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城市发展战略指向问题思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环渤海城市发展战略指向问题思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渤海城市发展战略指向问题思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施以新理念为指导加快推进城市清洁生产体系建设,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真正建立起具有城市特色的现代经济新结构:
突出大港口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实施环渤海城市港口集群联合发展战略;
实施以新的理念为指导的综合配套体制推动城市发展的战略;
以新的人才观引进和培养人才,建立与城市发展同步的人才体系。
关键词:
环渤海城市战略指向
制定城市经济发展规划,首先需要确立的是发展战略:
确立科学发展战略的前提是,正确判断国内外中长期经济发展趋势走向,进而确定本区域的发展战略指向。
“发展战略指向”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发展新理念,近年国内外越来越多地用于经济发展规划制定。
本文以环渤海城市制定“十二五”规划及更长远时期发展规划为研究对象,提出城市需要高度重视的八大“发展战略指向”。
城市发展战略指向之一:
充分发挥环渤海城市普遍临海的地理优势,以新理念强力推进海洋产业发展
环渤海城市客观具有的临海地理优势,所拥有的发展海洋经济的区位优势、人才优势、物质技术基础等综合圜力,决定了处于该区域的城市必定以新理念强力推进海洋产业发展。
人类开发利用海洋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海洋产业是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起来的一个大生产门类。
在现代海洋开发利用中,20世纪60年代以前,主要是处于以渔业、盐业和运输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其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和海洋石油工业的兴起等,传统的海洋开发利用模式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以海洋石油化工业、现代海洋大型运输业、海水养殖业、海洋旅游娱乐业等-构成的现代产业成为迅速崛起的海洋支柱产业。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海洋生物药物全面推向市场为标志,由海水资源综合利用、海底矿物开发、海能利用、海洋生物利用与药物制造为主要内容的高新技术产业群的崛起,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进入了呈现加速度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海洋产业按照经济学的分类。
主要包括:
海洋港口运输业、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造船业、海洋新材料业、海洋石油化工业、海洋纺织业、海洋地矿业、海洋药物业、海洋捕捞业、海洋养殖业、海洋旅游业、海洋服务业等12类。
现代海洋产业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并不断完善着各个子门类.催生着若干细分生产门类的形成与崛起。
如近年来海洋药物业就呈现着不断“细分”的趋势。
浩瀚的海洋蕴藏着约17万种极其丰富的生物资源,具有多用途的海洋矿物,在海洋生物药物发展的同时,海洋矿物药物也开始作为海洋药物业一个细分生产门类加快开发利用。
为此,各国加快海洋开发与利用.都把建立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海洋产业放到突出的位置来抓。
在这种发展态势下,环渤海城市制定“十二五”规划及更长远时期发展规划,必须把强力推进海洋产业发展,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指向”。
城市发展战略指向之二:
深入推进环渤海区域已经确定的进入国家战略的经济区布局,以新理念加快推进临海地带发展
进入21世纪后,辽宁省以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等六城市为国土空间,制定的“辽宁沿海经济带”规划已经进入国家战略序列,成为中国蓝色经济发展的“国家队”;
河北曹妃甸、沧州渤海新区等亦已抢占先机,迅速崛起:
天津滨海新区是中国第二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带来重大生机:
山东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近期昂首阔步进入国家战略序列。
在这种发展态势下,环渤海城市必须以新理念实施临海地带发展战略。
在现代世界[来自wWw.LW5U.com]经济发展实践中.临海国家与地区普遍重视临海地带发展问题。
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普遍更新理念,加快推进临海地带发展战[来自wwW.lw5u.Com]略,以此带动国家与地区的经济振兴和发展。
实施以新的理念为指导的临海地带发展战略.需要正确认识和解决好以下三个子战略问题。
一是科学实施临海地带划分标准调整战略。
现代海洋经济是一种以立体、多维空间为载体的经济形态:
海陆交汇的边缘——临海地带,是开发利用海洋的桥头堡;
按照国际规则.临海地带一般指的是陆域概念,最早划分的标准是以海岸线为外界,向陆域方向延伸30公里的方圆为临海地带:
随着人类开发利用海洋实践的发展,目前,划分的标准是以海岸线为外界,向陆域方向延伸100—150公里的方圆也可以界定为临海地带。
由此可以断言,人类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作为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理念、观念和概念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和更新。
显然,环渤海城市必须抛弃传统理念,坚定不移地科学实施临海地带划分标准调整战略,不断以更加符合实践的临海地带划分标准,为城市开辟足够的多维发展空间。
二是科学实施区位优势布局优化战略。
从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的基本原理出发.不同的区位优势具有客观形成的不同的经济发展优势。
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区位优势,关键是如何实现布局优化。
按照这一理论的指导,环渤海城市必须抛弃传统理念,坚定不移地科学实施区位优势布局优化战略。
如山东省青岛市不断强化实施的“依托主城、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组团布局、轴线辐射”的城市发展布局新模式,作为一种科学实施区位优势布局优化战略的典例,可以为其他城市与区域所借鉴,特别是可以为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所借鉴。
再如,山东正在以2009年12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为契机,加快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
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黄河人海口沿海地区,包括山东省的东营市、滨州市和潍坊、德州、淄博、烟台市的部分地区、共涉及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6.总人口985万:
区域地理区位条件优越,土地资源优势突出,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生态系统独具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具有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良好条件。
