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因洛先进事迹材料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708800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沈因洛先进事迹材料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沈因洛先进事迹材料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沈因洛先进事迹材料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沈因洛先进事迹材料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沈因洛先进事迹材料Word格式.docx

《沈因洛先进事迹材料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沈因洛先进事迹材料Word格式.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沈因洛先进事迹材料Word格式.docx

  8点整,他准时宣布会议开始,可二三十个处室,仅来了10多名处长。

沈因洛对工作人员说:

“你就坐在门口,不让迟到者进来。

”当时,管理松松垮垮,开会迟到是家常便饭。

沈因洛军人性格,容不得这样的作风。

  第一拨人开会结束后,等在外面的处长被沈因洛“请”了进去,没有批评、没有责问,会议又按原流程重新开了一次。

迟到的处长们面面相觑,一言不发,大家都感到这比批评更加难堪。

此后,机关开大会,再也没人迟到了。

  42年前亲历的一件小事,让武钢兴达公司原党委书记柳学斯铭记至今。

  1974年冬天的一个清晨,正在动力部保卫科值班的柳学斯接到沈因洛的电话:

“昨天晚上,鼓风机站有没有丢什么东西?

  鼓风机站是动力部下属单位,负责给高炉送风,一旦鼓风机站出问题,高炉停风,后果不堪设想。

前一晚,沈因洛来到这个要害单位查岗,发现这里管理松散,人员进出也不登记。

他没有批评任何人,随手把值班室的一个小闹钟带走了。

  柳学斯接到电话后,赶紧问鼓风机站值班人员,答复是“没丢东西”。

  当天上午,动力部保卫科、鼓风机站等单位负责人被沈因洛叫到办公室,他把小闹钟拿出来,说“丢了东西,毫无察觉,说明什么问题?

!

你们回去以后要举一反三,定出制度,严格起来。

  在武钢官微“幸福武钢”留言板上,“黄建”说:

在当年骑自行车上班的人流里也曾有老领导身影。

“舒凯”说:

早上开调度会之前,他必定提前半小时以上巡一遍全厂各机组,下晚班、上早班的人都碰到他也不奇怪。

“沈经理不仅作风扎实,而且思想解放、与时俱进。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不久,沈因洛在武钢职代会上,发出响亮号召:

“春天来到了,大家要好好干,恭喜发财!

  一声颇为胆大的“恭喜发财”,在当时,如同一声惊雷,让现场职工既震惊又暖心,激发出大伙大干快上的豪情。

此后,武钢发展蒸蒸日上,职工的荷包也渐渐鼓起来了。

  在武钢,沈因洛最早提出给有贡献的职工发奖金“将贡献与经济收入直接挂钩,在当年,那是需要勇气与担当的。

”老武钢人点评。

  “他的办公室,谁都可以进。

  上百平方公里的厂区,到处都有他的身影,当年的老工人,大多见过沈经理。

”81岁的武钢原副经理胡锡三和沈因洛相识55年,“沈经理离休后,每年春节团拜,武钢都要请他回来,他每次总是要站到门口迎接,亲切地叫声‘老伙计’,临走时他又一一握手送别。

  这些“小事”,“老伙计”们为何如数家珍?

“因为它体现一位优秀领导的人格魅力。

”77岁的柳学斯说,它影响深远,武钢人永远也忘不了。

沈因洛先进事迹材料范文  XX年上半年,对武钢而言,并不好过。

  亏损、减产、高管落马、人员分流……

  直到前几日,在一片“辟谣”声中,武钢宝钢要牵手了。

按理说,武钢牵手国内钢老大,转瞬改变全球钢铁行业座次,该是众人期待。

  动向君翻开这位共和国钢铁长子58年的历史,三次创业,每次面临的困境都不比现在小。

但每一次,武钢都可以跨过了那个坎,迎来又一个春天。

为什么?

