的人,他的世界会比别人更加开阔。

  3.欲修身,先养心

  原句: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心即理,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

自古以来,圣人都在为我们讲述一个真理:

心为天地万物之主。

王阳明也不例外,因而他在《与杨仕德薛尚谦书》一文中写道: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说的正是心力于人的强大作用。

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

他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

  

  4.至诚胜于至巧

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唯有天下的至诚,方能确立天下的大本。

  感悟:

著名翻译家傅雷曾说:

“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便会了解的。

我一生做事,总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

绕圈子,躲躲闪闪,反易叫人疑心。

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实话实说,只要态度诚恳、谦卑恭敬,无论如何人家都不会对你怎么样的。

”此外,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假如我们没有诚意,就会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做不成。

  5.克己才是真功夫

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

能克己,方能成己。

  大意:

人需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才能克制约束自己;

能够克制约束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人活在世上,做什么不需要克己呢?

为人处世的功夫,明白道理只是基础,能够做到克己才能实现。

但克己不是压抑自己,因为克己的实质,不是源于外在的压迫,而是源自内心的不平。

人心若平,世间便无不平之事。

所以克己的真正指向,是修炼自己的心,修养自己的境界。

克己,如同道家的戒律,只要观念上不要跑偏成压抑欲望,而是明白这是为了修炼散乱之心、萃取出本心中真正美好的品质,便正是心灵修养的功夫。

  6.心是快乐的根

常快活便是功夫。

能做到常常自在快活,就是功夫。

保持一颗快乐的心很难,人总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生病了、降职了、失恋了、失业了等等,这些让人很难快活起来。

世人多以为快乐与否在于外境,王阳明则告诉我们快乐只在于心,而且要从心着手去做功夫。

说白了,一切还要落回到自心修养上去,这便是良知功夫的内涵。

心的修养越深,受外境影响的程度就越小。

  7.做人如玉亦如铁

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

全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

若务实之心如饥之求食、渴之求饮,安得更有工夫好名!

名与实相对,务实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轻一分。

若全是务实的心,就没有一丝求名之心。

如果务实的心犹如饥而求食、渴而求饮,哪来好名的功夫?

“谦谦如玉”与“铮铮若铁”,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君子人格的两种特质。

当今之世,纷繁复杂,在不同的时候需要运用不同的品质。

我们应当学习王阳明,学做君子,讲究方圆之道,既养铮铮铁骨的一身正气,处世有底线,为人讲原则;

又取谦谦如玉的圆融为人,包容四方。

如此,才能在熙熙攘攘的人世间游刃有余。

  8.不奢恋身外物

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

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

可以得到的,就是自己的,不能放弃。

不可以得到的,就不是属于我的,不可以留藏起来。

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物质利益的追求,同时精神也越来越与自己的心灵分离,人们心灵深处愈感孤独、苦闷、烦躁、矛盾。

如何使人们荒芜、紧张的精神得以纾解、提升?

王阳明指出的路,是以一种豁达的心态来为人处世,不要让所遇之物成为心中羁绊,不做声色货利的奴隶。

这不仅是一种洒脱,更是参透万物后的一种平和。

  9.泰然面对荣辱毁誉

天地生意,花草一般。

何曾有善恶之分?

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

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

天地化生,如花草一般。

何曾有善恶之别?

你想赏花,即以花为善,以草为恶。

若要利用草时,又以草为善了。

这些善恶都是由人心的好恶而产生的,所以从形体上着眼看善恶是错误的。

是非善恶,只在一念;

澄然本心,本是不动。

一切功名利禄、悲欢离合都不过是过眼烟云,得而失之、失而复得等状况都是经常发生的。

能看到这一层,就能把那些缭乱自心的东西,看淡些。

  10.尘世是修行的道场

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

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人必须在事上磨练,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

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

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一切困苦,皆是磨砺。

唯有靠世间种种难处的磨练,心才能得以调整。

磨到最后,就是境界。

天行健,君子大可自强不息,全心入世。

  11.少一些心机,少一些痛苦

汝若于货、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盗之心一般,都消灭了,光光只之本体,看有甚闲思虑?

你如果对色、财、名、利等心,全都像不做盗贼的心一样,都铲除了,完完全全只是心之本体,还何来闲思杂念?