可以肯定的讲,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不仅关系到环渤海区域整体实力的提升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全局.也关系到环渤海和黄河下游生态环境的全面保护。
三是科学实施围海填海造地战略。
世界与中国沿海区域发展客观需要的陆域空间,决定了人类必定会通过围海填海造地的方式。
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需要的陆域空间。
笔者在国外考察中印象最深的是,从德国乘车走高速公路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进入荷兰国土后.大片的围海填海造就的牧场成为亮丽的风景线:
韩国仁川市已经建成的200余平方公里的“空港新城市”(拓展目标是千余平方公里),主要依靠围海填海造地,其松岛开发区全部是围海填海造地,韩国围海填海造就取得的成就应当为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所借鉴。
笔者几年前撰文提出,沿海地区展现出向海要田、’扩大土地面积的前景。
同时,笔者还提出,近期,国家将首次制定围填海规划,并可能从环渤海地区开始试点。
环渤海城市要高度重视国家具体政策的发布,抓住机遇,发挥经济圈拥有海岸线长的经济地理优势,力争成为首批试点的区域。
我们需要继续解放思想,认真学习和借鉴,抓住机遇,坚定不移地科学实施围海填海造地战略,以改写陆域版图,开拓越来越大的陆域发展空间。
城市发展战略指向之三:
充分发挥各个城市所具有的特色比较优势.以新理念完善城市品牌价值链运行体系
现代品牌学揭示,城市价值最终体现为城市品牌,因为城市品牌是城市价值最大化的集中体现,代表了城市能够为全体社会成员带来的最大利益。
如果说资源禀赋决定了城市竞争中的比较优势.那么城市的品牌和价值才是城市竞争比较优势的核心。
青岛建设品牌之.都的实践证明。
单一品牌而集合起的品牌经济发展模式,必将由“名城基地”通过集群式集合起的品牌经济发展模式所替代。
品牌产品与品牌企业的生命力在于以产品价值链延伸为基础的品牌价值链的延伸。
面对“十二五”规划期的新形势、新任务,城市决策要更加重视以品牌为主导的城市价值提升和内涵挖掘.用城市价值理念指导发展思路创新.指导资源优化配置。
从而全面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社情、民情、舆情的变化规律及其内在关系。
以品牌为主体标志的城市竞争力是实现城市价值最大化的过程及其状态型形象。
城市品牌价值链理论认为,一个城市的价值链包括其价值活动和价值流。
环渤海城市充分发挥已经形成的特色比较优势,,从定位导向转到价值导向,真正提升城市品质、产业品质和市民生活品质,进而提升城市的品牌价值,吸引更多人才、资本、技术、产业的集聚,推动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和城市生产力发展的良性循环。
城市发展战略指向之四:
实施以新理念为指导加快推进城市清洁生产体系建设,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面对世界与中国进入低碳经济发展的时代,各国与现代企业正积极寻找新的替代产业为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奠定基础.而低碳产业正是各国关注的重点。
低碳经济是在较高文明发展水平前提下,表现出的一种碳生产力水平较高,但人均碳排放水平较低的经济形态,目前正在成为世界各国与现代企业的共同选择。
推行低碳城市建设不仅有助于中国从能源、资源等多重困境中“突围”,更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与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的重要途径。
以“低碳经济”为标志的低碳产品与技术竞争,着眼点是未来数十年国家经济实力的比拼.超前部署就能在未来的发展中赢得主动。
我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跻身世界发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应对低碳经济发展调整的能力。
在“十二五”时期乃至今后未来更长的发展时间内,中国建设低碳城市,是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产业转型、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的重要举措。
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形成未来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必然选择。
环渤海城市要跟紧低碳经济发展的步伐,实现更高发展目标,必须以新理念为指导加快推进城市清洁生产体系建设,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迎接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低碳城市规划理论揭示,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城市规划.建立中国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低碳城市生活方式、低碳城市运行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解释低碳城市一低碳社会一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科学问题连接,为国家建立应对和减缓快速城市化过程对全球化影响的政策体系和实施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为此,环渤海城市“十二五”规划期要做到:
一是抓住城市生产与消费过程中的能源结构清洁化、资源结构节约化,突出单位产出所需能源、资源消耗逐步下降:
二是巩固城市已经形成的清洁生产技术优势,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促进低碳技术创新提高能效:
三是优化产品结构,降低高碳产品比重:
四是建立城市“绿色消费”模式。
城市发展战略指向之五:
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真正建立起具有城市特色的现代经济新结构
建立以新理念为指导的现代城市经济新结构,需要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切入点,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创新与转型,从根本上改变城市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
环渤海城市“十二五”规划期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
一是城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是。
以新能源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导产业.以节能环保产业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以生物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以新材料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行业。
二是以放大城市功能新理念,完善城市功能。
理论经济学揭示,如同’现代化商业业态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一样,城市化的发展也面临着放大城市功能紧迫课题。
从完善城市功能,克服和化解“城市病”蔓延方面看,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的实践已初有成效,如城市综合体的兴起,CBD、CRD及总部经济的发展等,都在很大程度上放大了城市功能.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实践已经把城市功能发挥到了极致。
如“城市综合体”又被称为“城中之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