  武钢有一条水泥路叫“沈因洛路”,答案或许就在那里。

  这条路以前是职工上班的必经之路,道路坑坑洼洼,天气一不好就容易出事故。

沈因洛初到武钢时,看到了职工的难处,不久后水泥路就替代了坑洼路。

当时,他还听说职工上下班全靠挤一列闷罐列车,没有站台,每天上万人“上扒下跳”。

半个月后,有雨篷和电灯的站台就建成了。

  沈因洛,何许人?

经历过百团大战、参加过中原突围,他可以说是一位从战火中淬炼出来的共产主义战士。

当然,除此之外,他还曾是一位身居要职的湖北省委老领导。

但真正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另一个身份:

奉献武钢21个春秋的“铁帅”。

  三年自然灾害伊始,时年41岁的沈因洛在青山开始了他的“钢铁生涯”。

彼时,苏联援建项目终止,专家撤走,武钢处于异常艰难的发展阶段。

  初到武钢,沈因洛一个本子一支笔,骑着自行车,不知疲倦地一个个车间跑,时常一连几个月,和一线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

1969年为完成炼钢任务,沈因洛曾两次累倒在平炉旁。

  上个世纪70年代,沈因洛引领了武钢历史上的第二次创业。

他带领武钢人排除万难,完成了“一米七工程”建设,武钢由此走出了一条“质量效益型”路子,并跨入了“黄金时代”。

  十里钢城,是沈因洛魂牵梦绕的地方。

这里,流传着关于沈因洛的各种故事,“开会的故事”、“闹钟的故事”、“恭喜发财的故事”……

  每一个故事的流传,都是一次精神的传播。

人是要点精神的。

这种精神或源于信仰、或源于情怀。

沈因洛“像磅秤一样扎实“的实干精神,不愧是一名真正共产党人。

  就在“武宝合并”消息坐实四个月前,武汉市遗体捐献者纪念碑添上了第1304个名字:

沈因洛。

没有照片,亦没有墓地,邮票见方的三个小字,是这位老共产党员留下的最后“痕迹”。

  踏石留印,抓铁有痕。

沈因洛为武钢植入实干的精神品质。

在钢城,“铁”的含义十分丰富,不仅指钢铁,也指作风、意志与交情。

“铁帅”的称呼,“像磅秤一样扎实”的实干精神的延续,是武钢人对沈因洛最好的怀恋。

  一年前,素有“宝钢大管家”之称的马国强接过武钢的帅印。

时下,“武宝合并”的大幕已经拉开。

鼙鼓敲响,思良将。

思良将,就是思实干。

病重期间,沈因洛曾对病床前探望的武钢领导说:

“武钢人才济济。

依靠广大干部职工,创新进取,相信武钢一定能走出钢铁行业的寒冬”。

曾经是,今后也如是。

沈因洛先进事迹材料范文  “我老了,为国家做不了什么贡献,只能尽这点微薄之力了”

  奉献所有,无私精神感动世人

  XX年4月28日9时许,省红十字会,走进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

老人要求领取《遗体捐献申请登记表》。

  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他一笔一划地填写好所有内容,并戴上老花镜,一字一句地仔细核对,用了一个多小时。

  当时,除了陪同的秘书杜兴福,无人知道沈因洛的身份。

  这是沈因洛兑现承诺的第一步。

1983年8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把遗体交给医学界利用的倡议》,倡议人中就有沈因洛。

  按照程序,捐献遗体既需本人自愿,也要近亲属签名同意。

他将登记表复印后,一个一个动员亲属。

  恩爱一生的老两口,为此起了争执;

孝顺父亲的女儿,接受不了……但是,任何劝阻,也动摇不了沈因洛的决心。

  他拿出那张发黄的《人民日报》,指着自己的名字说,“我是一个共产党员,要信守诺言,说到做到!

  他以理相劝,“活着不争利,死后不占地”、“遗体捐献,是以无用之躯,尽最后有用之力,让更多的生者找到希望,让更多的医学难题得到破解,让生命散发出最后一道光芒!

”全家人拗不过他,只得签名同意。

  XX年12月底,沈因洛病重住院。

病床前,他一边宽慰老伴,一边郑重其事地重申心愿:

捐献遗体,丧事从简。

  今年2月20日,沈因洛午休时突发心脏衰竭、呼吸衰竭离世。

悲痛中,家人完成了他的遗愿捐献遗体。

  当载着遗体的红十字会灵车远去,家人们止不住泪如雨下。

“老沈啊!

