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一次方程模型与算法》教学设计精品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468744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16.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一次方程模型与算法》教学设计精品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最新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一次方程模型与算法》教学设计精品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最新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一次方程模型与算法》教学设计精品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最新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一次方程模型与算法》教学设计精品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最新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一次方程模型与算法》教学设计精品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一次方程模型与算法》教学设计精品教案.docx

《最新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一次方程模型与算法》教学设计精品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一次方程模型与算法》教学设计精品教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一次方程模型与算法》教学设计精品教案.docx

最新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一次方程模型与算法》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模型与算法

4.1一元一次方程模型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2.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方程模型的重要性,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难点:

正确理解方程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展现方程是刻画现实生活的有效模型

1.(出示投影1).

如图是一个长方体形的电视机包装盒,它的底面宽为1米,长为1.2米,且包装盒的表面积为6.8平方米,求这个电视机包装盒的高。

学生活动:

学生分小组讨论.

师生共同分析:

设包装盒的高为x米,用代数式表示这六个长方形面积的和为(2x+2.4x+2.4)平方米,而我们已知这个包装盒的表面积为6.8平方米,依题意得:

2x+2.4x+2.4=6.8

2.投影课本P103的插图并提问:

铅笔多少钱1枝?

学生活动:

分析等量关系,尝试列出如问题1一样的式子。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分析得到:

4x+(x+4)=10-2

3.引入方程概念.

⑴在等式2x+2.4x+2.4=6.8中,2,2.4,6.8叫已知数,字母x表示的数叫未知数。

⑵我们把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作方程,如:

x+5=8,x-2y=6,3x+2y=120中,x、y都是未知数,这些等式都是方程。

⑶像问题1和问题2那样,把所要求的量用字母x(或y等)表示,根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这叫作建立方程模型。

二、议一议,认识一元一次方程

1.展示出上述列出的方程:

2x+2.4x+2.4=6.8;4x+(x+4)=10-2.

2.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以上的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

3.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得出以上方程的特点是:

⑴方程中不含分母或分母中不含未知数;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⑶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

4.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整式方程叫作一元一次方程。

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作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作解方程。

5.学生活动:

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方程,如果是,指出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如果不是,说明为什么?

⑴5x-3=x+3,⑵2y2+3y-1=0,⑶x+y=5,⑷2x+1,⑸x=3,⑹0.3x+2=x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共同评析。

三、做一做,检验一个数是否为方程的解

例:

检验下列各数是不是方程x-3=2x-8的解?

1.x=52.x=-2

师生共同分析:

解:

1.把x=5代入方程左右两边.

左边=5-3=2,右边=2×5-8=2

左边=右边

所以x=5是方程x-3=2x-8的解。

2.把x=-2代入方程左右两边。

左边=-2-3=-5,右边=2×(-2)-8=-12.

左边≠右边

所以x=-2不是方程x-3=2x-8的解。

四、随堂练习

课本P104练习1、2题.

五、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1.实际生活中很多问题可以利用方程来解决。

2.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等概念。

六、作业

课本P105习题4.1A组第1、2、3题.

补充题:

一、判断下列方程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1.3x2-2x=4;2.x=5;3.=2x-1;4.2x+3y=0;5.x-3=;6.4x=5y.

二、检验下列各小题括号里数是不是它们前面的方程的解.

1.x=10-4x(x=1,x=2);2.x(x+1)=12(x=3,x=-4)。

三、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1.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

我今年45岁,经过几年你们的年龄正好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

2.某班分成两个小组活动,第一组26人,第二组22人,若要将第一组人数调为第二组人数的一半,应从第一组调多少人到第二组?

4.2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算法

第一课时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算法

(一)

教学目标

1.在现实的情景中理解等式的性质,并能正确运用等式的性质.

2.运用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等式的基本性质.

难点:

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

1.(出示投影1).

(一)班的学生人数等于

(二)班的学生人数,现在每班增加2名学生,那么

(一)班与

(二)班的学生人数还相等吗?

如果每班减少了3名学生,那么两个班的学生人数还相等吗?

⑵如果甲筐米的重量=乙筐米的重量,现在把甲、乙两筐的米分别倒出一半,那么甲,乙两筐剩下的米的重量相等吗?

学生活动: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⑴

(一)班与

(二)班无论是每班增加2名学生还是每班减少3个学生,两个班的人数还相等;⑵甲,乙两筐剩下的米的重量相等.

2.师生共同归纳得出等式的基本性质:

(出示投影2)

等式性质1:

等式两边都加上(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等式性质2:

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或同一个不是0的式子),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用字母表示:

如果a=b,那么a±c=b±c,ac=bc,(d≠0).

3.让学生举几个例子说明等式的基本性质.

二、想一想,利用等式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1.(出示投影3).

(我国古代数学问题)用绳子量井深,把绳子3折来量,井外余绳子4尺;把绳子4折来量,井外余绳子1尺,于是量井人说:

“我知道这口井有多深了”。

你能算出这口井的深度吗?

师生共同分析:

若设井深为x尺,将绳子3折量井,则绳长可表示为3(x+4);将绳子4折量井,则绳长表示为4(x+1),而绳子的长度没有变,所以4(x+1)=3(x+4)即:

4x+4=3x+12如何求出这个方程的解呢?

2.学生活动:

回答以下问题.

⑴从4x+4=3x+12能不能得到4x+4-3x=3x+12-3x呢?