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他自己造成的。

一个人心中充满机心,就会因机心而衍生出困难、恐惧、怀疑、绝望、忧虑等情绪。

如果一个人心中充满了这些,境地怎会不悲愁、痛苦?

人生如白驹过隙,生命在拥有和失去之间很快就流逝了。

心灵空间需要自己去经营,机心太多、太重,心灵哪还有空间去承载别的呢?

  12.悔悟是人生良方

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

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悔悟是去病的良药,贵在改正。

如果把悔恨留在心里,那又是因药而生病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这就是人生的常态,稀松平常得很。

所以第一要懂得悔悟,第二要懂得改正,第三要不把悔恨留在心里。

这就是完整的成长过程。

  13.要活得轻快洒脱

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

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我们做事情,但求日减,不求日增。

减去一分人欲,便又多得一分天理,如此,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捷便易啊!

生活中,很多人往往自寻烦恼,自己给自己套上枷锁。

这是内心装了太多的欲望、得失和放不下,自然处处受其牵累。

摆脱这些,就是王阳明所说“减”的功夫。

减到最后呢?

就是回归自己的本心。

本心是简单的,也是轻快的,洒脱的。

  14.慎思之,笃行之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是行的初始,行是知的结果。

所谓“三思而后行”,要思考在前、行动在后,必须经过多番仔细周密的考虑才能有所行动,如此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和麻烦。

思考与行动,对于一个正常人而言,是人生至关重要的一件事,小到处理家庭琐事,大到掌握国家命运,轻率与认真的效果都将立竿见影。

所以要走向王阳明主张的知行合一,使知真能经得住三思的考验,行真能成为一种功夫,那么知行就自能成为智慧与功业的完美合一,就像王阳明那样。

  15.人最怕一个傲字

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从恶之魁。

谦虚是一切善的基础,傲慢是一切恶的源头。

谦为什么是众善之基?

因为一个能谦虚的人,他的心必定是宽容的,他的人必定是有涵养的,他的行为必定是有教养的。

那么他的一举手一投足、一言一语,必定都是合乎仁义礼仪的,自然都是善的。

而傲慢者恰恰相反,他的心必定狭窄阴鸷、封闭自恃,言行之间充满私心私欲,从而挤压和伤害到他人,不恶又会怎样?

一谦一傲,值得深思。

16.天理即是仁心

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

若是那一团血肉,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团血肉还在,缘何不能视、听、言、动?

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

有这个性,才能生这性之生理,便谓之仁。

所谓的心,并非专指那一团血肉。

如果心专指那团血肉,现在有个人死去了,那团血肉仍在,但为什么不能视、听、言、动呢?

所谓真正的心,是那能使你视、听、言、动的“性”,亦即天理。

有了这个“性”,才有了这“性”的生生不息之理,也就是仁。

人之为人,须有情、动情、重情。

《周易》中说:

方以类聚,人以群分。

你是什么样的人,便能感应到什么样的人,乃至什么样的处境和人生。

比如交朋友,你是有情人,才可能交到真情义的朋友。

推而广之,万事莫不如此。

莫作无情人,天佑有情人。

做有情人,才能得有情人生。

17.不开是非之口

以言语谤人,其谤浅。

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用言论诋毁他人,这种诋毁是肤浅的。

若自己不能身体力行,只是夸夸其谈,虚度光阴,浪费时日,这是在诽谤自己,这样就严重了。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这是因为,“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你以为所有让自己不舒服的事,都是由于别人和环境,其实都是源于自己的心太窄,容量太小,修身太浅,德性不深。

所以做人要把向外的眼睛收回来,盯在自己的心上。

就算世界我们无能为力,我们的心也可以放开而坦然从容。

  18.人人皆可为圣贤

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人心中都有个圣人,人人皆可以为圣人,但由于不相信自己能够达到圣人的境界,所以都为自身不当的行为、观念所掩埋了。

这句话有三个层次的含义。

第一层是说,人人心中都有个圣人,人人皆可以为圣人,为尧舜。

第二层是说,人要成为圣人,必须反求诸己,向本心里致良知,寻求万事万物之理。

第三个层次是说,人心中的“圣人”为自身不当的行为、观念所掩埋、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