一路走好!

”“爸爸,我会想你的!

”……

  “沈老是我省第一位捐献遗体的省级领导干部。

”满怀崇敬,武汉市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工作中心主任骆钢强到沈家慰问。

  走进沈家,只见空空荡荡的客厅里,最值钱的是一台旧电视机;

餐桌上,还有一个普通人家早已不用的菜罩;

走进卧室,一排老旧木柜木箱、床上花布铺盖……这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物什,让骆钢强恍若时光倒流。

  书房里,大女儿沈百舸正在整理父亲生前的衣物:

一件样式老旧的黑色皮夹克,沈因洛穿了快40年;

一条宽大的裤子,腰身的橡皮筋已经松垮……

  家人在整理沈因洛遗物时,整理出106张捐款收据,其中不少以老伴曹俊敏名义捐助。

  家人们回忆,早年在部队时,得知当地要办化工厂,沈因洛马上捐出两个月工资,还鼓励妻子捐。

  离休后,沈因洛订下规矩,每年拿出一个月工资,分别捐给省慈善总会、残联、老促会、“希望工程”和“春蕾行动”。

一旦发生地震、洪涝等灾害,他也总要另外捐钱捐物。

  去年9月,沈因洛获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和5000元慰问金。

他当即决定,将慰问金捐给黄冈革命老区困难群众。

  扶危济贫,沈因洛慷慨大方,仅离休后的捐款就有14万多元;

对自己,他却很“抠门”。

  在武钢工作21年,工作人员多次要给他更换办公室,都被他拒绝。

“他的办公家具又破又旧,夏天那么热,连个吊扇都不让装。

他总说办公室比锅炉前凉快多了。

”王国连至今记得,“沈经理常讲,领导一‘大方’,风气就变坏,钱要用在公司发展上,用在解决职工困难上,不能用在享受上。

  刚调到省委组织部时,沈因洛家还在武钢。

组织上安排他住招待所,没两天他就搬到办公室住,说“住招待所花钱、太浪费”。

  一双穿了多年的布鞋磨出了洞,陈明建议他买双价格高一点的穿着舒服些,可他挑的是最便宜的。

  一件蓝色棉袄,他一穿10多年,袖口、领口都磨破了,临终前的上午还穿在身上。

  陈明家的衣柜里,收藏着一件沈因洛生前穿的深蓝色外套。

这件外套,有个难忘的故事。

  今年春节前,沈因洛刚从同济医院出院,省领导要来看望。

得知消息,他翻箱倒柜找衣服,想找件“体面”的衣服。

  “这件衣服稍好一点,我给他做主,挑了这件。

”陈明说,“当时,衣服的袖口、领口有点脏,来不及洗了,我就用旧牙刷把脏的地方刷干净,放在暖气片上烘干,他第二天就穿这件衣服接待省领导慰问。

  “沈老去世后,我就跟沈家人要了这件衣服。

其实,沈老身材高大,衣服宽大,我是穿不了的,就是跟着他工作多年,敬重他,留件他的衣服在身边,是个念想……”说着说着,陈明哭了。

  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沈因洛把一切青春、热血、生命和遗体,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

  在他的人生历程中,我们探寻光辉的轨迹:

  早年参加革命,对群众的疾苦感同身受;

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延安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亲耳聆听毛泽东、周恩来的教导;

穿越战火硝烟,他在党的培养下一步步成长……

  从他的朴实笔记中,我们寻找奉献的答案:

  “在延安时期,老区人民用麦麸、黑豆养育了我们,现在生活好了,不能忘了老区人民!

  “我作为战争的幸存者,能从一个普通青年成长为领导干部,得恩于党和人民。

我老了,为国家做不了什么贡献,只能尽这点微薄之力了!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正如他在多本日记扉页摘录的诗句,沈因洛就是一支蜡炬、一根火把,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燃烧至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