为什么?

⑵从x+4=12能不能得到x+4-4=12-4呢?

为什么?

3.师生互动,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这个方程.

4.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演示x=8是否为方程4x+4=3x+12的解。

三、议一议,运用移项法解方程

1.出示上例中根据等式性质1对方程两边的变形.

学生活动:

观察上述变形,你发现什么?

与同伴交流.

学生回答:

这种变形相当于把方程的某一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移到另一边.

教师指出:

这种变形叫移项,强调:

移项要变号,不管从左边移到右或从右边移到左边,只要“移”就得“变”。

2.运用移项法则解方程.

解方程:

⑴2x=x+3;⑵3x-1=40+2x.

学生活动:

学生尝试运用移项法则解这两个方程.

教师活动:

①在学生解答时注意发现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②指定1名同学学生到黑板演示,然后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讨论交流.③解完后另请两位同学对这两个方程的解进行检验.

四、随堂练习

课本P109练习第1、2题.

五、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内容:

1.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

2.利用等式可以解一元一次方程.

3.运用移项法则解一元一次方程更简便.

六、作业

1.课本P18习题4.2A组第l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判断题.

1.如果x=y,那么x+=y+2.如果a=b,那么a-=b-

3.如果a-7=b-7,那么a=b4.如果6x=10y,那么2x=5y

5.如果,那么2x=3y

二、解下列方程.

1.x-12=34;2.x-15=7;3.x-7=5;4.+2x。

第二课时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算法

(二)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重要数学模型。

2.学会形如ax=b的方程的解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形如ax=b的方程的解法。

难点:

方程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系数时,不要改变符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建立方程模型解方程

1.(出示投影1).

某实验中学举行田径运动会,初一年级甲班和丙班参加的人数的和是乙班参加的人数的3倍,甲班有40人参加,乙班参加的人数比丙班参加的人数少10人,你能算出乙班参加校运会的人数吗?

教师活动:

⑴让学生观察这个问题情境,弄清题意;⑵你能列出方程吗?

学生活动:

独立思考,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与同伴交流.

教师活动:

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组织学生交流.⑵明晰:

设乙班参加校运会的人数为x,那么,丙班参加的人数就是(x+10)人,根据“甲班参加的人数+丙班参加的人数=乙班参加的人数的3倍”得:

3x=40+3x+10

移项得3x-x=50即2x=50.

2.利用等式性质2解这个方程.

教师提问:

从2x=50能不能得到=呢?

为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讨论并交流,解完这个方程,检验这个数值是否为原方程的解。

3.引入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的概念.

⑴教师指出:

在上例中,通过移项、化简后,方程变成了形如ax=b(a、b为已知数,且a≠0)的方程,这样的方程叫作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

⑵形如ax=b的方程的解法就是利用等式性质2,方程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就得到它的解是x=(a≠0).

二、做一做,解方程

(出示投影2)

解方程:

1.11x-2=8x-82、x=-x+3

学生活动:

学生独立完成此题.

说明:

⑴应用移项法则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往往把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等号左边,不含未知数的项(常数项)移到等号右边.

⑵第二个题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如:

先移项或先方程两边同乘以4,再移项.只要学生的解法合理,都予以肯定.

⑶请两名学生口头对两个方程的解进行检验.

三、随堂练习

课本P112练习第1、2题.

四、小结

方程ax=b(a≠0)的解为x=。

五、作业

1.课本P118习题4.2A组第2、3题.

2.补充题:

一、解方程.

1.-2x+6=7x;2.x+2=x;3.4x=ax-2(a≠4).

二、解答题.

1.若关于x的方程kx=6的解是自然数,求k的值.

2.已知x=是关于x的方程x+a=1-3ax的解,求a的值.

第三课时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算法(三)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建立方程模型.

2.能准确应用去括号法则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熟悉求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难点:

正确应用去括号法则.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况,引入课题

1.(出示投影1).

现有树苗若干棵,计划栽在一段公路的一侧,要求路的两端各栽1棵,并且每2棵树的间隔相等.如果每隔5米栽1棵,则树苗缺21棵;如果每隔5.5米栽一棵,则树苗正好用完.你能算出原有树苗的棵数和这段路的长度吗?

学生活动:

独立思考,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师活动:

师生共同分析,设原有树苗x棵,如果每隔5米栽一棵,则路长为5(x+21-1);如果每隔5.5米栽一棵,则路长为5.5(x-1),由于路长相等.所以5(x+21-1)=5.5(x-1)即5(x+20)=5.5(x-1)

2.怎样解所列的方程.

学生活动:

独立思考尝试解这个方程.

教师活动:

⑴引导学生分析:

解这个带有括号的方程,只要去括号就可以运用移项法则解;⑵回顾去括号法则;⑶提醒学生注意:

用分配律去括号时,不要漏乘括号中的项.⑷板书解的全过程.

二、师生互动,解方程

1.学生活动:

解方程(x-5)-(x-2)=x.

2.教师活动:

⑴鼓励学生独立完成;⑵组织学生交流评析;⑶提醒学生注意:

括号外面是负号,去括号时要变号,用分配律去括号不要漏乘括号里的项,且不要搞错符号.移项要变号.⑷请同学们用口算检验.

3.解方程-2(x-1)=4.

⑴让学生独立解这个方程.

⑵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这个问题,组织学生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